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瓊山區紅旗鎮道崇村委會蔭生村的“瓊山福鳗”養殖基地項目示範點内,碧波盈盈的水塘兩旁綠樹環繞,空氣中彌漫着植物散發出的清新氣息。日前,記者走進基地看到,塘裡水質清冽,水面下不時有魚兒遊過,吐出一串串泡泡……

村民林祖望向記者展示剛捕撈上來的鳗魚。 海口日報記者 史瑞麗 通訊員 龍泉 攝
鳗魚一直有“水中人參”之稱,“瓊山福鳗”又稱花鳗鲡,俗稱麻魚、花鳗、溪鳗等,肉質鮮美、價值極高。近年來,鳗魚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道崇村委會緊抓機遇,搶占市場,努力做大做強鳗魚養殖産業。
海口日報記者 史瑞麗
多方考察尋找緻富路
隆翔生态鳗魚養殖基地養殖戶馮所華是當地村民,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緻富門路。2018年,經過多方考察,馮所華從福建引進花鳗苗進行養殖,目前基地養殖水面面積已達到90多畝,投放鳗魚6.5萬尾。
在“瓊山福鳗”養殖基地項目示範點,從業人員正在捕撈鳗魚。 海口日報記者 史瑞麗 通訊員 龍泉 攝
“養魚就是養水,我們首先是把水調好。”負責技術的張仁奕告訴記者,鳗魚養殖效益高,但相較于其他魚類,鳗魚對水質的要求高出許多,若水質不達标,會造成鳗魚進食減少、生長緩慢,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鳗魚大批死亡。“是以想把鳗魚養好可得費一番心思。”張仁奕介紹,基地一方面采用标準化養殖技術以保證魚苗的品質,另一方面,對飼料品質也進行科學管控,除此之外,還要格外注重水質、溫度等要素的管理。目前,該基地采用生态養殖技術,在水域内投入多種魚苗,并将益生菌投入到餌料和水體環境中,加上水循環過濾系統,不僅提高了鳗魚生長和抗病能力,還有效改善了養殖環境。
因地制宜發展養殖業
“不斷有客商上門收購,我們的鳗魚根本不愁賣!”馮所華說,春節後,基地養殖的鳗魚個頭達到标準,開始陸續上市,銷往海口市區各酒店。短短幾天内,銷售量就達到4000斤左右,為他帶來了30餘萬元的收入,目前收購商在水塘邊的收購價為每斤65元左右,如果送貨價格更高,一斤可以賣到80元。
“你看,我這網撈到的鳗魚大個兒的不少,這一條估計有七八斤重。”村民林祖望一邊收網一邊樂呵呵地說着。記者了解到,基地雇當地村民來打零工,平時抓魚除草,解決了當地近30名農戶村民的就業問題。林祖望來幫忙撒網撈魚,每天有近300元的收入。
“傳統養殖周期需要五六年,我們科學養殖的鳗魚三年多就能上市,周期縮短了很多,品質也有保證。”馮所華說,未來,希望能将養殖技術向全村推廣,帶着大家一起緻富。
“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産業振興,隻有夯實了産業根基,才能激發農民的生産動力,最終實作鄉村振興。”道崇村黨支部書記吳海山介紹,蔭生村周邊魚塘多,适合發展魚塘經濟,早期有一些村民養殖福壽魚,但産值不高。目前,村委會因地制宜,正謀劃壯大鳗魚産業發展,組織大家學習養殖技術,馮所華的養殖基地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預計可帶動近30戶村民參與鳗魚的生态養殖,養殖面積可達近200畝。
“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就要立足當地農業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适宜優勢,培育特色優勢産業,道崇村附近水塘多,水質好,适合發展養殖産業。”瓊山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區将做好科學規劃,做大做強鳗魚養殖産業,提高農民增收緻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