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往來人,但愛鲈魚美。” 詩中提到了鲈魚很美味。但其實鲈科魚類大多數都是肉食性魚類,非常兇猛,是以肉質也鮮美。中國鲈魚在非洲的遠房親戚尼羅鲈魚,可就有點兒不招人喜歡了,它殘害其他魚類,制造了多起當地魚類的滅門慘案。

非洲的維多利亞湖是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是一個古老的湖泊,湖裡生活着許多稀有魚類。可是,一位不速之客卻使它們的末日提前到來了。
這位不速之客就是非洲大名鼎鼎的尼羅河鲈魚。尼羅鲈是一種原産非洲的大型淡水魚類,成熟的尼羅鲈平均體長 1.2米左右。最初生長在剛果河、尼羅河、塞内加爾河、查德湖,1950年代被引進到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東非的維多利亞湖。由于尼羅鲈是迅猛的肉食性魚種,個體大、生長速度快,很快就在維多利亞湖大量繁殖起來,并使湖中的數百種他魚類和水生動物滅絕或瀕臨滅絕,隻有那些生活在石縫和淺水區的魚類幸免于難。(它們甚至食用同類的幼魚)
尼羅鲈魚(Lates niloticus)尼羅鲈魚,或者簡稱尼羅鲈,英文名Nile Perch。屬鲈形目尖吻鲈科,是非常兇猛的掠食性魚類,也是非洲最大的淡水魚。廣泛分布在整個非洲熱帶地區的各大河流中,并被引進到維多利亞湖,以及許多地區的水庫。它們的分布區域很廣,會出現于查德湖、剛果河、尼羅河、塞内加爾河、圖爾卡納湖及其他河川流域,亦曾在埃及馬雷奧蒂斯湖帶微鹹的水中被發現。其俗名包括African Snook,以及大量在非洲不同語言中的名字。
地圖中橙色區域為尼羅河鲈魚原産地,淺橙色區域為尼羅鲈魚入侵的區域。
出口歐洲的尼羅鲈魚魚片
維多利亞湖尼羅鲈的迅速繁殖,導緻了尼羅鲈捕撈産量的迅速增加,使當地捕漁業和魚片加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并使沿湖三國(肯亞、烏幹達和坦尚尼亞)的漁民和業者從中大大受益,尼羅鲈産業也是以成為當地三國的支柱性産業。尼羅鲈魚出口歐洲,主要在産地國加工成魚片,以200-800克的冰鮮魚片和500-1200克的冷凍魚片為主。2003年出口到歐盟的尼羅鲈出口額高達1.69億歐元。
尼羅河鲈呈銀色,帶淡藍色。它們有特别黑色的眼睛,外圈呈鮮黃色。它們是最大淡水魚之一,最長可達近2米,重達200公斤。
成魚可栖息于湖中有充足含氧量的環境,幼魚則被限制在沿岸或有屏障之處。尼羅河鲈是兇猛的掠食者,以魚類(包含自己的同類)、甲殼類和昆蟲為食;幼魚則以浮遊動物為食。
尼羅河鲈魚雖為入侵物種,但是在非洲,尼羅鲈主要加工成冷凍魚片出口歐洲市場,是絕對的出口水産品之王。尼羅鲈個體大、肉質雪白細膩、肌間刺少、味道中性,很符合歐洲人對白肉魚和白肉魚片的要求标準。在烏幹達,尼羅鲈出口有時能超過咖啡出口,成為第一大出口農産品。烏幹達出口的淡水魚中,尼羅鲈占90%,尼羅羅非魚等不到10%,主要出口到荷蘭、比利時、英國和德國。據科學家究發現,尼羅河鲈魚體内富含一種叫做“歐米加3型不飽和脂肪酸”的物質。這種物質對我們人類的心腦血管有益,能清除血脂、降低血壓并減輕心律不齊的症狀。
由于尼羅河鲈魚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對當地的水産業極為重要。羅河鲈在1954年由于經濟(漁業和糧食)上的目的,被宗主國英國引進東非的維多利亞湖 。
