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一、品味本源

當我們思考,究竟怎麼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往往可能找不到答案。

若果問到生活在鬥門的村民,怎樣看待美好生活,他們的答案可能不希望富貴榮華,而是每天過得自在開心。

沉浸在生活裡,我們總是被麻醉在平淡當中,難以察覺真正的美好。正如那些生活在鬥門的人們,他們每天隻是按照自己的節奏跟随自然的節奏,迎接日出日落,種地、喝茶、釣魚、煮飯、畫畫......或許他們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我們向往的美好之中。真正的美不是華麗的外表,不是浮誇的形式,更不是刻意的遷就,而是自然地诠釋。鬥門就是這樣,美得那麼低調,美得如此自在從容。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二、天然氧吧

鬥門地區峰巒奇秀,氣候溫暖,草木豐盈,物産豐富,空氣清新宜人,一個巨大的天然氧吧。豐富的水域與植被,是鬥門這個巨型氧吧的一個個“綠肺”,在不停地深呼吸以淨化空氣,同時也提供一個個休憩的好地方。是以,來鬥門吧,來享受健康的“森林浴”!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Tips:

*天然氧吧:氧吧是指人們吸氧的地方。天然氧吧就是指自然條件下形成的氧吧,多指植被茂密、負離子含量高的地方

*森林浴:你肯定聽過海水浴、日光浴,但你也許從沒聽過森林浴。所謂森林浴,就是人們到森林中去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氣,沐浴陽光,放松精神,同時通過适當的活動,諸如林中步行、閉目養神、作深長呼吸或者放聲歌唱........充分感受森林中的那種氣息和氛圍,接受森林的洗禮,體會生命的生生不息。

三、自然深處 自在悠遊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有着“珠江門戶第一峰”之稱的黃楊山,位于鬥門中西部,九峰相連,第一峰海拔581米,風景優雅,珠江三大出海口盡收眼底,并有著名的“黃楊八景”,從山腳到山頂,形成一條集自然風光和人文的遊覽路線。

茶田吐翠

到黃楊山不能不去金台寺,但登寺前,可先到寺廟左坡觀賞大片的茶田,由于山中常年雲遮霧罩,茶葉葉嫩味香,最除油膩,解暑消癢。困其青綠如茵,連成一片,文人雅士便喻之為“茶田吐翠”。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金台瀑布

賞過茶田,還可以到金台寺另一側觀賞瀑布,這裡一峰突起,兩石夾流,飛湧直下,百丈不停,濤濤回漩,如白馬萬千奔騰而去。雨中仰望,更如銀花飛瀉,壯觀扣弦。瀑布下泉水甜沁人,人稱“仙水”。用此水沐浴可治濕疹,以此水泡肉類,蒸後香脆爽滑,别有風味。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金台精舍

金台寺位于黃楊山壯峰峰腰,是遊覽黃楊山的必到之地。寺内雲行霧合,香火鼎盛,絡繹不絕的信衆專程來此誠信禮佛。而且此地風景秀麗迷人,進而吸引了更多的人來這裡遊覽散心。每逢佛誕及習俗節日,山上遊人如鲫,寺内香客如潮。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環海鏡面

黃楊山奇石遍布,草木青翠,沒有太多高大樹木遮蔽,視線非常好。但是攀登黃楊山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登上黃楊山第一峰,可見四面都是海,把整個山環抱着,俯瞰珠海、澳門、中山、台山、崖門等地,曆曆在目。每當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電艇帆船,互相競渡。

黃楊山的美景還有很多,除了這條遊覽路線,還可以到第一石門、張世傑墓等地遊覽。每一處都能給你不一樣的風景。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四、中國溫泉的“黃埔軍校” ---禦溫泉

山澗自有神湯。

位處鬥門西麓的珠海禦溫泉度假村便是這樣一處金湯聖地,這裡是中國第一家日式露天溫泉度假村,一流水準的配套與星級化的服務,靜谧舒适的環境,打造了一個如仙境般的溫泉聖殿。享有業界标準制定者、中國溫泉的“黃埔軍校”之美譽,把一件事情做到極緻,便成了權威與标杆。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自然天成是最美--尖峰山

