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庫倫旗博物館始建于1993年,原址坐落于三大寺院内。庫倫旗政府于2009年在庫倫鎮新區投資興建新博物館,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共三層,總投資4500萬元,由博物館、圖書館兩部分組成。其中,博物館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依托庫倫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以“交彙之城、文化之韻”為切入點,以“草原名城、開放庫倫、和諧社會、和諧空間”為總體設計理念,同時展現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理念與傳承,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安代藝術、宗教文化為主題的綜合博物館,是“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荞麥文化之鄉”“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的一面旗幟。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庫倫旗地處燕山北部山地向科爾沁沙地過渡地段,在更新世(從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時代是猛犸象、批毛犀等古生物群落的重要栖息地。在旗内出土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其中包括批毛犀牛、猛犸象、原始牛、野牛、王氏水牛、野馬、大角鹿、鬣狗等多種著名第四紀古生物典型品種,物種形态豐富而繁盛。庫倫旗内黃土丘陵溝壑120萬畝,占總面積的17%,區内溝谷交錯,由于流水侵蝕緻使許多深埋在地層下的遠古化石露出土層,是化石的天然寶庫,具有優越的地質公園基礎。其中六家子鎮出土的披毛犀牛骨骼化石是目前國内體積最大的披毛犀牛化石。古生物化石的大量出土和展示,必然成為打造全域旅遊文化名旗的重要助力。

古生物化石展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内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出土了衆多的第四紀古生物化石标本,其中披毛犀牛化石占了半數之多。普通披毛犀牛平均體長3.5-4米,肩高約2米左右,體重平均4.5-4.8噸。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披毛犀骨骼化石披毛犀骨骼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披毛犀頭骨化石

中國披毛犀之王

庫倫旗宗教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披毛犀牛之王,出土于庫倫旗六家子鎮,由當地農民崔國友于2019年6月發現并捐贈給庫倫旗宗教博物館。這隻犀牛化石骨架整體長超過5米,生存狀态體重預計6-7噸,根據牙齒推算應該是成熟期青年個體。是國内出土現存披毛犀牛化石中體積最大的一具,是名副其實的披毛犀牛之王。 庫倫旗宗教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披毛犀牛之王,出土于庫倫旗六家子鎮,由當地農民崔國友于2019年6月發現并捐贈給庫倫旗宗教博物館。這隻犀牛化石骨架整體長超過5米,生存狀态體重預計6-7噸,根據牙齒推算應該是成熟期青年個體。是國内出土現存披毛犀牛化石中體積最大的一具,是名副其實的披毛犀牛之王。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國内出土的最大體量披毛犀骨骼化石

披毛犀牛,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屬于腔齒犀屬,歸于奇蹄目犀科雙角犀亞科。因全身披滿厚厚的毛而得此名。披毛犀生存于更新世時期,與真猛犸同一時代,并在度過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活躍在歐亞大陸北部,與其同屬真犀科的巨型犀牛闆齒犀生存在一起。披毛犀曾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狩獵對象,它的滅絕年代至21世紀隻有10000年,是最晚滅絕的史前犀。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猛犸象骨骼化石

<h3 class="pgc-h-arrow-right">猛犸象,又名毛象(長毛象),是一種适應寒冷氣候的動物。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其中草原猛犸體重可達12噸。猛犸象和亞洲象是在480萬年前,由相同的祖先分支下來的;而非洲象則是在大約730萬年前,更早地從這個族譜中分離出來的。</h3>

<h3 class="pgc-h-arrow-right"> 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别大,在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一頭成熟的猛犸,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多,與亞洲象相近,門齒長1.5米左右,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厘米。</h3>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猛犸象牙化石猛犸象牙化石

最後一批猛犸象大約于公元前2000年滅絕,曾是石器時代人類重要的狩獵對象,在歐洲的許多洞穴遺址的洞壁上,可以看到早期人類繪制的它的圖像,這種動物一直存活到一萬年以前,在庫倫旗也出土了猛犸象骨骼化石且分布較廣數量較多。在國外的凍土和冰層裡,不止一次發現猛犸象冷凍的屍體。

