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市民國63古鎮地名由來,最早得名距今4000年!

豐鎬遺子/書文;頭條号/睜眼看西安

西安古名長安,後名京兆,明朝時得名西安,西安府曾經管轄31個縣,民國二年西安市曾經名為關中道,管轄43個縣,民國三十六年西安市升格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市轄63個古鎮。

西安市民國63古鎮地名由來,最早得名距今4000年!

長安縣有17個古鎮

灞橋鎮位于今西安城東10公裡的灞河東岸,即今西安市灞橋區政府駐地。宋朝置鎮。因灞河上灞橋得名。明清時為鹹甯縣八大鎮之一。清設鹹甯縣丞署,人稱分縣衙門。灞橋始于春秋時期,曆代均有擴建與重修,是為我國古代最早的梁柱式橋梁之一。古代在沿途植柳,陽春三月,柳絮飛揚,“灞柳風雪”是為長安八景之一。秦,漢,唐,清,民國時,離長安東去者,多于此折柳惜别。

新築鎮位于今西安市區東北17公裡處灞河下遊東岸,灞橋區新築街道政府駐地。相傳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此地為漕河南岸渡口,因新住人家,稱新住渡,又稱官碨渡,宋朝稱官碨店,元稱新店。宋以後漸成集市,後設新築倉于此,清置新住鎮,又稱新築鎮。金朝屬鹹甯縣,熙宗時屬長安縣。

狄寨鎮 位于今西安市區東南17公裡處,白鹿原西北部,地處狄寨原中心,相傳為晉文公重耳避難處,因皇位之争出逃19年,流落至秦國的狄。西漢武帝置八校尉,其中将白鹿原上的狄人組成長水校尉。長水即今狄寨南側之荊峪溝。西晉時即有狄人居此,曾為軍寨,故名狄寨。宋稱普賢鎮,明稱成市鎮。明屬鹹甯縣,民國屬長安縣。明清為鹹甯縣八大鎮之一。

三橋鎮位于今西安城西10公裡處,為西安西出門戶。明朝置鎮,因橋而名。明清鹹甯縣八大古鎮之一。明屬鹹甯縣,民國屬長安縣。1949年曾名三橋市。據駱天骧《類編長安志》:西漢建章宮南有便門橋,便門橋又稱三橋(一說便門橋為渭河上之橋)。唐“安史之亂”玄宗攜楊貴妃出延秋門(今鎮北延秋門村),過三橋,楊國忠欲焚橋斷後,玄宗念後有宮女千人跟随,故不許焚毀。平滅朱泚叛亂後,将軍李晟在三橋戎裝迎德宗歸回長安。唐末,李克用大軍入長安,以騎兵3 000據守三橋,跋扈一時。民國時期,劉振華圍西安城,西北軍解圍部隊亦首先控制三橋,作為攻入西安之指揮中樞。

草灘鎮又名草炭鎮。位于今西安城北14公裡,渭河南岸,西安市未央區北轄鎮。明清時期,往返關東、陝北或進入西安的百貨、同官(今銅川)煤炭,均經水路至此,再轉運入城。明洪武年間,在渭河南岸設官渡,渡運同官煤炭,因渭水北移,清順治年間複設官渡于今鎮南草店北,稱草店炭碼頭鎮。清嘉慶年間(1796—1820)簡稱草炭鎮,清末始為今名。清屬鹹甯縣,1949年歸長安縣。

閻良鎮位于今西安城東北43公裡處,渭北平原荊山原南側。今閻良區政府所在地。渭北物資集散地。清雍正間即為渭北要鎮。道光二十四年鎮老街《重修四方寺碑》有“闾閻良善”四字,系由《晉書•姚苌載記》中“闾閻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顯異之”縮寫而成。此地和緊鄰閻良之黨睦鎮、鉗铒鎮、罕井鎮均為後秦羌人姚苌發迹地之一。宋《長安志》記為宋永豐鄉駐地。楊凱元《西安市地圖集》認為閻良鎮在西漢劉邦之父萬年陵南側,漢萬年縣轄此。清雍正《陝西通志》并稱閻梁鎮。

