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網絡科普訊 葛岩紅 張培娟 賈花報道)河南舞鋼燈台架位于華北平原與伏牛山東部餘脈的接合帶,是中原大地上遺存至今的一座恢弘的古海洋地質遺迹,彌漫着原始古海的氣息,深藏着世間難得一見絕妙的天然美景。它經曆了五台、呂梁、加裡東、海西、燕山等六次有重要影響的地殼運動。強烈的造山運動,導緻地層大幅度上升與下降,并伴有頻繁的斷裂和火山活動,形成了現代地質地貌的骨架。
燈台架地質地貌奇特,群峰疊翠,溝壑相連,山體由頁岩、礫岩、玄武岩、石英砂岩等多種岩類混合構成,其形成屬于海相沉積地層,絕大部分的地層及其岩石,都是由古海洋沉積作用所形成。分布有古海漂礫、波痕石、交錯層理、幹裂石、雨痕石、雹痕石、冰晶痕石、古生物化石、古蘭藻化石等構造形相遺迹。

同時,陳列着12.8億年以來無數次劇烈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地層遺迹:原始海底、龜裂石、仙人棚、仙人洞、天官亭、三仙洞、天神台等上百處岩洞石棚,展示着地球由古海洋演變陸地的發展曆史,是我國地質曆史上最悠久而又儲存最完好的古地理、古氣候遺址。被譽為"古海奇峽"、"古海洋遺迹地質博物館"、"古海洋地質教育基地"。
為了探究燈台架古海洋地質遺迹,中科院院士孫樞、河南省地質四隊進階工程師張源有、舞鋼市林業局進階工程師萬少俠、舞鋼市科協工程師葛岩紅、舞鋼市林場進階工程師雷超群、戶外探險人陳智慧等科技工作者先後多次沿途對燈台架所轄地質地貌、古海洋遺迹、天然密林進行了針對性野外實地考察,經過調查、考證、論證、拍照、記錄了燈台架古海洋地質地貌形成的年代、演變的過程,其地質遺迹達上百處之多,在國内實屬罕見。這對研究舞鋼和河南地質的演變發展曆史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地質專家張源有深有感觸的說:燈台架經過億萬年無數次的地殼運動、火山爆發、洪水、冰河等自然災害的不斷侵襲,地質地形的變動或海陸輪番占據,才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地理環境,在國内外像燈台架這樣的多種岩類聚集的古海洋地質遺迹很難見到。
燈台架地質由于受地殼運動和造山運動的影響,古海地質遺迹裸露部分有波痕、波浪、雨痕、雹痕、冰晶痕等呈現當世,遺迹分布在不同地點,遺迹闆塊已改變原有狀态,走向因山勢不定,有的遺存在原始海底,有的遺存在燈台架主峰780米處,有的被山體翻壓在深山之中,有的沉睡于原始森林之中,有的長期被海水浸泡,加之地殼運動,形成了低溫與高溫的交梯積壓,形成古海遺迹鹽浸化石。
在調查中發現,遺存在沉積岩層中的多種典型的疊層石古生物化石,疊層石是蘭綠藻生命活動和沉積作用的綜合産物,是一種很原始的低等植物。疊層石是地球曆史上最早出現,唯一可宏觀的古藻化石形體和群體,距今約6.3—10億年,是古老地層中十分珍貴的生命遺迹。古藻類化石反映古海洋生物礁的形成環境,這對研究古老地層生命遺迹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在燈台架景區随處可見一種凹凸不一的花紋石面,那就是12.8億年遺存至今的古海波浪、波痕、雨痕、雹痕、冰晶痕等遺迹,其形成的原因是海水定向流動下所形成的波痕,靜水蕩漾所緻的浪痕,受暴雨或冰雹打擊的印痕所制。
波痕是存在于沙質岩層表面上古海水流動波紋、波浪遺迹。在燈台架出現古海波浪遺迹,皆可證明其形成位置當處受波浪潮汐強烈作用的濱海沙灘環境所制。這種遺石廣泛分布于景區沉積岩層内,波高與波長比值變化較大,波峰有平直的和彎曲分叉的,有對稱的和不對稱的等多種成因特點,但基本上可差別為流水波痕和浪成波痕兩種。
波浪石大小不一,有的波浪石溝峰寬40—45厘米,溝深5—6厘米,裸露闆塊長10米、最長達60餘米;有的波浪石溝峰寬30—35厘米,溝深2.5—3.5厘米,裸露闆塊長20餘米;有的波浪石溝峰寬5—6厘米,溝深1.5—2.5厘米。波浪石裸露部分寬3米左右,其餘被古海遺石翻壓。岩石層面上一經出現,即為大面積分布,似昔日清波蕩漾,活靈活現。