很多探險主題的美國大片中,都會出現主角在原始叢林穿行的場景,如果想觀賞真正的原始森林,在珠海,不能不去尖峰山森林公園。是鬥門區最大的、林相儲存得最好的省級森林公園,也是集旅遊、觀光、休閑于一體的原始森林公園。

園内丘陵起伏,溝谷幽深,生态環境複雜,非常适宜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生栖繁衍。是以公園内四季都綠意蔥茏,鋪錦疊繡。

景區主打特色是位于尖峰山北麓的一棵樹齡500餘年的黃桐,2010年12月被确定為珠海市“一級保護樹木”,是尖峰山重要的自然保護資源,目前全世界黃桐不足20棵,尖峰山的這顆可能是已知最老的。

拾級而上,一步一景,行至半山腰,沿途分布着幾座涼亭供遊人休憩。每到重陽節,這裡吸引了衆多的市民來登高遠眺,飽覽整個珠海大西區,一睹白藤湖旅遊區、鶴洲北、黃楊河的旖旎風光。

山水之美,在于自然天成,如果你有一顆返璞歸真的心,不妨找個周未,約上三五知己,到尖峰山走走。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六、百年預言風水寶地--蓮花地

說起“蓮花地”的由來,還得到回100多年以前,有位著名的風水大師途經白蕉,見此地四面環山,宛如一朵盛開的大蓮花,東西兩條水道即黃楊河,磨刀門河,又恰似兩根蓮花的莖,就認定白蕉是一塊“觀音坐蓮”的蓮花地,是受觀世音菩薩保佑的一塊聚财的風水寶地,并預言:100年後,白蕉一定是個百業興旺的經濟發達區。假如你站在井岸大橋中間環視四周,會驚奇地印證,風水大師的眼光是多麼獨到。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無獨有偶,數百年前,明代著名的軍事家,風水學家劉伯溫,又一次南下視察。見白蕉鎮燈籠沙對面燈籠山與白藤山兩個孤島形同兩個不忍分離的親生兄弟,深情地隔海相望,互相祝願,他根據玄學的原理,曾作出“燈籠有火,白藤有市”的預言。“火”有兩層意思:漁火或人煙;“市”也有兩層意思:“城市或市道生意”。

現在的白蕉鎮,北與農業生态保護區蓮洲鎮水陸相連,西靠鬥門繁華的經濟文化中心井岸城,南接全國第一個農民度假村白藤湖旅遊區。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七、深井石祠不老樹--龍壇三奇

鬥門井岸鎮龍壇村流傳着三個傳奇,被人們稱為,“龍壇三奇”,引得各地遊人慕名前往一探究竟。在龍壇三奇到底是什麼,奇在何處?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第一奇,被村民稱為“石井流糠”。龍壇村後的鶴兜山山脈有一片百畝窩地叫雁鵝塘。把周圍的山水聚集于其中,在往山間峽谷急流而下,行程達六十米的瀑布。奇的是瀑布處有一個口四方井,名叫石井,此井深度莫測,水流經過起漩渦,井下有暗流如果在酒中放入大糠,不久大糠就往1500米之遠的下遊某處流出。現這口井已被龍井水庫截流。

第二奇是個石祠堂,說是祠堂,其實它鶴兜山南麓的一個石洞,由石洞口進入,中央寬大陰森,可容納百人坐立,是以名叫石祠堂,再往前行有一個通向山下的出口。上世紀四十年代這裡還曾經是鬥門地區遊擊隊聚集和議事的地方.

第三奇是一棵長生不老樹。龍壇祠堂右側有一棵古獺樹,木質硬如鐵,直徑達五十厘米以上。據村裡八九十歲的老人說,這棵樹在他們兒時已經有這麼粗大有這麼粗大,幾十年來,不見其長大也沒枯萎,每年冬天都有群鵲聚枝頭,樹幹中間還有一個能容納一個人的樹洞,小孩子可在裡面嬉戲捉迷藏更有趣的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有船廠、木場,要買下這棵木質優良堅硬的樹,各個廠家用大鋸小鋸鋸了多少次,也無法鋸進半寸,無奈之下隻好不了了之。古村奇事特别多,看來在龍壇村又是一個覓古探奇的好地方。

八、叢山故事 [傳奇]