原始牛頭骨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原始牛是東北第四紀猛犸象、披毛犀動物群的典型物種,與猛犸象、披毛犀、東北野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馬生活在同一個時期。原始牛生存在第四紀晚更新世晚期的我國北方,距今1萬至5萬年前。原始牛生活在陸地上,是一種體型龐大、性情兇猛的動物,個體比現代黃牛大一倍以上,有兩隻長角适應于茂密的草原、開闊的森林環境及寒冷環境,有研究表明原始牛在更新世時期分布最廣,是所有家牛的祖先。

大角鹿頭骨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大角鹿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鹿。古哺乳動物的一屬。生活在三百萬年至一萬二千年前,我國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發現化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内亦很多。經常活動于泥炭沼澤地,這種古鹿的角大得驚人,角面的寬度,通常有2.5米,是以叫它大角鹿。

河套大角鹿是幾萬年前生活在河套地區的一種大型的鹿。當時這個地區的氣候比21世紀濕潤,草原中分布有較大的湖泊,附近又長有樹林。河套大角鹿就生活在草原邊緣的樹林裡,以樹葉、嫩枝為食。和它共同生活在這個地區的還有原始牛、牛、赤鹿、野豬、納瑪古象、披毛犀、野馬、轉角羚羊、鴕鳥等等,河套大角鹿是當時生活在這個地區的“河套人”的狩獵對象。

當氣候在最後的冰河時期末改變時,栖息地的植物亦估計改變成為足以提供足夠的養料。在西伯利亞西部發現最近的大角鹿标本(估年約屬于7700年前,已在冰河時期以後),顯示沒有任何養分壓力的征象。這明顯大角鹿栖息的大陸性氣候地方沒有出現或未曾出現所謂的植物改變。

總的來說,大角鹿在個别地方上消失的成因有多個理論,但就最終大角鹿在歐亞大陸上的消失則沒有定論。有指這是人類存在及栖息地減少聯合造成。

王氏水牛頭骨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王氏水牛(Bubalus wangsjoki)是一種晚更新世的偶蹄目牛科動物,它們的化石隻在中國滿洲裡、哈爾濱和薩拉烏蘇等地有發現,它們身軀龐大,身長3米,肩高1.8米。頭角短粗并指向後上方,從角基到角尖逐漸變細。

第一件王氏水牛化石是1922年由内蒙古烏審旗蒙古族農民旺楚克發現的。旺楚克平時用漢名,叫石王順。當年法國神甫桑志華到内蒙古進行考古調查,雇用一批中國農民挖化石,石王順是主要參加發掘者之一,他挖出了這種水牛的頭骨化石。當時參加發掘的農民不叫他石王順,也不叫他老石,而是親切地直呼其名叫王順。而這位法國神甫以為他姓王,用法語拼音記錄下來。後來古生物專家布爾和德日進在研究這件水牛化石标本時,确認其為一新種,為紀念發現者,用法國神甫記錄的姓氏定名為“王氏水牛”。

對水牛化石在東北地區的發現這一問題,專家們有過多種猜測。第一種看法是在當時東北地區氣候溫暖水草豐茂,适合水牛的生存栖息,後來由于氣候的變遷,環境發生變化,導緻水牛生存區域不斷南移。第二種認為是動物的季節性遷徙,認為水牛曾有成群遷徙的習性,夏季前往北方,冬季回到南方,東北和内蒙古發現的水牛化石,都是該水牛當年夏天來到化石所在地時,偶遇不測而死的。第三種看法認為王氏水牛與東北、内蒙古常見的猛犸象和披毛犀等屬于一個獨特的耐寒的地方種群。

大家知道,現代象和犀都是南方的喜暖動物,但在更新世晚期,特别是在距今4萬年至1萬年前這一段時間内,猛犸象和披毛犀曾生存在北方,它們的化石已被大量發現。從西伯利亞凍土層中出土的連皮帶肉的屍體,證明了它們身披長毛,皮膚很厚,皮下儲存大量脂肪,完全能适應北方冬季的寒冷氣候,象和犀這類大型動物能适應,是否王氏水牛也有這種可能。

三葉蟲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三葉蟲是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背甲堅硬,背甲為兩條背溝縱向分為大緻相等的三片——一個軸葉和兩個肋葉,是以名為三葉蟲。三葉蟲在5億~4.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這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厘米,有的隻有2毫米。