韋曲鎮位于今西安城南10公裡處,原長安縣、鹹甯縣(今長安區政府)駐地。唐代與杜曲為韋、杜兩大貴族居住地。居住地多引水環曲成渠,流觞取飲,稱為曲水。韋氏初居韋曲西北部,漕河流過,故稱韋曲。民國建制鎮。民國初合長安、鹹甯,統稱長安縣,轄區實為古長安南郊。1949年長安縣政府由大興善寺遷韋曲鎮。漢唐韋氏貴族世居于此,且地形屈曲,故名。民國初為長安八大鎮之一

杜曲鎮 又名北杜。位于今長安區東南部9公裡,地處少陵原,向屬長安縣。面積1.5平方公裡。西周成王八年,杜氏遠祖由唐(今山西汾河下遊)遷于杜城。西漢元康元年,漢宣帝劉詢標明杜東原上為初陵,置縣曰杜陵,徙丞相、将軍、列侯吏二千石、赀百萬者于杜陵。因自西周、漢、晉、唐以來,杜氏居此,尤其是唐室貴族杜氏向居于此,且地形屈曲,故名杜曲。唐代杜曲盛極一時,宰相杜祐居此,亭館林池為城南之最。杜氏先後有11任宰相皆居此。

王曲鎮又名王渠。位于今長安區南10公裡,神禾原西坡下,潏水東岸,原為漢代帝王狩獵場所,且地形彎曲,故名。又傳以西漢時禦宿苑一渠得名王渠。。清建制鎮,民國因之,為民初長安八大鎮之一。鎮南潏水岸青龍嶺有張學良将軍故居。王曲城隍廟:“天下總城隍廟”如何變成“黃埔軍校”!

郭杜鎮位于今長安區西7公裡之畢原,長安八大鎮之一。清置,以郭、杜二姓得名。向屬長安縣。鎮西有倉颉造字台遺址,高陵“昭慧塔”:渭北第一塔,如雷貫耳“三絕碑”在這裡!鎮南2公裡有秦将杜回墓。鎮東南2.5公裡大居安為唐華林鄉居安裡,安史之亂中,郭杜鎮所在的城南畢原、鳳栖原一帶為廣平王、天下兵馬大元帥李俶和副元帥郭子儀大戰安守忠十萬叛軍之地。鎮東南3.5公裡之周家莊,有“三害冢”,即西晉禦史中丞周處墓所在地,鎮南2公裡大仁村(古稱尹村)有西周大将尹吉甫墓。傅增祥《秦遊日錄》認為大仁村西北的幾個古冢,為西周文王、武王、周公陵墓。潏河“石拱橋”:風雨300年,貌似盧溝,龍尾被砸,龍頭依在!

鳴犢鎮位于今長安區東北15公裡處,少陵原東邊。宋朝設鎮,該地處浐河斷層邊緣,又處秦嶺沿山斷層組帶,泉水時斷時續,隔若幹年會發生地嘯,其聲如老牛呼犢,故名鳴犢。因鎮東鳴犢泉得名鳴犢。宋屬萬年縣,金、元、清因之,均屬長安縣。

太乙宮鎮 位于今長安區南16公裡處,秦嶺北麓太乙峪口。漢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乙于此,建太乙宮”。其街區主體名“四皓村”,系以“商山四皓”得名,漢代在此建有四皓廟。因西漢太乙宮建此而得名。

子午鎮位于今長安區南12公裡處,地處秦嶺北麓古子午道,為關中通漢中的四大古道之一,向為兵家必争之地。西漢元始五年,王莽于谷内設子午關,子南,午北,故名子午。因鎮南子午峪而得名。唐玄宗時,因楊貴妃生四川,好食荔枝,遂經此由驿卒飛騎将四川涪州鮮荔枝轉送長安,故又名荔枝道。子午古道:晚清四大名臣左宗棠老石拱橋

引鎮 又名莎城鎮、義谷鎮、尹家衛鎮,俗名引駕回。位于今長安區東南17公裡處,少陵原南端,鹹甯八大鎮之一。湯峪、庫峪、大峪、小峪四個出山口交彙于此,是連接配接終南山與關中平原的樞紐。唐稱莎城鎮。唐乾甯二年七月,昭宗李晔為避王行瑜、李茂貞劫持,随李筠逃出長安啟夏門,寄宿此鎮。鎮南義谷鎮(谷口)被洪水沖毀,一度遷此,故有“先有莎城,後為義谷”之說。明代右衛駐軍于此,因尹姓人居多,又稱尹家衛,俗名引駕回。明清為尹家衛鎮,清為鹹甯縣縣丞署駐地,俗稱分衙門。民國初改為引駕回鎮。

