近日,越南中部省份富安省的漁民在領海内捕魚時,漁網意外在海底鈎挂上了奇怪的物件,撈上來一看才發現竟是一枚外觀還嶄新,沒什麼鏽痕的大口徑魚雷!
而随着這枚魚雷的出水,更多的疑問接踵而來。這魚雷原本屬于哪個國家或許已經不再重要,軍迷顯然更關心通過這枚魚雷,越南的軍事工業能有多少進步?而若越南将其交予其它的軍工大國,對于原本各國間的水下戰力局勢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圖為越南漁民撈起的大口徑魚雷,注意已有損毀的九葉複合大側傾螺旋槳。
首先,雖然魚雷的曆史要遠長于飛彈,但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漫長時光裡,能制造魚雷的國家卻是兩隻手都數得過來。而作為魚雷中性能最強的"頂尖皇冠",大口徑熱動力魚雷的制造難度和成本更不是一般的大,其涉及到的科學和工業領域涵蓋聲學、流體動力學、熱力學以及控制學說等繁雜的方方面面。
簡單來講,越南這種未完成重工業"基礎課程"的小國自不必說,就是諸如南韓這種科技企業遍地的發達國家,要拿下熱動力魚雷也有相當大的難度。
圖為構造異常複雜的俄羅斯熱動力魚雷推進裝置剖面圖。
換句話說,即便越南漁民"為國拖網"撈出來的魚雷是難度較小的電動航空反潛魚雷,越南人一樣也對其無從下手,無能為力:先前越南購置的俄制"基洛"級潛艇早就标配了TEST71線導反潛魚雷,但善于吹牛的越南軍工産業這麼多年來愣是搞不出一款直航魚雷,足可見問題所在。
此外,從這枚魚雷頭部的橙色标記來看,這是一枚用于訓練的"操雷",其推進段功能依舊完好,但不包含戰鬥部和聲自導子產品,這就使得單純的"仿制"已經歸于不可能了。
圖為蘇聯潛艇的大七葉側傾螺旋槳,系由東芝提供的高精度機床加工。
但若這枚魚雷被越南"轉手"給了有熱動力魚雷生産設計經驗的第三方,情況就會不大一樣。首先,通過這枚魚雷上的推進器葉片,得到它的國家在對其進行分析和測試之後,将至少能夠得知制造這枚魚雷的國家的相關水準:作為集高精尖加工、材料科學和流體力學為一身的寵兒,側傾螺旋槳隻要稍稍改變一點點角度,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但也正因為如此,從海床"扯"到海灘上的這枚魚雷意義已經不是很大,因為其對轉側傾螺旋槳已經有明顯的破漏和損毀。
圖為美國海軍現役最先進的反潛魚雷MK.50,其熱動力發動機天下無雙。
其次,盡管熱動力發動機的原理"天下皆知",但通過分析殘餘燃料的成配置設定比,以及熱動力發動機的元件結構,對于中美俄之外的,在該領域較為落後的國家來說依舊相當有"教育價值"。
但在中美俄這種"魚雷強國"眼中,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洋落"是值得看一眼,但不至于影響各自的技術路線。以美國人為例,MK.50魚雷使用的锂-六氟化硫雙循環發動機本就舉世無雙,為何還要"抄别人的作業"?
圖為裝填中的53-65K反艦魚雷。
對于"撈起魚雷促進現代化"這種傳說,事實上坊間多年前就圍繞着美制MK.46反潛魚雷有多種版本,且地點一樣位于南海。但實際上,"抄作業"的前提是必須"拿得動筆",如果連筆都拿不動,都不能寫出屬于自己的篇章,那麼妄想靠着天上送來一份作業就能考得比"尖子生"還好,那無疑是白日做夢。(利刃/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