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當年的砂石土路,到如今的旅遊公路,修武西村至雙廟的這條山路,被記者以徒步、騎車、駕車等各種方式丈量過無數次,曾無數次路過穆家寨附近的這個小山村——修武縣西村鄉柿園村。然而,可能是無緣相識,每一次都是與其擦肩而過,竟從未踏進隐身在路邊山坳裡的這方淨土。
近日,在文友喬燕章先生的推薦下,記者驅車來到柿園村,采訪一位自學成才,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太行山化石,在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官方網站“化石網”上頗具影響,在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擁有衆多教授朋友的柿園村村民王德順。
生來愛山結石緣
王德順在清理收集回來的化石。
村道曲徑通幽,街邊花團錦簇,秋莊稼雜處在農舍之間,為柿園村平添了幾分生機。村中一株百年古樹,綠蔭如擎天巨蓋。左拐右拐,來到村後樹木蔥茏的山腳下,道路盡頭,一處竹林掩映的石頭小院欣然入目,這便是王德順的雅居。
隻見院門頭挂一橫匾:恬園。大門兩側是一副對聯:月作主人竹作客,山為四壁石為家。旁邊還有一木制條幅:有賢來奉。條幅上方是塊金屬牌匾: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野外地質實習站。
院内廣植翠竹,竹下有幾塊太行奇石。石桌上擺放着盆景,磨盤做的茶台上擺着茶具。石屋外牆上挂着各式各樣的木匾,分别寫着“觀雲聽雨”“奇石詭松天然淨,澗草山花自在芳”之類的内容。院角堆放着幾百塊大大小小的化石标本。
王德順聞聲迎出門外。大家互相寒暄,彼此介紹,客套一番。主客落座後,記者便開始了采訪。
滿臉憨厚的王德順是個“60後”。他說,清朝末年,其祖上從山西境内的柳樹口遷居柿園村,至今已逾百年。
“我生于山區、長于山區,也特别熱愛山區。”王德順深情地說,“柿園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河,毗鄰焦青旅遊公路,是個風水寶地。附近的穆家寨是古代一處重要的軍事要塞,扼守着古老的豫晉商道。”
王德順自幼喜歡爬山,小時候上山捉蠍子時,看到一塊石頭上面有蟲子的圖案,呈魚刺狀,栩栩如生。于是,他求教學校的老師,老師說那是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從此,他便對化石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些化石證明我們這裡曾是浩瀚的海洋,這對我們這些從未見過大海的山區孩子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化石不但向我打開了一面神秘的知識之窗,還帶給我無盡的遐想。”王德順說。
1979年,中學畢業的王德順到當時的焦作礦務局朱村礦上班。工作期間,他從開裂的煤矸石上發現一些遠古的植物化石。“當時,我們礦上有位同僚收集了大量的煤化石,有些煤矸石裡的植物莖、葉圖案非常清晰,讓人愛不釋手。”王德順說。從那時開始,對化石的興趣讓他結識了一批擁有同樣愛好的朋友。
以石交友成雅玩
與玩樹根和太行奇石相比,玩古生物化石的門檻似乎更高一些。
工作之餘,王德順一邊學習地質學古生物化石方面的專業知識,一邊把尋找化石的眼光投向了南太行。一有閑暇,他就騎上機車,背上工具包,鑽進了大山。東到新鄉市輝縣的萬仙山,西至沁陽市的神農山,采石場、公路施工現場、隧道渣石堆放地,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迹。與此同時,河南理工大學也成為他經常光顧的地方。
“通過朋友介紹,我認識了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齊永安,并由此結識了一批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專家教授,進而對焦作一帶形成的古生物化石有了全新的認識。”王德順說。
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大約25億年前的太古代末期,焦作市北部太行山一帶發生了一場大的構造運動。到16億年至10億年間(中元古代),焦作北部山區整體升降。在下降時期,這裡曾為濱海環境,接受了大量的陸源碎屑沉積,形成了如今深埋在地下的大套石英砂岩;上升時期,這片土地又受到了剝蝕,也是以造成了地下紅色石英砂岩與上部的寒武系碳酸鹽岩之間約5億年的地層缺失。到距今5.42億年前(早寒武紀),海水逐漸撤離,海相沉積轉變為陸相沉積,此後又經曆了多次構造運動改造,形成了今天焦作北部太行山所見到的低山地貌。在經曆多次滄海桑田的變化過程中,大量的古生物和植物也同時被深埋在地下形成化石。