大兆鎮又名大兆社。位于今長安區東南10公裡處,少陵原北部。清雍正年間置鎮。漢宣帝許皇後因其冢較宣帝杜陵小,故稱少陵,稱原為少陵原。陵園内自古為禁區,稱兆域,各兆域間此域最大,故稱大兆。漢宣帝杜陵:牢獄天子劉病己的悲喜人生

灤鎮又名沣峪鎮。位于今長安區西南15公裡處,秦嶺北麓,金沙河西岸。因南端2公裡之沣峪口為扼子午古道沣峪之入口處,故元代稱沣口,灤村,清末民初稱沣峪鎮。唐在鎮東南側建淨業寺,為佛教律宗之發祥地,唐又在東側建有沣德寺。鎮南1公裡清華村,南依清華山,峰巅有隋代所建禅定寺,有卧佛殿、石刻卧佛。鎮東鴨池口村,為唐嚴福寺出寺路口,得名阿寺口,元代演變為今名,并成為軍屯之地

鬥門鎮位于今長安區西北18公裡,沣河東岸。清置鎮,為傳統古集鎮,長安八大鎮之一。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6),在周、秦鎬池基礎上鑿成昆明池,集長安城用水、水運、遊覽、養魚、練習水軍等多功用為一體,因地處兩漢昆明渠排水口鬥門附近,故名鬥門。清乾隆三十八年,巡撫畢沅奏設長安縣丞署于此。鎮南有石父廟,鎮東有石婆廟,為漢武帝所立,牛郎織女廟:時隔2100年,誰是牛郎,誰是織女;依舊分不清!鎮北部有西周鎬京遺址。

西安市民國63古鎮地名由來,最早得名距今4000年!

【臨潼兵馬俑】

臨潼區8鎮

骊山鎮今臨潼區政府駐地,地處骊山北麓,渭河南岸。相傳原始母系氏族部落之女娲氏曾居此。羅泌《路史》有“女娲氏立治于中皇山之原(在今陝西平利縣境),繼興于麗”。商時,此地為麗國,亦稱麗山氏。周時,加“犬”旁或“馬”旁卑視之,以與本族加“戎”相差別,遂有“骊戎”、“骊山”之稱。民國二十三年置鎮。1949年曾名臨潼縣城關鎮。鎮東6公裡為秦始皇陵。鎮南側為骊山風景區,山上有周幽王戲諸侯的烽火台古迹。骊山腰部有西安事變遺址兵谏亭。秦陵銅車馬:“國寶奇迹館”裡面的“鎮館之寶”

新豐鎮位于今臨潼區東北7.5公裡處,西漢高帝七年漢高祖仿故裡沛縣豐邑街形房舍在此築城,并遷故鄉人于此,遂名“新豐”,并設新豐縣。唐垂拱二年改新豐縣為慶山縣。神龍元年,複為新豐縣。自古為交通要道。宋朝置鎮。鎮南1公裡,有鴻門宴遺址。鎮西南2公裡,為《水經注》著者郦道元遇害處。另有秦扶蘇墓。

代王鎮又稱代王邸,代王店,代王街。位于今臨潼區東8公裡處,高祖劉邦之三子劉恒封為代王,駐代州(今河北蔚縣一帶)。高祖死,呂後臨朝稱制,,諸呂專權15年後,呂後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平滅諸呂,拟迎立代王劉桓入京為帝。然而,有人擁立齊王劉襄,有人擁立淮南王劉長,最後議決擁立代王劉恒,大将灌嬰卻與齊王劉襄合兵一處對抗,長安城内劍拔弩張。這時,自代州南下的代王劉恒過東渭橋,卻未敢輕易入長安,遂避居代邸(即代王鎮所在地),以觀動靜。之後,終于即位為孝文帝。有西漢代王劉恒(後為文帝)廟,故名。明清以後稱代王街,民國自然鎮。

