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淺談西班牙帝國的飛速崛起與衰落!

在中世紀時代中,西班牙對歐洲曆史的影響其實甚微。究其原因,由于該國地處歐洲邊陲,加上有庇裡尼斯山脈橫亘北境,故與歐洲諸國隔離。此外,自8世紀初,西班牙被來摩爾人(the Moors)——北非的伊斯蘭教徒——統治(注︰摩爾人多為散居北非的柏柏爾人﹙the Berbers﹚——鹹相信他們是古代的努米底亞人﹙the Numidians﹚的後裔。8世紀時,因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他們歸信伊斯蘭教,并随阿拉伯人渡海征服西班牙),長期與信奉基督教的歐洲諸國敵對,自影響西班牙與歐洲諸國的交流。

事實上,所謂「西班牙」,直至15世紀時,仍不過一地理名詞而已(「西班牙」﹙Hispania﹚仍腓尼基人對當地之稱呼,後來羅馬人襲用此名稱,而希臘人則稱「伊比利亞」﹙Iberia﹚,阿拉伯人及摩爾人稱「安達盧斯」﹙Al-Andalus﹚)。半島上,列國林立,除摩爾人建立的政權外,西北部殘存若幹基督教諸國,伺機反攻。

至15世紀初,摩爾人的勢力已衰退、瑟縮至南端的格拉那達(Granada)。1469年,亞拉岡(Aragon,領土包括今日加泰羅尼亞)的斐迪南(Ferdinand,繼位後稱「斐迪南二世」)及卡斯提爾(Castile,今西班牙中部﹙注︰所謂「西班牙語」,即卡斯提爾語﹚的伊莎貝拉(Isabella,繼位後稱「伊莎貝拉一世」)共結秦晉。

後二人分别于1479年及1474年入繼大統,合二國之力,成為西班牙最具實力的國家(注︰一般以1479年為現代西班牙立國之始)。為了凝聚人民的向心力,且誓逐摩爾人/伊斯蘭勢力出西班牙,卡斯提爾.亞拉岡于1481-1492年間征服格拉那達。後斐迪南于1512年收取位于西北的那瓦(Navarre,領土包括今巴斯克地區﹙Basque Country))。從此确立今西班牙之疆界。

至斐迪南及伊莎貝拉之外孫查理五世(Charles V,西班牙稱「查理一世」﹙Carlos I﹚,在位期間1516-1556)及其子腓力二世(Philip II,在位期間1556-1598)的經營,西班牙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

自于1492年征服格拉那達後,西班牙急促冒起,于15-17世紀期間稱雄于歐洲,至17世紀中葉始衰落(按︰其實自16世紀末已開始中衰)。西班牙的衰落,在歐洲曆史上是一個頗有趣的課程,即使至21世紀,其經驗仍值得今人所借鏡。

西班牙之是以能于15世紀暴起,地理因素是原因之一。如前所述,該國位于歐洲邊陲,瀕臨大西洋。過去礙于地理知識所限,西班牙被視為地極所在、世界盡頭。然而,随着統治希臘的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即東羅馬帝國——的衰落,大量希臘學者逃亡至西歐(注︰拜占庭帝國于1453年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所滅);加上伊斯蘭學者的儲存、翻譯,使古希臘及古羅馬的著作——包括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在地理學的著述——在歐洲再度流傳,有助歐洲人對外地理知識增進。

此外,受到馬可‧勃羅(Marco Polo)口述的《馬可‧勃羅遊記》(又稱「東方見聞錄」,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的啟發,激發了歐洲人的冒險精神,向外探險,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亦是以,瀕臨大西洋的西班牙(及葡萄牙),不再被視為世界盡頭,而是向外探險的踏腳石!

在此優勢下,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于1492年得西班牙王室支援,橫越大西洋,意外「發現」美洲大陸。哥倫布的「發現」,除讓西班牙得以開新航路先河,甚至亦得以壟斷殖民地之先機。而西班牙亦于1個世紀内建立一個由今加洲起,貫越中美洲,直迄阿根廷之龐大殖民帝國。當中西班牙人分别于1519年及1533年征服墨西哥及秘魯,并于當地發現大量貯藏的黃金。透過在美洲殖民地掠奪大量黃金,西班牙得以此為憑借,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原創:淺談西班牙帝國的飛速崛起與衰落!