雨痕、雹痕、冰晶痕是指泥砂質岩層表面所呈現的圓形或橢圓形凹穴或骨針狀縫隙,它反映未固結的泥砂質沉積物露出水面後,在不同氣侯條件下,受暴雨或冰雹打擊的印痕,以及受當機時産生針狀冰晶體的變代假象遺存,穴口直徑8—10厘米,穴深1.5—2厘米。冰晶痕形成于新元古代,是冰川時期冰晶形成的古氣候遺迹化石,在景區東側可見其厚度達數百米,規模巨大,壯觀宏偉。
沉積岩是水和風将陸地上的泥沙等物質帶到江河湖泊一層層堆積(沉積)下來,又經過漫長地質曆史時期的不斷壓實,經受壓力、溫度和化學的共同作用所制,最終變成了層層堆疊的宛如千層餅狀的岩石。從濱海相的礫岩、石英砂岩,到淺海相至深海相的泥頁岩、層藻白雲岩等岩性序列齊全。各種沉積構造形相更是豐富多樣。據中科院院士孫樞介紹:舞鋼燈台架由于受造山運動的影響,形成了一個由礫、砂、泥及碳酸鹽類交替沉積的地層,進而比較完整地儲存了古海洋環境特征遺迹,而且至今在燈台架還能看到許多古海洋地質、古地理氣候遺迹,在我國實屬罕見。
燈台架山險峰俊、奇峰林立。古生代遺存至今的天書石,就有着神奇般的傳說。天書石面平整光滑,紋路清晰,線條優美,頗像古文字元号,但又無人識得其内涵,故曰"天書"。"天書"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文化開端,"天書"二字誕生于太昊時期,這部天書傳說是炎帝在燈台架祭天用的碑記。
據著名地質專家張源有介紹:天書石又叫龜裂石,形成于古生代,距今約5.7—2.3億年。億萬年前激烈的地殼運動,讓原始海底的嶙峋山石,從洶湧澎湃的大海底部騰空躍出,聳立于燈台架地表,展現了地質演變的發展曆史,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妙景觀。
據"大史書"可見部分的記載時限,舞鋼最老地層是上太古界太華群,距今25.8億年,居河南地層之長,地球上已發現最古老岩石的年齡,我國為35億年,國外為42億年,地球形成年令推斷為46億年,已知最古老生命出現于35億年。最新地層為第四系,距今100—200萬年。
"大史書"現存地層機關還有上元古界震旦系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屬于陸相沉積形成的第三系和第四系,以及冰川堆積形成的寒武系和第四系剖面中的泥礫層。除此以外,均屬于海沉積地層,也就是說,其它絕大部分的地層及岩石,都是由古海洋沉積作用所形成。
根據燈台架岩石發展的曆史考證,地殼形成之時,舞鋼原本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受地殼運動的影響,地層大幅度上升與下降,海水的不斷侵入,使之海陸輪番占據,最後形成陸地山川。地質專家張源有介紹:燈台架随着舞鋼的悠久曆史發展也經曆了五次大的海浸時期。
第一次海浸期:25億年以前,太古泛汪海洋或原始海洋。從濁流沉積發育看,屬于陸緣海槽現象,距離原始古陸不會太遠;又從慢源的超鎂鐵質燦岩有較多分布推斷,應位于古海底火山弧附近。古海盆地大體呈北西南東向槽形延伸。
第二次海浸期:距今約17億年左右,中下元古代動蕩海洋,是太古代泛海洋的不穩定持續。之後地殼運動趨向強烈,有大規模火山活動,以後擡升成陸,進入長期受剝蝕狀态。
第三次海浸期:距今12.8至6.0億年,上元古代震旦紀陸緣海。海水由西南入侵(海進),早期西北、東南向古海岸線正處在汝陽—魯山—葉縣—舞陽—遂平三線,以後逐漸向東北方向推移。中晚震旦進過渡為淺海,末期由西南海退。
第四次海浸期:距今5.7至4.8億年,下古生代寒武紀至奧陶紀靜海。早寒武進仍由西南海進,至晚寒武進又與米東北的海水溝通,海浸範圍廣闊。距古海岸線較遠,環境較平靜,是地史上動物界第一次大發展。到中奧陶世,與華北廣大區域連成一片,長期擡升成陸,飽經浸蝕。
第五次海浸期:距今2.4億年,上古時代上石炭世淺海。海水由東、東北入侵本區,由于長期為陸初次下沉以後的地殼仍不穩定,海水時進時退,造成頻繁的海陸交替相沉積。像這樣的短期滄桑變遷又經曆五、六次之多。這時的古氣候變得濕熱,是地史上陸生植物第一次繁茂時期和進入重要的成熟時期。
