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解放公園拍攝到的灰冠鹟莺 王雪峰 攝
4月20日,棉凫出現在楊春湖公園水面 姚波 攝
據武漢市觀鳥協會介紹,在近年來武漢及周邊生态環境逐漸改善,市區綠化面積不斷擴大,市民愛鳥觀鳥熱情提高,鳥類種群明顯增加的大背景下,該協會組織會員定期開展武漢市重點區域鳥類監測活動,增加了觀測覆寫面和觀測機會,有效地覆寫了武漢地區的各類不同,造就了越來越豐富的鳥類觀察記錄報告,使得武漢市鳥類分布名錄從2013年的353種迅速增加至現在的409種。全世界現存鳥類9000多種,我國有1186種,武漢已觀測到鳥類約占3分之1,讓我們來看看武漢鳥類大家庭又有哪些新成員。
新成員·
解放公園飛來“灰冠鹟莺”
長江日報訊(通訊員王雪峰 趙琴 記者楊曉雨)近期正值候鳥遷徙季節,大量候鳥在武漢過境。4月19日,資深觀鳥愛好者雷進宇在地處鬧市的解放公園發現一隻灰冠鹟莺,重新整理了武漢市鳥類品種新紀錄,至此武漢市鳥類分布記錄達到409種。
随後,武漢市觀鳥協會多位會員到現場拍攝了這隻鹟莺的影像資料。根據拍攝的照片顯示,這隻鹟莺全身黃綠色,沒有翼帶,頭頂灰藍色,黑色的頂紋和側冠紋明顯,眼眶黃白色,眼圈後緣有一缺刻。
經常在解放公園拍鳥的攝影愛好者陶建明介紹,解放公園常見的鳥類較多,有翠鳥、黑臉噪眉、斑鸠、柳莺、棕頭鴉雀、紅頭長尾山雀、鵲雀、黑水雞等。
作為武漢市面積較大的自然生态公園,解放公園内分布有丘陵、森林、草坪、湖泊,自然資源的多樣性為鳥類生存創造了良好條件。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野保處程本澤處長稱,解放公園是鳥類和人和諧共生比較好的地方。
灰冠鹟莺:
繁殖區域主要在西南山地,北至秦嶺的海拔14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或竹林中。在武漢屬于偶見的遷徙過境鳥,此前武漢市沒有觀測記錄。
棉凫(南京鴨):
棉凫是一種野鴨,由于最早在南京發現是以别稱又叫“南京鴨”,但“南京鴨”很少在南京出沒。棉凫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稀有等級,為夏候鳥,會在武漢度過一整個夏天,但因為數量稀少,是以很罕見。
老朋友·
楊春湖公園迎回“南京鴨”
在武漢曾消失50年,中心城區首次監測到
長江日報訊(記者彭毓穎)20日,在武漢市洪山區楊春湖公園,一群國小生在觀鳥老師的帶領下用望遠鏡發現了一種罕見水鳥——棉凫的身影。這是該種鳥類在武漢中心城區公園的首個監測記錄。
上午9時,楊春湖公園迎來了800名愛鳥護鳥志願者,他們通過徒步楊春湖公園、學習鳥類知識以及現場觀鳥等方式,走進自然,融入自然,保護自然。
長江日報記者随行至觀鳥台,已有觀鳥愛好者架起望遠鏡和錄影機,密切注意周邊濕地的鳥類情況。突然,觀鳥愛好者姚波驚喜地說:“發現了棉凫,這種鳥可不常見!”長江日報記者在望遠鏡中看到,在不遠處的一片水域中,有一隻白頭黑嘴的小鴨子,它就是世界上體型最瘦小的水鴨——棉凫。姚波是資深的觀鳥愛好者,武漢現有鳥類409種,他觀測過其中的350種。
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顔軍回憶說,棉凫這種鳥類在武漢曾經消失了近50年,10年前外地鳥友都來武漢漲渡湖看棉凫,前兩年,在府河和長江武惠堤棉凫的監測狀況也比較穩定,這次在中心城區監測到棉凫真的太難得,說明棉凫的數量在增長、繁殖區在擴大,人們對鳥類的保護确實起到了作用。顔軍說,4月是棉凫的繁殖期,它們很有可能在楊春湖公園繁殖,如果這裡能形成繁殖區,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除了棉凫,現場還監測到了白鹭、夜鹭、池鹭、牛背鹭、黑水雞等多種鳥類。
随着生态環境的不斷改善,洪山區也吸引了更多的鳥類前來栖息。兩年來,栖息鳥類由2016年的167種,增加到250種。去冬今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東方白鹳首先出現在洪山區,另一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鹳,已連續6年在長江江灘栖息,且數量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