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個事情是我的經曆。我曾經是正大蔔蜂的總顧問,後來去了印尼的一個蝦場。這個蝦場差不多有5萬公頃,最近這個蝦場開始關門,起碼關掉1萬公頃。但是在印尼的其他地方,在海嘯之後,開始關注環境,現在也發展得很好。
全球的養蝦事業不斷擴充,在養殖過程張所有出現的大量死亡都是局部的。我舉個例子,台灣在1987-1988年,草蝦的養殖曾經盛極一時,但在1988年,短短的一年時間,年産量就下滑到前一年的1/5,整個東南亞都非常恐慌,很多專家來研究這個問題。在我的工作報告,講述的主要就是環境的原因。
所有的養殖環境在經過多年養殖之後,都會發生變化。是以在之後的時間裡,類似台灣草蝦的例子,後來陸陸續續都在印尼、泰國、印度,這些所有的對蝦養殖區不停地發生。但這些我認為都是局部的。
2008年到2014年,據全球糧農組織統計的資料顯示,全球對蝦養殖産量每年生産平均5.14%,養殖白蝦産量每年成長平均8.15%。據2014年的資料顯示,全球養殖的蝦類占全體水産養殖産量的6.21%,産值占全球水産産值的14.73%,這個産值非常大。而中國的對蝦養殖産量在2014年也占到了全球的37%,達到153萬噸。中國養蝦産量是最多的,但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是以環境為代價換來的,是以,怎麼去維護好環境顯得更加重要。
在養殖産量上,中國對蝦養殖産量占到了37%,而東南亞占到了41%,是以,幾乎有80%的對蝦産全部都在亞洲,在中美洲南美洲,隻有20%多,亞洲對蝦的養殖非常重要。
據估計,2016年全球的對蝦産量會達到500萬噸,其中白蝦養殖占比80%,這與白蝦的生活習性有關,因為生态環境最适合白蝦的養殖,相同的環境下,白蝦的産量遠遠高于其他品種。
從這幾年的資料上看,對蝦養殖的産量是往上走的,但是因為對蝦投飼的問題,我們需要實時關注環境的變化。據估計,在2015-2018年全球養蝦産業年成長率高達4.2%,這是全球糧農組織統計的資料,雖然可能比較保守,還不時出現大量死亡。在這裡,我需要重複,因為管理等問題,不注重生态環境的改善,對蝦養殖出現大量死亡是肯定的,這也再一次提醒大家,對蝦養殖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目前蝦類養殖産業中重要的議題是什麼?一個首先是疾病,二是種苗品質和育成率,三是生産成本,第四是無帶原種苗,接着是産品品質、國際市場價格、環境控制和飼料品質。
那麼産業在乎的到底是疾病還是大量死亡?
對蝦之是以發生大量死亡,單單是因為疾病嗎?其實原因有很多種,種苗品質、病原物質、養殖環境、氣候、營養飼料和管理,其中種苗是很重要的一環。
現在有很多人盲目地認為疾病是對蝦養殖業最大的困擾。但是實際上,對于蝦的死亡,我們不能隻将思路放在蝦病上,而忽略了種苗品質、産品品質、環境控制與飼料品質等更重要的問題。
疾病病原不能等于大量死亡,把疾病視為大量死亡的解答,是不對的。在對蝦感染疾病後,環境惡化導緻感染率提高、蝦體健康失調罹病率提高、對蝦生理機能失調緊迫提升,都會導緻對蝦大量死亡,而單純因為疾病導緻的死亡占有的比例很小。
每一次大量死亡的背後,都是對管理政策失當無情的反撲。把疾病(病原)的存在視為大量死亡的唯一解答,忽略引發疾病的真正原因,不重視管理、種苗、飼料、營養、環境、和水質方面的因素影響,不但無法降低疾病危害,反而大量助長大量死亡的威脅。
早期,OI列出的各種甲殼類疾病、病原與治療方法,包括弧菌、真菌、IHHN病毒(黃頭病毒)、IMNV病毒、立克次體、桃拉病毒、白點病毒、MrNV病毒的感染,所有這些疾病都沒有辦法用藥物來治療。
是以,我覺得,這些甲殼類病原不是絕對的病原,需要做的是控制,一定要從動物流行病學和病理學與病原性出發去研究,看看病毒是否把蝦體内的細胞、肝胰髒全部都破壞了。如果沒有弄清楚這些,把疾病感染當做主軸,就無法有效解決養殖現場的問題。
例如白斑病毒,現在,白斑病毒感染的蝦會不會三天死亡,白斑病毒是否是大量死亡的元兇,SPF為什麼失效?