追朔到25億年以前,古海洋火山讓舞鋼地層快速運動、颠簸、撕裂、斷裂、升降,在一片閃光、轟鳴中給生物界造成空前浩劫,形成了厚度達7600多米的火山沉積地層。相繼過了8億年,也就是距今17億年的時候,舞鋼燈台架的地質環境又發生了急劇變化,地殼運動趨向強烈,有大規模火山活動,地下的岩石與地層受到高溫壓變的影響,海地提升為陸地,進入長期受剝蝕狀态。
距今13億年時,長期飽經風化侵蝕的華北古陸,震旦紀海水由西南初次入侵并淹沒本區,直到距今12.83億年時,在一次火山噴發中才被大面積的溶岩流所直接覆寫,且儲存下難得的古化風殼表面。之後,地殼随之下沉,全區盡沒入海底。燈台架曆經13億年滄桑巨變原貌又再現于今世。古今巧合,亦屬罕見。
燈台架群山逶逸、林海茫茫,紅岩幽谷交相輝映,瀑布潭池遍布山林。是一座以海底沉積遺迹和峽谷自然景觀為主的國家4A級綜合性旅遊景區,景區景點多達上百處,奇峰絕壁、溶洞石棚、飛瀑清潭、浩瀚林海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觀,恍如隔世的原始盛景、遠離塵嚣的世外桃源。
景區植被茂密,資源豐富,古樹參天,萬木峥嵘,植物種類達600餘種,其中青檀、黃檀、苦檀、目僵子 、二喬玉蘭、刺楸、平基槭、青榨槭、野生紅楓、舞貝母等有30餘種珍稀瀕危植物列入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名錄。素有"植物王國"、"中藥材寶庫"、"峽谷極品"之美譽。森林覆寫率達96%以上,面積56平方公裡,主峰燈台架海拔808米,因主峰酷似古代的燈台且流傳有神燈故事而得名。
從燈台架現代地貌山川中,可一瞥地質曆史中遠古的地殼運動又是何等的激烈,原是水準的海相沉積岩層,拔地而起成為向南傾斜的單面山系,仍是同一地層,頂峰觀景台、杜鵑嶺、大峽谷、青桐溝、望天河谷、冰痕遺址、五座峰、老虎爬似絕壁一樣底層直立疊加,展現12.8億年地殼運動遺存至今的古海洋地質博物館。
燈台架古海洋地質遺迹,充分展現了古海峽峪遺迹的靈氣神韻。最為誘人當數天池大瀑布、天井瀑布、三疊瀑布、絕壁回廊、青檀大峽谷、猴府洞天、冰鬥千層岩、百米疊層岩絕壁、中國最驚險刺激的原生态懸崖棧道、古老地層生命遺迹化石、原始海底遺石等上百處遺迹景觀。
更為奇觀的是冰鬥遺迹——天池,位于燈台架腹心地帶,三面懸崖峭壁,壁高30餘米,潭深13米,狀若巨甕,瀑布飛珠濺玉般從天而降,在池底彙成清澈寒潭,溫度在15度左右,冬暖夏涼。天池形成于冰川時期,是典型的冰鬥遺迹。1995年仲夏,楊成武将軍親筆題字"天池"。
燈台架經過漫長曆史的演變和曆次造山構造運動變遷以及新生代以來風化剝蝕作用,終将這段深藏地下的地球曆史,一覽無餘展現在我們面前,以趣味性科學性成為見證古海洋曆史的演變,特别是景區獨有的峽谷地貌,不僅使我們了解地殼運動的波瀾壯闊,品味地質營力的鬼斧神工,還可以欣賞大自然的五彩缤紛,變幻萬千之景色。
由于燈台架古海洋地質遺迹具有其獨特的地質地貌,吸引了河北、山西、山東、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市的廣大市民和青少年參觀遊覽、尋幽探勝,年接待遊客達70萬餘人。景區先後與省内外大專院校建立了古海洋地質演變、地理地貌觀摩教學等協作關系,并與中國旅遊攝影協會、中國旅遊資訊報、河南省詩歌學會、河南省商報等25家媒體機建構立攝影采風、文學創作、社會實踐活動創作基地。2019年2月被河南省科協命名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舞鋼市二郎山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文波介紹:燈台架古海洋遺迹的發現,對舞鋼燈台架景區旅遊産品的開發是一種新的提升和延伸,豐富了燈台架景區的旅遊産品。總公司将圍繞地質文化、祈福文化、神燈文化,開發新的旅遊線路,确定未來15個新業态旅遊開發項目,與全國各旅遊公司簽訂旅遊發展合作意向,推出戶外徒步新線路。因古海洋遺迹的知曉率将會有衆多的遊客紛至沓來,景區将對古海洋地質遺迹、動植物種群分布等采取有效的保護機制。同時,與大專院校聯合開展科普教育體驗活動。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