蘇從山烈士,珠海鬥門縣人。原名蘇松山,結識孫中山後改名“從山”,顯示其追随孫中山革命之意。在讨袁護國期間,孫中山每到香港,從山均陪伴保衛,有時還以自己的醫務所作為聯絡議事場地。1917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軍政府,準備北伐。從山即予響應,舉家遷穗。孫中山以虎門炮台年久失修,委派從山赴虎門修理炮台,招募台兵,從山慨然應允。時值北伐軍興,籌響困難,從山乃将香港産業變賣,所得之款悉數充修理炮台之經費,并招募一批台兵。工程完工後,從山被孫中山委為長洲要塞司令。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北伐軍回帥讨伐。1923年2月,由于擔任主攻的滇軍與桂軍配合不當,作戰不力,圍城數月未能破,孫中山決定改用飛機空投爆炸力很強的水雷攻城,從山亦參與其事。9月20日,在惠州東江白沙堆河面研究改裝,将兩個五百磅重的鐵殼水雷與四個一兩百磅的水雷挂在一架水上飛機上。不幸試驗時水雷爆炸,從山當場犧牲,同時殉難的還有航空局長楊仙逸、海軍魚雷局長謝鐵良、歸僑飛行員馬瑞麟、吳顧枝四人。孫中山聞訊十分悲痛,訓示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北側的三望崗為五烈士建造一座雄偉的墓園,并在墓門頂上造了一架金屬飛機模型以老紀念。

九、菉猗堂--舊日足迹

南門村這個古老的村落遺迹遍布,處處述說着地過往的曆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菉猗堂。菉猗堂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趙隆,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建築内有大量雕飾,石雕、磚雕、木雕、陶塑、泥塑等技法精湛,讓人目不暇接。祠堂的牆壁竟由成千上萬的耗殼築成。“耗”氣十足,令人歎為觀止。另外四周的牆面還繪有多幅以山水文人墨客琴棋書畫,十厘清新雅緻。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耗的美味早已聞名于世,然而“耗殼牆”卻鮮為人知。菉猗堂讓人吧為觀止的地方就在于,祠堂的牆壁竟由成千上萬的耗殼築成,“耗”氣十足。據考證,明代以前,耗殼為牆可能是珠三角地區常見的建築方式。這些經風吹雨打卻五六百年屹立不倒的耗殼牆,承載着曆史的風霜,成為耗文化的最佳見證。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十、接霞莊

在南門村西北面不遠處,有趙氏族人趙維茂一支始建于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新圍村,也叫趙家莊。莊裡修有亭台樓榭、荷池曲橋,莊外有護莊河、圍牆、竹林葵林,按方向分設五道有專人看守的進出閘門,其中正門面對霞山及霞山祖廟,故取名“接霞莊”,又稱“接霞裡”。雖然如今村莊已然敗落,但漫步莊裡,還是可以看到不少莊河竹林花園大屋的遺迹,供人遐想當年“趙家莊企倒香山縣”的時光。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十一、清朝古街--鬥門舊街

依依不舍地告别南門村,不必多久的車程便能來到鬥門清朝古街。這是一條低調的古街,非常自我地經曆着時光更替。清朝古街就像是民國建築風格愛好者的一個夢寐以求的天堂。勝蘭、大昌、祥盛、廣英祥等商鋪舊迹依舊存在,從清朝古街通過,閉上眼睛,車水馬龍的景象依然曆曆在目。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十二、排山村

帶着尋史探秘的心繼續前行,便來到傳說中的排山村。入口有點隐秘,要進到村裡需要花費一番功夫,頗有世外桃源之感。踏入村裡,才感受到“排山村”的名副其實。民居一排排井然有序,在石村落的巷道中,撫摸着這些厚實的士牆,能感受到一種靜谧的安詳。沿途那些精緻的木雕小窗戶神秘中透露出一絲木香味,讓人忍不住往裡窺探。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十三、網山村