奇異環足蝦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奇異環足蝦,晚侏羅紀到早白垩紀,是熱河生物群中一類較大型的無脊椎動物。屬于螯蝦亞目(Astacida)環足蝦科古蛄屬。頭胸部大,呈圓筒形,額劍發達,頸溝簡單。5對步足的前3對有鉗,第一對最發達,呈蟹鳌狀,左右對稱,第四、五對爪狀。尾肢呈蝶翅形,外葉寬大。雄性個體第一腹足呈棒狀,第二腹足無特化現象。雌性具有腹環溝構造。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又叫蒙古野馬,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野馬,具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被世人譽為“活化石”。它保留着地球上唯一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别的物種無法比拟的生物學意義,是比大熊貓還珍稀的物種。晚更新世時期,普氏野馬的分布相當廣泛,在中國北方許多晚更新世動物群和古人類遺址中都發現野馬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普氏野馬頭骨化石

普氏野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時期的始祖馬,當時它們的身體隻有狐狸那樣大,前足4趾着地,後足3趾着地,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和果子為食,類似現代的麂子一樣在灌木叢間竄來竄去。随着地球上的氣候變化,草原和荒漠漸多,原來适應森林生活的馬類為了适應新的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馬類從适應于森林生活到逐漸适應草原生活,即從跳躍到奔跑、從吃樹木的嫩葉到吃粗糙的草類。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普氏野馬下颌骨化石

普氏野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原産于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内蒙古交界處馬鬃山一帶。普氏野馬有着6000萬年的進化史,全世界約2000餘匹,是比大熊貓還要珍稀的物種。

木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木化石是樹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後,木質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2(二氧化矽)交換而成的樹木化石。它保留了樹木的木質結構和紋理。顔色為土黃、淡黃、黃褐、紅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澤,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質地呈現玉石質感,又稱矽化木或樹化玉。西方的神秘學家們認為,原本腐爛的木頭,在經過石英置換後,竟然變成不朽的寶石,是以,認為木化石具有永恒、長壽、永生的能量特性。

鬣狗頭骨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鬣狗是一類已經滅絕了的,龐大而可怕的食肉動物。它的頭骨非常粗壯,具有厚實而擴充的鼻骨、強大的顴弓、隆起的穹狀前額和巨大的頰齒。鬣狗類的頭部和外形雖然與狗或狼較為相像,但實際上是貓型亞目的一員,和靈貓的關系很近。

狼鳍魚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狼鳍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種類很多,為中生代後期(晚侏羅世-早白垩世)東亞地區的特有魚類。現已絕滅。

本報魚類最早發現于寒武紀,繁盛于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時甲胄魚幾乎滅絕,軟骨魚和硬骨魚興起,中生代起,硬骨魚逐漸較軟骨魚興旺而直到現代。

在狼鳍魚生活的時代,人類尚未出現,那時候,地球上的物種和此時的情況大不相同,哺乳動物的類型極少,鳥類也剛剛誕生,地球上絕大部分被海洋覆寫。不過,魚類已經比較進化了,狼鳍魚也是硬骨魚類,和我們看到的大多數魚一樣,骨骼已經是骨化成硬骨,植物中的被子植物也剛剛開始萌芽。确切的地質年代就是在侏羅紀的晚期,距離現在約有1.4億年的曆史。

恐龍蛋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恐龍蛋是非常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最早于1859年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白垩紀地層中發現的。據研究,恐龍蛋化石的形态有圓形、卵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和橄榄形等多種形狀。恐龍蛋化石的大小懸殊,小的與鴨蛋差不多,最小直徑不足10厘米;大者的長徑超過50厘米。蛋殼的外表面光滑或具點線飾紋。

我國是世界上恐龍蛋化石埋藏異常豐富的國家。别看恐龍身體龐大,可生下的蛋相比之下則顯得很小。這主要是因生的壓力就很容易把蛋殼擠碎;如蛋殼太厚,又不利于恐龍的幼仔像鳥那樣輕而易舉地破殼而出。可以大多數的恐龍生這麼小的蛋,是有利于恐龍蛋的儲存和恐龍的種族繁衍的。現在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經過7000多萬年已變成石頭,早已不再是原來的蛋了。但仍可從中看到恐龍蛋的結構。如果用切片機把恐龍蛋切開,可以清楚地看到這裡絕大多數為方解石,因為恐龍蛋已完全被石化了。

