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美國知名作家大衛·逵曼曾說過:“….全球有77億人口,我們饑餓貪婪地消耗資源,成為銀河系中心的一個黑洞,一切如引力般吸向我們,包括病毒。”

最近幾十年來,導緻流行病快速散播的環境因素很多,例如:氣候變遷改變了這些病毒宿主動物的栖息地、人類入侵了越來越多的原始生态系統、人類遷移的頻率、速度提高以及人口過剩。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人口過剩、人類對資源消耗激增,開始侵占自然環境,造成生态失去平衡。

© blvdone / shutterstock.com

1

氣候危機可能釋放出人類未知的古老病毒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北極挪威的斯瓦爾巴特冰川因氣候變遷逐漸融化。©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冰山及冰川的融化可能釋放出非常古老且危險的病毒。2020年1月,中國與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報告指出,他們從1.5萬年前的冰層中追蹤到多達33種病毒,這些病毒樣本來自青藏高原,其中28種是未知病毒。在阿拉斯加發現了西班牙病毒的痕迹,而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永凍土中又重新發現了天花的DNA碎片。永凍土正是儲存細菌和病毒的最佳環境,要等到全球變暖才會将他們從冰凍中解放出來。2016年夏天,西伯利亞發生炭疽病殺死了一個少年和一千隻馴鹿,并感染了數十人。

相對于嚴寒的環境,在一個溫暖的星球上,季節和地理條件都有利于許多疾病的的散布,不論是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都可以找到理想的條件生長、擴散并且重組。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溫暖的氣候有利于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生長、散播與重組。© Michael Kunkel / Greenpeace

如果病毒是由野生動物引發的跨物種傳播,再加上大城市人口集中和全球化的擴散,那麼氣候危機可能會讓情況更為險峻。也就是說,久遠以前被冰封在南北極或喜馬拉雅冰川中的病毒,我們以為已經永遠根除了,但當它們因為地球暖化再度出現時,已經成為我們根本不認識的病毒,這大大提高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風險。

2

人類的警鐘:不到二十年出現三種冠狀病毒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過度砍伐已破壞原始森林的生态,拉近人類與病毒的距離。© Daniel Beltrá / Greenpeace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于2007年在關于21世紀衛生的報告中警告,病毒流行的風險正在增加,人與微生物之間微妙的平衡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氣候和生态系統的變化。冠狀病毒如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都證明了這一點,而出現于十幾年前至今未能根除的例子則是愛滋病毒(HIV)和埃博拉病毒。

病毒學家Ilaria Capua解釋,這些新病毒的傳播是大自然對人類攻擊的必然反應,自2016年以來,他上司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新興病原學研究所(Emerging Pathogens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他提醒:“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三種冠狀病毒代表了重大的警鐘。這些現象也與生态系統的變化有關:如果環境被破壞,病毒也會面對新的宿主。”換句話說,破壞自然終究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如果人們幹預生态系統、破壞她,她将找到新的平衡。這通常會對人類造成無法控制的後果。”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非洲森林遭受人類入侵,改為工業式農業用途,黑猩猩生态因而備受威脅。© Greenpeace / John Novis

大衛·逵曼在他的作品《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緻命接觸》中,将這種機制解釋得很好:

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統充滿了許多動物、植物和其他物種,每個生物都包含了獨特的病毒;

其中許多病毒,特别是野生哺乳動物帶有的病毒,可能會傳染人類;

我們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頻繁入侵、改變自然生态系統的一代,也是以接觸到新的病毒;

當病毒「溢出」(spillover)時,也就是跨物種地從非人類的動物載體轉移到人類,并且适應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現在病毒就像中了彩券,它有77億個潛在宿主可以傳播,這些人高密度群居且在世界各地旅遊行動。」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巴西亞馬遜廣大林地因非法砍伐、非法采礦、毀滅性焚燒、設定大片養牛場等原因,受到人類入侵、毀壞生态栖地。© Fábio Nascimento / Greenpeace

地球有多大,病毒“溢出”的風險就有多大。拿冠狀病毒來說,研究重點是中國的叢林和當地蝙蝠種群。但以最近的大流行來說,該病毒可能是由其他野生動物傳播的:棕榈貓頭鷹、單峰駱駝和靈長類動物,起源地與中東的沙漠或非洲的熱帶叢林有關,就像新的病症可能從亞馬遜河和澳洲的森林中浮現一樣。由于跨物種傳播,緻命的埃博拉病毒也已經傳到了人類,盡管新冠病毒的來源仍然不确定,科學家們越來越懷疑蝙蝠:它們和我們一樣是哺乳動物,隻是它們會飛。