踏足過幾個歲月的痕迹,沉醉過後準備好歸途,但誰知鬥門依然還有安靜的舊迹等待我們去踏尋,那便是網山村。小小的網山村,一點都不出名,仿佛一位“養在深閏人未識”的大家閨秀,如今她已不再年輕,兩百多年的時光,靜靜地待在原地,等着人們去探尋時代賦予她的曆史魅力。這個甯靜的古村位于乾務鎮城區西北面,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擁有120多間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糯米黃糖泥牆房屋及青磚屋。信步村内,一棟棟儲存完整的泥牆屋靜靜地仁立在安靜的巷道中,沐浴着和煦的陽光,古樸而親切。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古老的民宅大部分都還住着人,而不是被人遺棄在農村裡。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我們看到網山村内的老太太們開始坐在簡易的石凳上聊家常,帶小孩,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穿梭在古巷道中,有穿越之感,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讓人禁不住浮想聯翩,感歎世事之變遷,追憶往昔的時光。歲月,能改變容顔,能腐蝕建築,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随着歲月改變而逝去的,百年如一日,亦古亦今。

十四、禅房靜地--金台精舍

金台寺位于被譽為【珠江門戶第一峰】的黃楊山,是珠海著名的佛寺。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1992年獲港澳同胞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佛教弟子的熱心支援,在黃楊山北峰之下選址重建。經過十多年來的建設,由當初的一片荒山坡,成為初具規模的宗教聖地,建有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鐘鼓樓、僧房、客戶、齊堂以及其它配套建築設施約7000多平方米。

寺廟前有水庫,後面有大山,風水特别好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通往金台寺的路遠處有村莊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遠看大雄寶殿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金台寺大門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各路羅漢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寺主體共三廂:中為大雄寶殿、東廂供奉南宋三遺像,後座為二層的魁星閣和藏經閣。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十五、鄉村古井源獨鐘

在鬥門,百年曆史以上的古井可謂遍布各條鄉村,這些或方口或圓口的水井現存還有近100多口,南門村一條村就有23口。雖然在今天,各條鄉村都用上了自來水,水井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不過在一些村子裡,不少老人們還是對水井情有獨鐘,依然保持在井邊洗衣、洗菜和聊天的習慣。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南門村有一個南邊裡古井,這個古井建于明末清初,清朝同治年間曾經重修。記者在現場看見,這個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的古井,井台因紅砂岩受風化而百孔千鱗,頗有曆史滄桑之感。直至現在,還有村民挑水用于洗滌。據梁偉文和區達權整理編寫的《黃粱都風物》中記載,南邊裡古井井口用兩塊1米5長,約半米寬的“凹”字形花崗岩石闆拼裝、以燕尾槽結合而成,長方形井筒底部擴充成橢圓形,井深4米,水質甘洌,是鬥門目前發現的曆史較為久遠的古井之一。

此外,在和風中學旁,曾有一個當地聞名,出水量非常大的古井。不僅水質清甜,且冬暖夏涼。當時的鬥門老街居民天天來這裡挑水食用,甚至連距離古井較遠的大、小濠湧和大、小赤坎的村民也前來灌水飲用,可惜後來疏于保護,這口古井被毀。

一口口的古井,不僅透露着古樸的氣息,同時也見證着曆代村民們勤勞質樸的生活方式,是鬥門純樸民風的最好印記。

十六、從【水上】走向永恒--水上婚嫁

水上婚嫁是鬥門水鄉一種流行了幾百年的漢族傳統民俗。經過幾百年的滄桑變化和數代人的融合、沉澱,形成了鬥門水鄉特有的民俗,其主要特征是是婚嫁過程形式繁複多樣,講究禮儀,有着比較固定的程式和約定俗成的禮儀物品。禮儀主要有 “坐高堂”、“上頭”、“歎家姐”、“花船迎親”、“回門”等。與居住的水環境不可分離,有明顯“水”的特征。如“花船迎親”,向“船太公”、“海龍王”敬拜等。三是與沙田民歌有不可分離的聯系。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十七、讓戲飄舞起來--乾務飄色

鬥門的乾務鎮是一個具有700多年曆史的古鎮,也是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中“乾務飄色”最為出彩,堪稱乾務民間藝術的精品。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乾務飄色,是融彙了戲劇、雜技和裝飾技藝的一項民間傳統藝術,飄色的“色”,就是“戲”的意思,可以了解為“飄舞的戲".它由色心、色棍、色腳、色床、色杆等五部分組成,核心為“色心”。“色心”由兩個三四歲至十一二歲的男女小童擔任,把他們化妝成民間故事或曆史典故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演繹。這小孩要長相漂亮,善于表演,更要膽子大不畏高,站在幾米高的“色棍”上也能神态延期自若,天真活潑。

