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紅廟山藥導向槽定向栽培技術
鐘文豪
紅廟鎮位于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城區以南,東與南鄭區牟家壩鎮和小南海鎮相連,南與四川省南江縣光霧山鎮相連,西接南鄭區黃官鎮,北鄰南鄭區青樹鎮,距南鄭區城區 21km,境内交通便利。全鎮總面積153.71km 2 、人口 2.38 萬人,轄 1 個社群居委會、23 個村、173 個村民小組,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油菜、薯類、玉米為主,盛産茶葉、山藥、蓮藕等。
紅廟山藥是指先民從漢山山脈的大山叢林中馴化而來,生長在南鄭區紅廟鎮淺山丘陵區的優良山藥地方品種。紅廟山藥種植曆史悠久。
近年來,紅廟山藥種植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已成為貧困群衆脫貧增收的重要産業。與此同時,由于紅廟山藥澱粉含量高、質地軟脆,生長易受硬物阻礙變形,在傳統種植模式下,紅廟山藥優等品僅占 30%,呈現出“兩高兩低”的特點,即:種植效率低,産品畸形率高,采收損傷率高,綜合效益低。随着當地用工成本逐年增加、山藥采收勞動強度大等因素,傳統種植方式嚴重制約了山藥産業的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持續推動紅廟山藥産業健康發展,提出了紅廟山藥導向槽定向栽培技術,以期為紅廟山藥産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幫助。

1 紅廟山藥基本情況
1.1 紅廟山藥的食藥用價值
紅廟山藥品質優良,風味獨特,富含鋅硒,幹面爽口,既可當作蔬菜食用,還可作為藥用,具有補脾健胃、降壓降糖、抑制惡性良性腫瘤、美體瘦身等功效,特别适宜嬰幼兒、中老年及大病初愈者食用,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是當地家喻戶曉的珍稀蔬菜品種之一。
1.2 紅廟山藥的生物學性狀
紅廟山藥屬雄株型,莖蔓右旋、紫綠色、多分枝;葉片對生或互生、深綠色、三角形、缺刻較深,先端尖,基部有分枝,葉腋間着生零餘子,橢圓形,表皮粗糙,芽眼多且凸起明顯;塊莖頸部粗短,呈橢圓形,表皮灰黃色、較厚、粗糙,須根密生、較粗,根眼粗大、略帶凸起,肉質雪白,纖維絲明顯,黏液少。
1.3 紅廟山藥的生長條件
紅廟山藥具有喜光、喜肥、耐旱、耐寒、忌水澇的顯著特點,适宜在海拔 450~1200m、陽光充足、溫暖、濕潤的淺山丘陵區生長,最适在海拔 600~800m、土層深厚、土壤疏松的弱堿性沙壤土中種植。
2 導向槽定向栽培前的準備
2.1 地塊選擇
紅廟山藥栽培要選擇土層土質肥沃,土層深厚,排灌友善,光照條件好,有一定斜度的砂壤土地塊。紅廟山藥導向槽定向栽培對土壤、地塊要求不嚴,本地區常年雨水充沛,海拔 900m 左右均可種植。
2.2 整地技術
標明地塊後,先進行深耕,待土壤自然沉積 20~30d 後再做畦,以防止在雨水滲透、土壤沉澱的情況下導向槽變形,造成山藥彎曲、品相降低。平地整地時,采用單行種植,沿給排水方向做畦,每畦包溝 1.2m,做成畦高 30~40cm,畦面寬 1.0~1.1m 的高畦。按株距15~18cm 用小鋤頭開挖寬約 7cm、長 90cm 的平行斜小溝,平地斜度為 15°,上端深約 10cm,下端深約20~25cm。坡地整地時,依順坡勢開畦,每畦包溝 1.2m,開挖深 8~10cm 的平行斜小溝,用直徑 6cm 鋼管對淺生溝壓實,保證導向槽緊密貼合種植溝内,防止變形,667m 2 可挖 3000~4000 條平行斜小溝。
2.3 品種選種
紅廟山藥應選擇無病斑、無蟲害、無腐爛、有健壯頂芽的品種進行種植。種植時,要提前 10~25d 催芽,先晾曬醒種 1~3d,用 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浸種消毒 10~30min,取出晾幹後放在河沙上鋪成10cm 左右,然後蓋上 3~5cm 濕稻草或河沙,當種薯小塊長出的幼芽長 5cm 左右時,要及時定植。
2.4 種前催芽
種植時,要提前 25~30d,選用種藥切成長 6~8cm的小段,按頭部、中間、尾部各部位分開進行曬種,待傷口向内萎縮,并出現裂紋為宜,再進行催芽,由于塊莖繁殖無頂芽優勢,可萌芽出多個芽頭,在種植下種時,除去多餘芽頭,保留 1~2 個健壯萌芽。
2.5 模具選擇