3

無處安身的野生動物

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悶熱潮濕,人類的足迹正在踏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尋找任何值得開發的資源。這一過程潛在的風險之前被人們所忽視,新冠病毒的流行可能僅僅是個開始。同時,滋養萬物的地球,從來都不僅僅是人類一個物種的家,但人類對地球所造成的影響卻是舉足輕重。

《Revelator》報導,科學家近期宣布,他們已證明确定在 2019 年絕種的物種。一個物種宣布正式滅絕之前,科學家往往必須經過數十年追蹤和分析,直到真正确認再也無法發現其生活蹤迹,才能宣告絕種。

專家強調,大部分滅絕都發生在未正式觀察或命名的物種,它們往往活在狹小的栖地,容易因受到污染、破壞、物種入侵或極端的天氣事件滅亡,很多甚至沒有經過科學家正式研究。

1. 金頂夏威夷樹蝸牛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Source:DLNR)

金頂夏威夷樹蝸牛(Achatinella apexfulva)隻在美國(USA)夏威夷瓦胡島森林有分布,最早紀錄可追溯至 1780 年代,當時的數量非常多。由于漂亮的外殼和特征,讓蝸牛成了制作項鍊的首選,大量捕捉導緻種群數量急劇下跌,漸漸消失在大自然中。

1997 年時,僅存的最後 10 隻金頂夏威夷樹蝸牛送往夏威夷大學飼養,曾經成功孵育小樹蝸,但最後卻接連死亡。僅存的蝸牛「喬治」存活至今,也在 2019 年 1 月以 14 歲高齡過世,宣告該物種完全消失。

2. 諾氏拾葉雀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Source:Macaulay Library)

諾氏拾葉雀(Alagoas foliage-gleaner)是巴西(Brazil)的特有物種,最後一次有人類目擊的蹤迹已經是2011 年的事,它們消失的主因,最關鍵就是熱帶雨林開發──大片如足球場般的森林不斷遭砍伐,改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或提供造紙、供應家具市場,令人無比心酸。

2019 年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将該物種正式歸類為滅絕。

3. 珊瑚裸尾鼠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Source:State of Queensland / CC BY 3.0 AU)

珊瑚裸尾鼠(Melomys rubicola)是澳洲(Australia)特有物種,分布在大堡礁北端的植被珊瑚礁,最後一次有研究人員發現已是 2009 年。

2019 年,澳洲政府正式宣告此物種滅絕,且是唯一的珊瑚礁特有哺乳動物,更是因氣候變化滅絕的第一種哺乳動物。

4. 中華白鲟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 中華白鲟。(Source:Alneth / CC BY-SA)

中華白鲟(Psephurus gladius;Chinese paddlefish)又稱中國劍魚,最大的特征就是有如旗魚的堅挺外型和特征,當代因生存水域遭破壞,數量稀少,是以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中華白鲟認為是世界最大淡水魚種之一,存活曆史悠久,廣泛生長于長江中下遊水域,自古以來便有許多文獻紀載。不過由于人類過度捕撈、三峽大壩興建等栖地破壞,2019 年 9 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告該物種滅絕。

5. 布倫斑點石龍子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Source:Earth Touch News Network)

布倫斑點石龍子(Boulenger speckled skink)是紐西蘭特有物種,科學家形容它是「完全的謎」,最主要是第一次發現和紀錄後,有 130 年再也沒有相關紀錄。專家 2019 年宣告此物種滅絕,希望藉由這個警訊,喚醒他人對其他石龍子的關注。

6. 毛島蜜雀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Source: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Photographer Paul E. Baker?) / Public domain)

毛島蜜雀(Po’ouli)最早 1973 年于夏威夷發現,是隻在夏威夷生活的原生種。據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資料,1981 年數量僅 150 隻,之後 10 年又再大幅下降 90%。

毛島蜜雀消逝的主因,在于夏威夷觀光崛起後栖地消失,加上野豬侵入捕食、貓和老鼠獵捕,以及疾病影響,人們嘗試保育和人工繁殖都未果。根據最新調查顯示,上次發現毛島蜜雀的蹤迹已是 2004 年。科學家在 2019 年宣告滅絕。

7. 斑鼈

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Source:National Geographic)

斑鼈(Rafetus swinhoei;Yangtze giant softshell turtle)是産于長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淡水鼈,是世界體型最大的龜類之一,有2億7000萬年曆史,隻不過悠久曆史還是無法抵擋人類入侵後大肆破壞栖息地和濫捕,中國人認為有中醫療效的傳統觀念使它大量被捕殺,1972 年以後就再也沒有野生蹤迹。

2019 年4 月,全世界最後一隻雌性斑鼈因試圖人工授精過程在動物園去世,代表斑鼈再也不可能繁衍,科學家随後以液态氮冷凍儲存卵巢組織,希望未來有可能通過技術突破延續後代。目前全球僅剩 3 隻公斑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