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秋風又白地韭花――三代人對那些英雄的記憶

作者:500之家
秋風又白地韭花――三代人對那些英雄的記憶

張愛萍将軍題詞

鄉下老家附近有一座低矮的小山,當地人都叫它“小山背”,是外婆帶我經常玩耍的地方。

山上随處可見一叢叢低矮的地韭花,韭菜似的莖葉四季常青,潔白的花朵直愣愣向上,一點也沒有花的嬌媚扭捏。山中央有一塊特别光潔的水泥地,一片落葉也難看到。中間用石闆圍了一處高起的地方,像墳墓又比普通的墳墓大許多。外婆告訴我這是“烈士墓”,裡面埋葬着打仗時犧牲的解放軍。話還說不完整的孩子聽了,嘴裡重複着“解放軍、解放軍”,揪一把地韭花,“咯咯”笑着跑開了。

秋風又白地韭花――三代人對那些英雄的記憶

剛修繕後的烈士陵園

等到上幼稚園的時候,烈士墓的由來外婆已經對我說了不知多少遍: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後,蔣介石感到“反攻大陸”時機已到,他們以大陳島為中心,聚集了殘餘的雜牌軍12000多人,經常封鎖航道,劫掠漁船。而我們家門口的白沙島與大陳島、一江山島隔海相望,退潮時人馬可以徒步登陸,是控制台州沿海的要地,是敵我争奪的“橋頭堡”。

1952年3月28日晚上,天下着毛毛細雨,黑沉沉的夜幕籠罩着大海,國民黨“江浙反共突擊軍”為了確定一襲成功,打好“反攻大陸”第一仗,率1000多人偷襲了白沙島。這是一次敵衆我寡力量懸殊的生死較量,駐守島上的解放軍官兵硬是憑着“人在陣地在”的英勇無畏精神,頑強抵抗,等到了增援部隊,與敵人浴血奮戰10多個小時,用生命捍衛祖國的領土。這就是“白沙山保衛戰”,眼前的陵墓就埋葬着其中22位烈士的遺骨。

秋風又白地韭花――三代人對那些英雄的記憶

(上圖内容介紹:山下不遠與烈士陵園隔河相望的是上盤中學,校區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學校背後的左側山頭是省政府立碑保護的翼龍與長尾鳥化石未開發區域,已發現有6具儲存完整的翼龍化石。翻過山頭,背後就是浙江省臨海市國家級地質公園。)

有一次,我問外婆:“您也不識字呀,怎麼對這段曆史這麼熟悉呢?”外婆說:“傻孩子,這件事哪裡用得着從書上看呢,我們從小就都知道呀!”“外婆,書上說‘小山背’有個正式的名字叫‘鷹山’呢,雄鷹的鷹!”

懂事以後我還經常到山上去,隻是不再玩鬧了,我腳下的土地曾經被鮮血染紅過,它是那麼的厚重,那麼的值得尊崇。摘一把潔白的地韭花,默默放在烈士墓前。

前幾天,媽媽和我又一起來到了鷹山上,那塊空地一如既往光潔幹淨。舉目向東南遠眺,海天相接處是建立的白沙灣公園、頭門港經濟開發區,那将會是一個“山、城、灣、海”融為一體的特色新型城市。它們與烈士陵墓遙遙守望,中間有良田棋布,高樓林立,寬闊的馬路上車水馬龍。百年來,小鎮迎來了它的黃金發展時期。

秋風又白地韭花――三代人對那些英雄的記憶

即将重新籌建的紀念館

這時候,來了一群從業人員,聽他們說将要重新修整烈士陵園,而且他們已經成立了白沙山保衛戰史料收集工作小組,正在籌劃重建一座“島嶼之戰”紀念館以及與之相關的主題公園。

秋風又白地韭花――三代人對那些英雄的記憶

通往山下的另一條小路

秋風陣陣,吹白了滿山的地韭花,那挺立的花莖頂着潔白的花朵直愣愣的向上伸展,永不屈服。(作者:王海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