馬額鎮又名馬崖。位于今臨潼區東20公裡之馬額原,馬額原指古騎戰中保護馬面之甲具,此地為鑄造馬額之地,。清《臨潼縣志》有“馬額鎮,一名馬崖”。

斜口鎮位于今臨潼區西5.5公裡,南依骊山西麓,清乾隆《臨潼縣志》列斜口鎮為臨潼十八鎮之一。因街區形勢斜向偏東北—西南,故名斜口。

雨金鎮位于今臨潼區北20公裡處,渭河北岸。明清置鎮。其得名:一說來自《太平寰宇記》“有一泊每天雨水流入似金色,故俗呼雨金堡”之記載;一說秦人自認屬“水德”,按“金能生水”,“金瑞”是久旱得雨之詞;一說“雨金”系此地隕石雨降落相傳而來。宋敏求《長安志》有:“雨金堡周八百步,東有雨金泊。……秦獻公十八年雨金栎陽,後因堡名”。

栎陽鎮位于今臨潼區北30公裡,渭北清河南岸。秦獻公自雍遷都栎陽,直至秦孝公十二年遷都鹹陽,曾在栎陽诏令天下,用商鞅之法;秦末,楚霸王三分關中,立司馬欣為塞王,都栎陽;漢高祖劉邦還定三秦,仍以栎陽為都,直至高祖七年未央宮成,始遷長安。宋為栎陽縣治所,并置鎮。

相橋鎮位于今臨潼區東北20公裡,地處渭北平原,石川河東岸。清置鎮。北宋宰相寇準在此建橋,故名相橋。

西安市民國63古鎮地名由來,最早得名距今4000年!

【藍田猿人】

藍田縣7鎮

藍關鎮又名峣柳城、峣霤城、青泥城、青泥坊。位于今西安市東南45公裡,網峪河入灞河處北側,為秦楚古道要沖。東、南為秦嶺山區,北為秦嶺支脈骊山南麓,西為白鹿原,中部為灞河流域東西向川道,素有“七山、二原、一分川”之說。民國二十七年(1938)置鎮。以北周時曾置“藍關”于此,故名藍關鎮。向為藍田縣治所。秦陵銅車馬:“國寶奇迹館”裡面的“鎮館之寶”

洩湖鎮 又名咽瓠,亦作洩湖鎮。位于藍關鎮西北9公裡灞河東北岸。宋敏求《長安志》有:“咽瓠泉在縣西北一十五裡”(今在鎮東南側)。《舊圖經》有:“唐李筌于此遇骊山老母,說陰符經。傳教既畢,令筌取水,筌乃攜瓠就泉汲水,已失老母(遂持瓠抽泣),因名咽瓠泉”。後諧音演變為洩湖泉,并以泉名村,複為鎮名。清朝置鎮。鎮北陳家窩子有藍田猿人遺址。

焦岱鎮又名焦戴鎮。位于藍關鎮西南12公裡秦嶺北麓,白鹿原南端,焦岱河北岸。明改名為焦岱。以焦、戴二姓得名,清朝置鎮。鎮内有西漢鼎湖宮遺址。

湯峪鎮又名石門湯、石門坊、石門峪。位于藍關鎮西南18公裡,湯峪河北岸,秦嶺北麓。唐為石門關駐地,天寶年間又建皇家臨幸設施,玄宗賜名大興湯院。清末民初稱石門坊、石門峪。因湯峪自然溫泉而得名。民國自然鎮,向屬藍田縣。湯峪老洞子:楊貴妃鴛鴦浴的地方,最早可能是大禹的産業!

玉山鎮又稱許廟鎮。位于藍關鎮東18公裡,灞河北岸,灞、峒、流、泥、清五峪水彙流處。因山中産玉,故名玉山。清朝置鎮。

華胥鎮又稱華胥渚、油房街。位于藍關鎮西北15公裡,灞河東岸。古稱華胥渚,《藍田縣志》“在芷陽城南十五裡”的說法相合。鎮西側有華胥氏陵,史載伏羲、女娲均為華胥氏所生,并兄妹未婚,繁衍人類,故華胥氏向被認為“中華”、“女蝸補天”到底是神話傳說還是真實事件?藍田人民有話說!“華夏”或漢族始祖。因華胥陵在此而得名。清嘉慶年間稱油房街。民國初設鎮。藍田“華胥陵”:華夏真正的始祖陵,炎黃二帝隻是玄孫輩!