我覺得對蝦的身上絕對沒有絕對病原,絕對病原應該是感染上就一定會死亡,而在蝦的身上還不存在。下面我用幾個例子來說明。
第一個是感染白點病毒的蝦是否是三天就會死亡。正常的蝦池裡,感染三天就死亡很不可思議,總有白點病感染的健康活蝦存在,如果感染後三天必定死亡,那蝦池裡還有活蝦嗎?
目前的對蝦方面的病毒,在入侵宿主後,要看養殖蝦體的健康狀況,如果對蝦生理機能良好,免疫系統健全,生活環境優良,健康狀況良好營養充足,那麼病毒的遺傳物質隻是隐藏在宿主染色體中,對蝦雖攜帶病原但不發病,能夠存活下來,反之,病毒會在對蝦體内繁殖,對蝦發病死亡。
我覺得SPF的有些理念是缺乏科學邏輯的,養蝦竟然要架設鳥網,不讓鳥的糞便污染,這太離譜了,也太沒有邏輯了。現在白斑病毒在全球到處都有,這就是做SPF失效的原因。2016年有東南亞與印度對養殖白蝦上市産品抽檢後發現,各地養殖白蝦均難以隔絕病毒感染的困擾,甚至有好超過35%以上樣品同時有四種病毒感染。這些年來,印尼與印度都是全球重要的養殖白蝦生産國,每年的産量都在提升,如果感染白點病毒必定死亡,那這些國家的白蝦産量又從哪裡來?這個沒有科學邏輯,而是養蝦的邏輯。
第二個例子是,白點病毒是蝦類養殖大量死亡的元兇,曾經在1987年造成台灣草蝦大量死亡?到1993年的研究發現的結果,已經排除是病毒引起的,而是環境惡化導緻弧菌滋生才是真正導緻1987年台灣草蝦大量死亡的主因。1993年,由台灣宜蘭與台南罹病池水中分離出的弧菌種類與百分比,當年結果發現,罹病蝦池中總弧菌量占水體中總菌量的74.6%。
對于這幾年出現的早期死亡綜合征或者稱之為急性幹胰腺壞死綜合征,2009年在中國大陸首度傳出疫情,之後在許多亞洲國家的草蝦及白蝦中接連發生大量死亡,尤其以中國、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疫情最為嚴重。目前的研究認為EMS是受到變異菌株的感染所緻。其實,在1993年的時候,我們的報告就已經提到在東南亞已經有早期死亡綜合征病症的發現。是以,這幾年,很多人說EMS是新的疾病,其實沒有什麼新的疾病,一直是舊的。
對于弧菌,很多人都在談怎麼去診斷水體中的弧菌含量。但感染弧菌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是以,預防比診斷更重要。
第三個案例是,SPF蝦苗可以降低疾病感染的風險?這沒有科學邏輯。SPF在全球的行銷是失敗的,包括在台灣。2006年,台灣水試所研究計劃及成果發現,放養SPF蝦苗仍然不能保證蝦池不發病,因為室外養殖池若無隔絕設施,必須事先營造SPF的環境養殖,然後再放養SPF蝦苗,才能確定SPF蝦苗不染病。
據2013年台灣科發基金補助計劃成果報告顯示,目前,台灣SPF白蝦養殖的生産體系已經完全瓦解,幾乎所有的養蝦業者對放養SPF蝦苗都已完全失去信心。
SPF蝦苗可以在生産階段隔絕垂直感染的風險,但在沒有絕對病原的條件下,可以說,SPF種苗生産時沒有實質意義的,它隻是利用節檢技術,作為提高蝦苗售價的商業政策,以及降低跨國貿易障礙的手段。因為在養殖過程中,無論在溫棚或室内養殖場或是在室外養殖池,都沒有辦法隔絕空氣、水源以及動物的傳播,沒有辦法做出所謂的SPF蝦苗。
但SPF對于基因研究和家系的選育是值得肯定的。
為了降低病原感染的風險,很多人在蝦類病毒疫苗、特定疾病基因篩選種苗、基因養殖種苗、SPF種苗、病原快篩試劑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這些對于環境的可持續以及食品安全存在一定作用,但是在減少對蝦大量死亡上是否有成效,答案是沒有。
那麼如何降低對蝦養殖大量死亡的風險?環境平衡是成功量産的關鍵,包括養殖密度、水質與底質管理、藻類與浮遊動物以及多樣化微生物。
如何營造安全蝦類養殖環境。首先是建立危害名額,包括多樣化水質名額評估标準,以氧化還原電位建立底質評估名額,總菌量評估名額,總弧菌與總生菌評估名額;二是生物制劑應用技術,包括在特定需求有益生物量産技術,适合蝦類養殖環境藻類培育技術和針對生産條件差異建立生物制劑應用模式;三是水質與底質調整技術,包括生産條件與裝置的改善,針對差異性建立适合的環境管理作業模式,天然無毒性水質與底質穩定産品的開發。
健康的養殖生物是提高對蝦産量的基礎,這要求蝦體是健康的種苗,擁有健全的生理機能,還需要有優質的營養與适宜的環境。如何至于如何才鞥生産出健康的蝦苗,展現在選種、育種和生産三個方面。尤其在生産環節,需要在蝦苗階段頭尾機能性液體飼料,建立環境耐受度以及活力名額,作為蝦苗的篩選标準,在出售時,以可自行攝食的蝦苗(PL9-12)為出貨标準。因為隻有到PL9,蝦苗的腸道才會飽滿。近年來許多蝦苗生産業者為了求降低成本,蒙混尚未能進食的蝦苗以提高蝦苗成交數量,讓終端養殖業者産量降低,嚴重威脅整體産業。