王德順向記者介紹,焦作北部太行山區,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二疊紀的地層中化石是較豐富的,但志留紀和泥盆紀地層因構造運動上升期的剝蝕作用而缺失。
“如今,在焦作北部太行山這片地層——寒武紀、奧陶紀、二疊紀地層中可見的生物化石有頭足類、腔腸類、腕足類、腹足類、介形蟲類,局部可見甲殼類和三葉蟲類等化石。在石炭紀地層中能見到大量的植物化石。”王德順自豪地說,“這些化石,我大部分都收集到了,至今已積累3000多件、200多個古生物屬種化石。”
大雨過後,往往是尋找化石的最佳時機,因為雨水不但可以沖刷掉石頭上的塵土,而且會讓石頭上的古生物圖案更加清晰。有一次,王德順雨後來到一家石料廠的開采面上尋找化石。突然,他腳下一滑險些跌下山崖。定睛一看,大喜過望:眼前竟出現一塊在焦作地區從未發現過的化石屬種——黃河角石化石。
随着對化石研究的不斷深入,王德順不斷在官方網站“化石網”上展示自己的發現,擁有的粉絲也與日俱增,這給他帶來了滿滿的成就感。一位南京的大學教授寫論文正好需要王德順采集到的一個化石标本,他得知後二話不說,免費提供給對方。
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在遺迹化石研究方面領先全國,所擁有的遺迹化石标本在國内無與倫比。有賴于王德順的引薦,該學院專門研究遺迹化石的幾位教授在柿園村後山發現了一種難得的動藻迹化石,并将這一發現發表在國外著名刊物上。
如今,該學院的幾位教授已經成為王德順農家小院裡的常客,喜歡太行奇石的文人雅士也慕名而至,小院裡随處可見的書法字畫皆為他們留下的墨寶。
王德順說:“一個人交往什麼樣的朋友,就是什麼樣的人。我熱愛化石,化石也不負于我,不但讓我的人生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和真理的光芒,還讓我認識了許多專家教授和良師益友。”
農家化石博物館
談起自己與王德順的交往,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院長鄭德順說:“2013年,柿園村野外地質實習站挂牌前的某一天,齊永安院長說,有一個喜歡化石的朋友今天過來玩,他與你同名。就這樣,我認識了王德順。”
鄭德順說,每年學院招收的新生必須參觀三個地方:一是該院的地球科學館,二是縫山公園,三是柿園村野外地質實習站,也就是王德順的石頭小院,大家把這裡當成一所農家化石博物館。
王德順聞言不好意思地擺擺手說:“哪裡哪裡,寒舍鄙陋,名不副實。其實我倒真有意在門前的空地上建一座名副其實的‘太行農家化石博物館’。雖然位置偏僻一點,但可以在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的同時,帶動村裡的鄉親們一起搞鄉村文化旅遊産業。”
按照王德順的想法,就是在不破壞山村面貌的前提下,盡量引導遊客進村參觀,發動全村圍繞化石搞經濟,努力打造一個太行化石特色小鎮。
讀懂太行做鄉賢
談及對未來的設想,王德順深有感觸地說:“柿園村的發展優勢是什麼?是山村風貌,是石屋古樹,是淳樸民風。每年來這裡實習的大學生和帶隊的專家教授,最喜歡在我的石頭院子裡看化石,喜歡品嘗我在土竈台上給他們炖土雞、焖鹹米飯。我希望遊客進村參觀時,鄉親們都能夠提供這樣的服務,而不是讓遊客們在村口下車看一眼就揚長而去。”
陪同記者采訪的喬燕章先生說,用化石博物館引領遊客興趣是第一步,圍繞化石文化包裝山村形象、帶動鄉村特色旅遊是第二步,結合穆家寨旅遊項目,開發村裡的三個古窯址和轉山渠文化旅遊,把柿園村的發展納入全域旅遊和鄉村振興的整體規劃之中,才是終極目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要造福一方熱土。我非常了解各級上司急于改變山區面貌的迫切心情,可是我們要站在對曆史負責的高度上,對自然生态和社會生态進行統籌規劃、科學發展。”王德順若有所思地說,“我時常望着這些化石遐想,和億萬年前的古生物相比,我們今天所做的這些事情,能否在地球的曆史上留下一些遺迹?”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相宜 攝影報道
編輯:鄭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