葛牌鎮位于藍關鎮東南32公裡,秦嶺山區。明、清、民國建制鎮。因姓氏得名。藍、商、柞邊界地物資集散地。民國二十三年(1934)12月,徐海東率紅二十五軍北上抗日至此,在鎮南文公嶺殲敵一旅,成為革命根據地,建立革命政權,被列為土地革命時期革命老根據地。葛牌古鎮:憶往昔,四省通衢;看今朝,紅色古鎮

西安市民國63古鎮地名由來,最早得名距今4000年!

【周至縣八雲塔】

盩厔縣(周至縣)7鎮

盩厔縣城關鎮位于今西安市西南80公裡,渭河南岸(今稱周至二曲鎮,1984年改置)。宋敏求《長安志》有“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又地處城關,因以名之”。清末置盩厔縣城關鎮。鎮西南小土原有唐代八雲塔,傳為鎮城而築。鎮東南15公裡處有樓觀台,傳為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結草樓觀天與迎老子築台著《道德經》處,傳周穆王亦遊此建樓觀宮。鎮西南17公裡黑水峪口有仙遊寺,原為隋代仙遊宮遺址。周至八雲塔:塔上八朵雲,變色就下雨!比天氣預報還準!

終南鎮又名清平鎮。位于盩厔縣城關鎮東15公裡,田峪河入黑河處東南側。宋終南縣治此,故名。明、清置鎮。終南山下重陽宮:全真教王重陽埋骨石棺原來是這個樣子!

樓觀鎮位于盩厔縣城關鎮東南19公裡,秦嶺北麓。清初置鎮。以鎮南道教聖地樓觀台而得名。明代為焦家裡。《重修盩厔縣志》載:清同治三年(1877)五月,太平天國起義軍藍朝鼎駐焦家巷,六月,陝西中丞劉蓉統兵圍攻。鎮東南2公裡為樓觀台,原有尹喜廟。樓觀堡西有老子墓。西安“樓觀台”為何被稱為“仙都”?

焦鎮 位于今樓觀鎮内。清初置鎮,屬盩厔縣。民國因之。1949年廢。有焦家巷,故名。

廣濟鎮位于盩厔縣城關鎮西南7公裡。清置鎮,為清代盩厔八大鎮之一。因廣濟渠而得名。唐安史之亂後,此地為宦官魚朝恩之神策軍駐地,故又名神策寨。

啞柏鎮曾名太白鎮、亞柏鎮、亞白鎮。位于今盩厔縣城關西8.5公裡,渭河南岸。相傳周文王行此問道,錯将柏樹當人,趣曰柏樹為“啞柏”,因名。一說由明清的“亞柏”、“亞白”鎮名演變而來。唐、宋、元均稱太白鎮,明、清稱啞柏鎮。

青化鎮又名青化街、青化店、羌化店、青花鎮。位于盩厔城關鎮西16公裡。清康熙年間(1662—1722)置鎮,稱青化店鎮,屬盩厔縣,民國因之。為盩厔與郿縣交界處的物資集散地,兩縣各設青化鄉分治東西,郿縣轄區稱上青化街,盩厔縣轄區稱下青化街。宋敏求《長安志》稱“青化店”;古碑亦作“羌化店”;清雍正《陝西通志》作“青花鎮”。附近嘉會堡有西周文化遺址。

西安市民國63古鎮地名由來,最早得名距今4000年!

【戶邑鐘樓】

鄠縣(戶縣)6鎮

“甘亭鎮位于今西安市西南35公裡,今戶縣治所(1964年“鄠”簡化為“戶”),崂峪河東岸《史記•夏本紀》注有“鄠縣本夏之扈國也”。商為崇國所在。“甘亭”之稱出于《尚書•甘誓》“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孔安國注“甘,有扈郊”。秦有甘亭之稱。其城中心有明建鐘樓。戶縣的鐘樓為什麼叫“中樓”?