此外,在對蝦生理與免疫調控政策上還需要關注機能性微生物制劑、生理與免疫調節物質以及全方位的飼料政策,才能有效提高對蝦的産量。
尤其在飼料政策上,随着蝦苗放養階段的不同,養殖蝦類對環境、營養與免疫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池塘整理,放苗前期養殖、養殖中期以及育成養殖階段,對水質底質、微生物與藻類平衡、生理機能提升、強化免疫系統以及促進生長的營養配方上的需求都有所差異。
在不同的養殖階段,應該用不同的側臉互動應用有益微生物、免疫調節物質、藻相營造、機能性生理以及天然水質改良産品,來降低對蝦大量死亡的沖擊,提高養殖效益。在台南的這個案例,就是使用健康蝦苗、機能性飼料、水質與底質管理技術整合于台東知本地區何姓養殖戶的白蝦池養殖池,在2014年到2016年,年産量均比同地區的平均畝産量高4000斤以上。
最後,還需要用科技化來促進養蝦産業的發展,例如資訊科技産業整合、新式生産技術開發結合綠色能源應用降低碳排。
未來蝦類産業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從整合性審理與免疫調節技術、機能性飼料營養管理技術、環境管理與有益微生物應用政策、健康蝦苗遺傳育種技術以及科技化養蝦産業的發展這幾個方面展開。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院士在作《從稻田養魚到稻田綜合種養-中國綠色生态養殖的新範式》的報告。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相建海在作《對蝦良種選育和基因組破譯的進展》的報告。
中山大學教授何建國在作《對蝦養殖生态系統失衡與病害發生及防控技術》的報告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成永旭在作《河蟹品質調控及均衡上市的研究進展》的報告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顧澤茂所作的《稻田養蝦主要模式與關鍵技術研究》的報告
蘇州大學蔡春芳所作的《河蟹養殖管理中的幾個誤區及“水癟子”誘因分析》的報告
甯波大學母昌考所作的《甯波市三疣梭子蟹産業研究進展》的報告
中國海洋大學單洪偉所作的《餌料生物攜帶WSSV風險評估及習見種類在對蝦養殖中應用政策和效果評估》
山西大學李娜所作的《鉛對河南華溪蟹精子的毒性效應及氧化損傷機理研究》的報告
成都拜耳公司Pornlerd Chanratchakool所作的《Billogicaltreatment against Hydrogen sulfide in Aquaculture》的報告
台灣海洋大學黃之旸所做的《多樣性與高鏟子之觀賞蝦養殖》的報告
江蘇興化市水産局陳如國所做的《中國“泓膏”模式産生的背景》的報告
江蘇省海洋漁業指揮部董建波所做的《脊尾白蝦和三疣梭子蟹零交換混養模式的技術研讨》的報告
上海海洋大學楊宗英所作的《中華絨螯蟹“水癟子”病研究現狀》的報告
中國科學研究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袁泉所作的《溫度和放養密度對中華絨螯蟹幼蟹存活、蛻皮、生長和攝食的影響》的報告
而第一分會場的蝦蟹生物學和生物技術以及第三分會場的營養飼料與種質遺傳也有精彩報告呈現。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房文紅所作的《我國養殖蝦蟹微孢子蟲病研究進展》的報告
明天,小編還會給大家帶來最新的現場報告,一起來圍觀吧!
作者 | 程純明
來源 | 騰氏水産商務網-當代水産雜志社
投稿
中國水産門戶網,志創漁業資訊第一品牌;營運十餘載,用心感悟行業發展的點滴;水産人,就上中國水産門戶網。
官方微信公衆賬号“bbwfish”現誠征原創文章,歡迎廣大行業人士踴躍投稿,積極爆料。一經采用,必有稿酬!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1370779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