紅點處為維多利亞湖在非洲的位置,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尼羅河鲈的引進,造成了維多利亞湖數百種的原生魚類完全滅絕或接近滅絕,約有超過200餘種維多利亞湖的特有魚種,由于尼羅河鲈的掠食和競争而完全野外滅絕,隻有少數種類仍飼養在北美和歐洲的水族館,等待未來可能的複育工作。 由于過度捕撈,尼羅河鲈的産量也在減少中;這使得部份殘馀的原生魚種得以有喘息的空間。原先尼羅河鲈以原生的慈鲷類為食,但由于食物多樣性的銳減,目前尼羅河鲈主要以小蝦和鯉科小魚為食。
尼羅河鲈的引進雖然為維多利亞湖帶來了生态上的浩劫,但也刺激了當地漁業的發展。 在2003年,尼羅河鲈在歐洲市場的銷售産值為1.69億歐元,但漁業未來的展望仍不明朗。
當地居民正在加工尼羅鲈魚
1990年代以來,尼羅河鲈的數量和産量由于過度捕撈(與生态系統的全面崩潰)正在逐年減少。另一方面,本土生态系統的改變也對當地的社會經濟造成影響。大規模的捕撈業公司,由于尼羅河鲈的出口賺進數百萬美元;當地原本的傳統漁業,則逐漸沒落或被取代,賣魚所獲得的收入多進了大公司的口袋,當地居民則幾乎沒有能力消費他們的漁獲。
發達國家在非洲設立的加工廠正在加工出口歐洲的尼羅鲈魚
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記錄片《達爾文的夢魇》 (一部法國-奧地利-比利時的作品, 2004年 ),探讨尼羅河鲈的引進所帶來的破壞,包括由于鲈魚出口所購得(從歐洲進口)的武器,加深了當地的沖突和貧困。
維多利亞湖漁業組織指出,近年來非法捕撈裝置的過度使用,是導緻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小網等非法捕撈裝置的使用導緻大量未長成的幼魚被捕撈,破壞了湖區内魚種孵化區域。 一般而言,體長超過50厘米的尼羅河鲈魚被視為成魚,但如今在湖區附近很多水産市場上,經常可以見到體長僅20厘米的尼羅河鲈魚。
這種食肉性魚吃食很兇猛,上鈎後,它會不停地跳出水面,試圖脫鈎。尼羅河鲈魚是踞蓋魚科的最大成員,據說曾有過400多磅的大魚,2009年來自英國39歲的美食教師Tim Smith 在維多利亞湖釣到一條1.8米長、113公斤重的尼羅鲈魚,并從鳄魚口中奪下這條超級鲈魚。
在人們還未來得及對在克約伽湖放養鲈魚的影響進行評估之前,尼羅河鲈魚已經被引進到維多利亞湖。10年之間,克約伽湖的河鲈已經站穩腳跟、繁衍後代了,到了80年代,尼羅河鲈已成為維多利亞湖上的主要肉食性大魚。它們以幾十種小魚為食,并使其中的幾種已經滅絕。 引進河鲈給湖中的土生魚帶來災難,并使商業捕魚量減少,但另一方面,它們的成長也給這一地區提供了很好的垂釣魚種。 我們可以預言,維多利亞湖上将會産生更多的垂釣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非洲幾國的尼羅鲈都是野生捕撈的。近年來非洲部分國家已開始人工養殖尼羅鲈,其中最突出的是奈及利亞。奈及利亞曾經是野生尼羅鲈的主要捕撈國,由于資源衰退,而走上野生資源保護和養殖并舉的道路。奈及利亞的養殖從1995年開始起步,發展非常迅速,2006年産量達到4900噸,2008年産量達到8300噸,同年野生尼羅鲈捕撈量也從1990年代的5000噸左右恢複到1.7萬噸。奈及利亞的尼羅鲈野生增殖和人工養殖,有可能成為野生尼羅鲈和養殖越南鲶魚、甚至中國羅非魚,未來在歐洲和全球市場的潛在競争對手,值得關注。
原創聲明
本文為【八鮮過海(ID:baxianguohai88)】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