菲力二世時代(1556-1598)的西班牙帝國︰甚至連葡萄牙及其殖民帝國也一度被西班牙接收(1581-1640),但在同時代的英格蘭人及荷蘭人眼中,不過虛有其表

原創:淺談西班牙帝國的飛速崛起與衰落!

查理五世(西班牙稱查理一世)︰ 16世紀初歐洲最具權勢的君主之一,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西班牙國王,為人勤勉,在西班牙雖銳意勵精圖治,但因對外屢動幹戈,為西班牙的衰落埋下伏線

原創:淺談西班牙帝國的飛速崛起與衰落!

腓力二世︰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之子,由于在西班牙土生土長,故有偏執的西班牙愛國心及對天主教信仰有狂熱的執著,他在位時,西班牙國力雖達至頂峰,但實已有外強中乾之勢

自斐迪南及伊莎貝拉的時代始,曆代西班牙的王室推行堅強的中央集權制。透過建立國家警察制度——征募市民組成「聖保衛團」(Santa Hermandad)、削奪由封建貴族組成的王家議會(Cortes)及宗教法庭(the Inquisition),西班牙王室成功壓制封建貴族的非法妄為,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

而在15-16世紀期間,西班牙是少數高度集權的歐洲國家之一,在其他國家尚苦于因封建制度帶來的雜亂無章時,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的西班牙自然得以對外擴張!

此外,由于西班牙過去一直從事對摩爾人的戰争,從中累積大量經驗,發展出新式的「西班牙方陣」(tercio或Spanish Square)戰術。自征服格拉那達始,西班牙已建立一支由專業的國家軍隊,這支軍隊主要由新式步兵——火炝兵(musketeers)及長矛兵(pikemen)——組成長方形的隊形,集中在中央位置;由野戰砲兵列在最前線;騎兵則列在後方或兩翼,用作狙擊(而非沖鋒)。會戰時,使用平行凡戰鬥序列,井井有條。

由于當時不少歐洲國家——尤其是意大利諸城邦——的是以雇傭兵組成的烏合之衆(注︰15-16世紀時的雇傭兵多是由領袖臨時招募,為價高者服務,一旦被俘或約滿,可調換至敵方吃糧。其中典型的例子為華侖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他于三十年戰争﹙1618-1648﹚招募了一支大軍,為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二世服務,撲滅日耳曼﹙德國﹚境内的新教勢力﹙Protestants﹚),不能與西班牙軍匹敵!

原創:淺談西班牙帝國的飛速崛起與衰落!

西班牙軍事權力象征︰“西班牙方陣”

然而,西班牙何以于17世紀衰落?不少學者分析沒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财富來得太易,卻又不好好利用,但知用于無謂的戰争而白白耗費!

自查理五世時代始,西班牙因政治及宗教原因,先後一直與法國、土耳其、英格蘭、荷蘭、瑞典及日耳曼的新教徒等勢力交戰,其中大者包括︰岡布萊戰争(War of the League of Cognacy,1526-1530)、八十年戰争/荷蘭獨立戰争(1568-1648)、英西戰争(1585-1604)、三十年戰争及法西戰争(1635-1659)等!在諸戰争中,尤以三十年戰争及法西戰争對西班牙影響巨大︰西班牙為撲滅歐洲的新教及支援奧地利(注︰1516-1700期間,西班牙及奧地利的王室同屬哈堡斯堡家族﹙House of Hapsburg﹚,此家族雖于1556年分為奧地利系及西班牙系兩支脈,但一直維持緊密聯系,包括堂表通婚。另奧地利一脈自1438年便世代領有神聖羅馬帝國帝位),參戰三十年戰争。至戰争結束,西班牙仍繼續與支援新教徒的法國單獨作戰至1659年,最終令西班牙元氣大傷,從此優勢不再!

此外,西班牙人之财富,全因來自從殖民地巧取豪奪,因而令其性喜冒險,不喜工商業發展。易言之,其暴富根本無助該國的經濟發展。反而,更因恃财多富足,豪擲金錢從國外輸入奢侈品,造成大量财富外流于英格蘭及荷蘭等國。再加上年年征戰,國内賦稅繁多,阻礙本土的工商業發展!

然而,正因西班牙的财源依賴來自毫奪美洲殖民地的黃金,忽視工商業發展,一旦當地金源枯竭,收入便無以為繼。

由于西班牙人曆經8個世紀時間,才徹底逐伊斯蘭勢力出國土,逐漸形西班牙人的偏狹宗教、種族觀。西班牙的王室,以至人民視國家為 神的工具,誓捍天主教信仰,敵視新教!