飄色是流動的戲台,是一種穿街過巷的巡遊表演。飄色又分為好幾個種類。用船舟載托着在水面表演叫“水上飄色”,用車馬載托表演的叫“馬上飄色”,用人肩挑手推在陸地行走表演的叫“地上飄色”,乾務飄色“地色”。過去乾務飄色用人手肩扛,現在經過改良,在“色床”下安裝滑輪,省了許多力氣,也可以說已經演變成“車色”了。

乾務飄色,過去隻有“喜鵲練梅”、“八仙過海”、“白蛇傳”等三台戲,現在又新創了“楊門女将”、“西遊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多台。表演時,前面是醒獅勁舞金龍騰躍,後面有八音鑼鼓櫃助興,彩旗、國術相随,熱鬧非凡,聲色俱全,充滿濃厚的地方特色。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十八、八音絕唱--鑼鼓櫃

觀看鬥門的民間藝術“飄色”時,一般還會聽到一種古樸悠揚的伴湊樂,這是鬥門的一種著名的民間音樂--鑼鼓櫃。鑼鼓櫃有着300多年的曆史,它的前身稱為“八音隊”,是明清以來各鄉村民間自發組織起來的音樂社。一個樂社少則七八人,多則三四十人,平時吹拉彈唱自娛自樂,節慶時與飄色一起結隊參加藝術巡遊,有紅白事之邀亦助興演奏。鑼鼓櫃則是一個音樂社的道具和代表物。

鑼鼓櫃,又稱“八音櫃”,櫃前裝有木杠供兩人擡櫃之用,櫃上裝有小鼓、銅鑼、銅鼓、木魚等敲擊樂器。每隊二三十人左右,表演時樂手身穿盛裝,在路承牌的引領下緩緩前行。表演時以唢呐為主,吹奏模仿粵劇生、旦之闆腔,其他樂器伴奏,表現特定的戲劇場面或演奏牌子曲。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鬥門鑼鼓櫃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演奏風格悠揚質樸。鑼鼓櫃上的精美雕花是當地民間傳統手工藝習俗和吉祥如意寓意的結合,令人賞心悅目。直至今日,鑼鼓櫃仍在為當地鄉村的喜慶活動制造氣氛,更是大型慶典或涉外活動、節日旅遊景點的助興表演,文化交流的足迹已遍及珠海城鄉、澳門、鶴山、中山、順德、江門等地。

十九、女婿三十外母送【富】

鬥門有個非常特别的習俗,在女婿三十歲生日當天,外母(鬥門地區稱丈母娘為外母)要給女婿送一條新褲子。為什麼送的是褲子而不是鞋子呢?很簡單,困為粵語中“褲” 和“富”是同音字,鬥門方言中“褲” 和“富”近音,是以,送新褲子,就是祝願女婿家大“富”大貴,“子”孫滿堂,事業有成。開枝散葉。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然而,為什麼要在女婿三十歲生日時送,而不在三十一歲、四十歲或五十歲呢?據說這還跟孔夫子有關。“萬世師表”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三十而立”是指人到了三十歲就應該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責任,并已經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與發展方向。尤其是對男人來說,在三十時應該是決定自己一生奮鬥方向的重要轉折點。簡單一句話,三十歲,人應該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從中可知,三十歲是人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時候外母給女婿送禮物,是對女婿的殷切期望和巨大的鼓勵。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除了新褲子這個“主角”外,還有很多“配角”。如:煎堆---鬥門的傳統煎堆與别的地方不同,裡面沒有餡料,外面也沒有花生碎、芝麻等。而是往糯米粉團裡面吹氣,讓它成小球形,然後放進熱油中炸至脹成拳頭大的圓球形,寓意圓圓滿滿。鬥門煎堆表皮柔軟光滑,口感酥軟,尤其在剛做好時味道最好,是以有“上镬煎堆隔夜粽”的說法。所謂“煎堆辘辘,金銀滿屋”,遂煎堆寓意富有富足。