導向槽是指采用無毒塑膠制品研制的 U 型模具。山藥在導向槽内沿着導向槽方向生長,具有種植簡單、采挖友善、不易損傷、商品率高、土地使用率的顯著特點,且導向一次投入、多次使用的顯著特點。導向槽規格必須依據山藥的長度和直徑進行選擇,導向槽太長,制作成本高,埋槽費工費時、土地使用率低,太短山藥易長出槽外、頂端出現彎曲、商品率下降。經過多年試驗發現,紅廟山藥長 60~80cm,直徑 3~5cm。是以,在紅廟山導向槽栽培時,建議選用槽寬 8~10cm、長 80cm的中厚型 U 形淺生導向槽進行定向栽培。
2.6 模具填埋
平行斜小溝開挖後,及時放入适合紅廟山藥生長的導向槽,槽内施足量的松軟填料。松軟填料可選用粉砂,也可以選用取材來源友善的鋸末、谷糠或谷殼等,再按 667m 2 加入生物有機肥 100kg、硫基複合肥 25~50kg 與松軟填料拌勻。除導向槽上端 10~15cm 部分不需施放松軟填料而隻回填泥土外,要将導向槽其餘空間放滿足夠的松軟填料,松軟填料的多少對塊莖的正常伸長、外形是否順直有重要影響。填充軟料施入後,撒施有機肥 300kg,回填泥土,要求做到導向槽兩端不宜露出或低過溝底,并在導向槽上端留下播種标記。
3 紅廟山藥導向槽定向栽植管理技術
3.1 山藥栽植
一般在 3 月中下旬,當氣溫回升到 12℃以上,地溫穩定達到 10℃以上時,開始種植紅廟山藥,種植盡量選擇陰天,晴天種植最好在上午 10 點前或中午 3 點後。下種時,找到導向槽的槽頭位置,覆寫泥土高出導向槽2~3cm,離槽口 3cm 放入種薯,且與導向槽平行放置帶芽種薯,種薯芽頭向上,覆寫泥土厚 5~10cm,每株隻留 1~2 個健壯的幼芽,多餘幼芽要摘除,覆寫泥土時注意不要把幼芽弄斷。
3.2 栽植搭架
種植 10~20d 後,苗高 20cm 左右時,應及時插竹竿搭架。搭架方式采用跨行人字架,每 3 根搭架在槽尾處插 1 根竹竿,形成三角形,上部捆紮,利于通風透光和便于田間操作。在插籬竹時要注意不能插在導向槽上。每株山藥留藤蔓 1 條并引藤蔓上架,避免幼嫩藤蔓自然纏繞造成難以摘除側蔓,或幼嫩藤蔓過長未上架而倒伏在地面受曬燙死。在 6 月中旬,及時将種薯長出的數條幼嫩藤蔓從基部摘除,保留的藤蔓把 1.5m 以下葉腋間長出的側蔓也要摘除。
3.3 田間管理
3.3.1 施肥管理。紅廟山藥齊苗後,利用雨後,667m 2 撒施尿素 5~8kg,後期每 20~30d 施追肥 1 次,連施 2~3 次,667m 2 施複合肥 5~10kg;種植 120d 左右,應在雨後或灌水後,667m 2 施複合肥 20~30kg、硫酸鉀 15kg。
3.3.2 水分管理。紅廟山藥較耐旱,對水分要求不嚴,苗期和塊莖生長初期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宜,進入生長旺盛期,應確定水分充足均勻供應。6~9 月是塊莖快速伸長膨大期,特别要保持土壤濕潤,如水源不足對産量影響較大。有條件的應盡可能安裝滴灌或微噴灌保證水分供應。收獲前 10d 左右應停止澆水,以利采收後銷售或貯藏。
3.3.3 雜草管理。種植後出苗前,可用乙草胺進行畦面除草,注意遠離山藥幼苗處,出苗後搭架前的雨後或淋濕後,用黑色地膜覆寫畦面可防止雜草生長。
3.3.4 病蟲害管理。紅廟山藥的病害主要是枯萎病、炭疽病等。枯萎病是紅廟山藥根頸病害,可在幼苗期667m 2 用 98%惡黴靈乳劑 1000 倍液灌根 2~3 次。炭疽病是紅廟山藥莖葉病害,5 月下旬~6 月上旬可用 50%甲基托布津 700~800 倍液葉面噴施 2~3 次。紅廟山藥的蟲害主要為 2 種:一種是地下害蟲,如地老虎、蛴螬等,防治方法是 667m 2 用 3%辛硫磷 2~3kg 拌細土20~25kg 撒施,結合深耕施于土壤中;一種是地上害蟲,如葉甲、葉蜂。防治方法是 667m 2 用 2.5%高效氯氟氰菊酯 40g 稀釋 2000 倍液葉面噴施。
3.4 采挖收獲
一般在 11 月左右,紅廟山藥開始采收,采收時間可持續到次年 4 月。采收時宜在晴天上午,把淺土層稍微翻開後,就可将整條紅廟山藥塊莖輕松取出,避免陽光直射,陰暗晾幹表皮後,對薯塊進行分級包裝貯運。收獲時,應盡量減少薯塊的破損率,輕裝、輕運、輕卸,防止塊莖産生機械傷。據測算,紅廟山藥采用導向槽定向栽培技術後,每人每天可以收獲紅廟山藥約200m 2 ,500~600 株,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667m 2 可節省勞動力 25~30 個,且導向槽定向栽培技術生産的紅廟山藥,塊莖順直、飽滿、光滑、皮色佳,塊莖耐貯藏,商品價值高,667m 2 增産 20%~45%,效益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