此情況,尤以查理五世及腓力二世時代(1516-1598)最為顯著︰父子二人與西班牙人一樣,持守嚴格的天主教信義,但查理五世因身兼神聖羅馬皇帝(在位期間1520-1556),畢竟不能徹底貫徹此任務;惟腓力二世僅為西班牙國王,且于該國土生土長,其思想自較其父偏激、狹隘(注︰查理五世生于今比利時)。流弊所至,除因宗教原因,參與撲滅新教的戰争外,并于國内迫害、放逐善于營商的猶太及摩爾臣民,無形中扼殺經濟發展。加上,腓力二世偏狹的政策激起信奉新教的荷蘭人于1568年發動反西班牙的叛亂(注︰荷蘭于1516年成為西班牙領土),導緻長達80年的荷蘭獨立戰争,結果令西班牙日漸枯竭的财源雪上加霜

專制的王權固令西班牙為一統一的國家。但該國畢竟是一個「聯合」(union)國家,然而卡斯提爾人享有極大優勢,久為加泰羅尼亞人及葡萄牙人不滿(注︰西班牙曾于1581-1640年間合并葡萄牙),結果導緻加泰羅尼亞人及葡萄牙人的反抗——卡斯提爾人及加泰羅尼亞人至今仍水火不容。此外,權力高度集中,同樣阻礙行政︰以腓力二世為例,由于腓力事必躬親,以至「事無巨細,日理萬機」,然而其勤免反而阻礙整個西班牙的發展,使得行政滞緩,贻誤事機。

最後,西班牙軍事力量衰退,也是造成其衰落的原因之一。西班牙航海技術自16世紀開始落伍,無敵艦隊(the Armada)的失敗更是充份證明。1588年,腓力二世為制止英格蘭支援荷蘭的叛亂及支援英格蘭的天主教徒,逐組成無敵艦隊遠征——其規模之大,史所罕見。

惟西班牙的艦隻笨重——猶如一座堡壘,加上戰術上仍依賴傳統的登船作肉搏戰(反之,英格蘭的艦隻輕便,且艦上火砲可作長距離射擊),結果铩羽而歸,損失慘重!而西班牙有時甚至需依賴外國商船從美洲殖民地運載黃金回國,加上英格蘭及荷蘭海盜不時攔截劫掠,令稅收受到打擊。另一方面,西班牙的「方陣」戰術雖稱雄一時——甚至一度為各國所仿傚,但因行動遲緩,遇上機動性較高的敵人,便處于下風。

三十年戰争期間,西班牙軍在初期雖享有優勢,然而後期一旦面對着機動性較高的瑞典軍,其笨重的戰術便處于漸處于劣勢。最後于1643年,羅克哇一役(Battle of Rocroi),為法軍——瑞典盟友——所敗!此戰也标志西班牙的軍事權力衰落,從此為法國的軍事權力取而代之(至1870年)。

原創:淺談西班牙帝國的飛速崛起與衰落!

西班牙軍事權力象征︰無敵艦隊

西班牙于15-17世紀期間為歐洲的首要國家。然而,因其偏狹的宗教、種族觀及落伍的經濟政策緻令該國衰落。由于日漸無力保衞其帝國,至17世紀末,其殖民帝國逐成為英、法、荷争奪瓜分的對象。

在經濟學上,“西班牙經驗”仍為現今各國借鑒,蓋因國家财富來得太容易,結果不好好善用——部分甚至但知豪擲金錢在奢侈品上,終重蹈西班牙的覆轍!

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太平洋小國諾魯﹙Nauru﹚!該國經濟一直依賴向國外輸出磷礦——國民甚至是以不用工作,然而自1990年代,礦藏日漸枯竭,使得國家日後經濟發展不知何去何從(按︰諾魯為換取澳洲的經濟援助,不惜建立拘留所為澳洲處理進入該國非法難民作為回報)?

而中東國家阿聯酋向依賴對外輸出“烏金”(black gold)——石油——緻富(筆者在美國留學時,據來自阿聯酋的同學所述,該國政府甚至連出外留學的學生的學費也負擔),但近來積極發展金融及旅遊業,似已預視“烏金”終不能久持,須有防石油業沒落的不時之需。

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編輯:曆史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