秦渡鎮 位于鄠縣城東14公裡,沣河西岸。由渡口演變而成。其得名,一說因秦國政治中心在此,為豐舊城所在,秦穆公曾在此俘獲晉侯,會盟、割城,故名;一說因後秦姚興聽高僧鸠摩羅什講經設渡于此,宋置鎮,西周靈台遺址在鎮北600米。鎮東南側滹沱村有西周文化遺址。

大王鎮位于鄠縣城東北12公裡。明置鎮,清因之,向屬鄠縣。相傳王姓人在此開大王店、小王店,故名。明清以來的傳統古集鎮。明《鄠縣志》已稱大王鎮。

祖庵鎮又名雙溪鎮。位于鄠縣城西北6.5公裡,甘河東岸。因金代全真教祖王重陽遺骨葬此,故名。“清乾隆年間置鎮。清雍正《陝西通志》名為雙溪鎮,民國《廣兩曲志》則為祖庵鎮。金大定十年(1170)道教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在此結庵,故被道教弟子稱為祖庵。元正大四年(1227)改為重陽宮,元至元二年(1265)贈封為重陽萬壽宮終南山下重陽宮:全真教王重陽埋骨石棺原來是這個樣子!

草堂鎮位于今鄠縣城東部17公裡,沣河西岸,圭峰山北麓。因後秦名刹草堂寺得名。成鎮年代不詳。曆屬鄠縣。鎮北有西周文化遺址。

龐光鎮位于鄠縣城東南10公裡,秦嶺北麓。明萬曆十九年(1591)置鎮,清、民國均置鎮。鄠縣南部傳統山貨、農副産品集散地。此地人楊砺,北宋太祖時中進士第一名,官至樞密副使。戶縣化羊廟:靈驗無比, 宋朝的皇帝也是這裡燒香拜佛求來的!

西安市民國63古鎮地名由來,最早得名距今4000年!

【高陵地标】

高陵縣4鎮

鹿苑鎮位于今西安市東北35公裡,渭北平原,南依渭水,今高陵縣治所。宋置鎮。元、明、清、民國因之。1913年廢。唐設鹿苑縣于此,故名。高陵“昭慧塔”:渭北第一塔,如雷貫耳“三絕碑”在這裡!

通遠鎮又名通遠坊鎮。位于鹿苑鎮西4公裡。清置鎮,1949年廢。以高陵城北門名通遠門得名。元代稱通遠,明清稱通遠坊鎮,向屬高陵縣,為四鄉農貿産品集散地。鎮内有清初建天主教堂,為羅馬教所屬關中和三原教區中心。鎮西北部有灰堆仰韶文化遺址。

耿鎮 又名耿家集,景家集。位于鹿苑鎮東南3公裡,東北兩面臨渭河。唐、宋置渭橋鎮,金改為渭城鎮,明嘉靖年間改為順鄉鎮,清雍正年間複置渭橋鎮,清末改為耿家集,民國初改置耿鎮,鎮北部偏東有唐将軍李晟墓,存有虞世南撰,柳公權書唐西平郡王李晟墓碑,世稱“三絕碑”。

毗沙鎮 位于鹿苑鎮西8.5公裡,今廢鎮為村。因毗沙門為《毗沙門經》中之北天門,毗沙為佛門四大天王中之鎮北天王,毗沙鎮即鎮守長安北大門之意,故名。北宋《元封九域》、《金史•地理志》均載毗沙鎮。唐置鎮,宋、金因之,明為毗沙裡,清複置鎮。

西安古村:遊灞橋古村,賞關中八景之霸柳飛雪

西安古村:遊雁塔22村,賞雁塔流雲,看雁塔題名

西安古村:暢遊藍田9村,感受三皇故裡

西安周至:盩山厔水,72路腳不幹;駱國故裡,19村名不一般!

西安古村:一日遊未央,千年秦漢唐!

西安古村:村名裡告訴你鮮為人知的“銀戶縣“

西安地理:戶縣25古村來曆,帶你揭開古扈國的神秘面紗!

西安地理:長安村名典故,經周秦漢唐,曆史依舊!

西安地理:觀長安古村,經千年浮華,過十年半載,均瓦渣一堆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建立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不說大事,隻言小事。刨根西安,問底長安,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微信:zxw5136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