通過對恐龍蛋的研究,可以把不同類型的恐龍蛋進行分類,也可以通過恐龍蛋來确定地質時代,進而弄清地層的時代,進一步幫助人類尋找地下的寶藏。

鹦鹉螺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在奧陶紀的海洋裡,鹦鹉螺堪稱頂級掠食者,它的身長可達11米,主要以三葉蟲、海蠍子等為食,在那個海洋無脊椎動物鼎盛的時代,它以龐大的體型、靈敏的嗅覺和兇猛的嘴喙霸占着整個海洋。

鹦鹉螺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但已經基本絕迹了,隻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裡還存在着六種鹦鹉螺。

鹦鹉螺早在距今5億多年前就出現了,現存的菊石、震旦角等化石都是鹦鹉螺的祖先,最大的鹦鹉螺化石是在奧陶紀地層中發現的長達10多米。與它同類的章魚、鱿魚、烏賊等在進化發展中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身體外的殼有的轉入身體裡面,如烏賊。有的僅僅留下一層膠質的薄膜,如鱿魚。還有的殼已經消失了,如章魚。它們遊泳的速度加快了,可是惟獨鹦鹉螺的殼自從演變成現在的模樣就沒有多大變化,是以它是現存軟體動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種類,也是研究所學生物進化、古生物與古氣候的重要材料,有“活化石”之稱。稍有變化的是生活的環境從原來的淺海移居到200~400米的深海中。  

海百合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于早寒武紀世的棘皮動物,生活于海裡,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于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麼個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就象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着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洞熊頭骨化石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洞熊是一種生存于更新世亞歐大陸北部的熊,在約2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滅絕。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内發現,故命名為“洞熊”,在很多著名的洞穴中,差不多都發現了洞熊的骨骼化石。此外,洞熊化石在我國北京周口店曾有發現,是非常稀有的化石種類。

洞熊壽命約為30年,一般認為洞熊是草食性動物,主要以草及漿果為食,但有時也吃蜜糖。在過去的30年間,有關洞熊頭骨、颌骨和牙齒的研究曾表明,洞熊很可能是一種草食動物。洞熊的同位素C和N都和食草動物近似,雌雄沒有差異。

各個時期的化石證據表明,在距今300,000到15,000年的整個更新世,洞熊遍及歐亞大陸的各個角落,更新世末期,最後的洞熊類曾生存于中、南歐一帶。直到最後的冰期結束,它們才真正開始消失。洞熊并不單獨生活,而是以小型家族群體形式存在,彼此間有相當的協調和聯系。在一些洞穴的壁上常常可清晰地辨認出洞熊的爪印,這是它們擴大其生存空間的一個有意識的經常性舉動。

洞熊類頭骨在歐洲、亞洲的許多山洞附近都有發現。在個别地區,它們的頭骨被當作龍的頭骨,進而引起許多地方傳說。在奧地利一頭被稱為龍的雕刻,其形象就明顯來源于洞熊的頭骨,其雕刻時間大概為公元1400年左右。

在高加索山脈諸多洞穴的發掘中,科學家們已經确認有6或7個洞有古人類生活的遺迹,而其餘洞穴中往往被洞熊盤踞。通過研究,在古人類食物殘餘物的遺迹中,科學家們确認有2到6頭洞熊的部分遺骸。在瑞士,通過對15個有洞熊遺迹洞穴的勘察,有兩個也與古人類有關,這些遺迹基本确定是在馬格達蘭期;德國阿爾卑斯山地區洞熊遺迹也是在馬格達蘭期。

據研究,早在克魯馬農人出現在歐洲之前,洞熊的數量已經呈明顯降低之勢。這表明,尼安德特人也已經開始獵捕洞熊,但當更進步的人類出現後,其相對先進的工具和圍獵技巧,更進一步加劇了洞熊滅絕的速度。(在歐洲早期的岩畫作品中,就有古人類用長矛圍捕狂怒的熊類的場面)。

滅絕原因:

許多年前,人們就在一些洞穴中發現了洞熊的骨骼殘骸,并猜測它們可能是在冬眠時死亡的。2008年,科學家結合洞熊生活時期的氣候變化,推算它們滅絕的時間是2.78萬年前,當時的氣候特征是天氣顯著寒冷,進而導緻洞熊食用的植物大量減少或完全消失。正是由于食物供給中斷導緻洞熊的滅絕,遠古哺乳動物群——多毛猛犸、多毛犀牛、巨鹿和洞獅,也都在冰河時期末消失。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古生物化石展廳局部

【居家賞文物】穿越冰河時代,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

學生參觀

來源:庫倫旗宗教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