二十、甜蜜之約花稔飄香

鬥門水鄉盛産一種著名的士特産,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名叫“花稔”。花稔與現在市場常見的芭樂類似,但花稔一般修養略小,成熟後皮色黃中透着淡淡的紅,香氣很濃郁,毫不誇張地說,百米之外就可以聞到它的香氣,花稔味道甜而不膩,口感又綿又糯,食後齒頰留香。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鬥門水鄉很多農戶都種有花稔,把自産的帶葉新鮮花稔運送到縣城或各墟鎮市集售賣。每到“鬥門花稔熟,香飄滿城鄉”的時節,鬥門的遊客,就可以一飽口福了。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關于花稔,在水鄉還有個美麗的習俗。從前河湧兩岸花稔成行、一望無邊,那時,水鄉青年談情說愛,都 喜歡選擇星光燦爛的月夜在花稔河上秘密進行,這既可以享受到野外大自然的清靜幽雅,又可以聞到兩岸花稔共散發的濃郁的芳香,甜蜜的情愫在不知不覺間滋長。據說,在花稔河上談戀愛的成功率還是蠻高的呢。

二十一、難忘家鄉味道--艾餅情懷

屬于家鄉的的味道,大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問起鬥門人,十有八九都會提起一種特色食品,那就是艾餅。

艾餅又叫“艾糍”,是鬥門當地客家人的食品,因主要輔料取自“艾草”而得名。艾草是一種具有特殊香氣的菊科植物,葉背長有艾絨,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聰明的客家人,不僅善于利用艾草來驅蚊、治病,還把它和糯米粉一起制作成了美味的艾餅。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要做艾餅,首先要采集艾草。每年隻要立春一過,田野裡便到處可見星星點點的艾草冒出來,到清明前後,長勢時最旺盛,茂密的艾葉嫩嫩青青,瘦瘦長長的像一柄柄倒挂的鑰匙。再近看莖上長滿了細密的綿毛,用手一扯,盡是一絲一絲的絨,像霜一樣白。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這時,客家婦女便帶着孩子,從田間地頭把一叢叢青翠嫩綠的艾草采回,經處理後加水與糯米粉一起調搓,揉合後成小團,包進花生、芝麻等餡料,捏制成一個個綠色的小糍粑,或放進木質“餅格”按壓成形,用鍋隔水蒸熟,做成風味獨特的艾餅。蒸好的艾餅香氣飄溢,口感甜糯,餡料豐富,是鬥門地區非常受歡迎的季節性特色食品。

艾餅在鬥門已有幾百年的曆史,現在鬥門的鄉村裡有的村民在自家地上種上艾草,使制作取材更不便利,也令艾餅這種民間特色美食更好地流傳下來。

二十二、一碗茶、一抹情---客家鹹茶

客家鹹茶源自擂茶。據民間傳說,漢武帝時期,将軍馬摔軍南下遠征交戰,當途經粵湘贛邊區時正值盛夏季節,無數将士中患有當地流行的瘟疫,民間一老翁獻出家傳秘方,讓鄉親們以茶葉、生姜、芝麻、花生、生米等原料制成擂茶給将士們飲服,将士們病情迅速好轉。随着客家族群的多次遷徙,擂茶逐漸形成不同的風格和流派。而鬥門區白蕉鎮客家鹹茶從清乾隆年間(1744年)開始盛行,摒棄傳統擂茶中的葷食,成為當地客家飲食風俗中最具特色的茶文化。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南宋詞人黃升曾有《肝胎族舍》一詩:“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描述了擂茶場景,數百年後,清代嶺南舉子黃漢宗又留有描述客家鹹茶的名句:“厚薄人情何處見,看他多少下芝麻。”足以見證客家鹹茶的悠久曆史和文化地位。即使到現在,在農忙時節,客家人勞碌了一天,回家依然希望能喝上一碗香噴噴的鹹茶。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喝客家三花還有一套禮儀,分茶時用雙手托住茶碗,先長輩後平輩,邊敬邊稱:“我家鹹茶唔好食”,賓客嘗過鹹茶之後則應回贊:“好食,好食。”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鹹茶作為客家人飲食文化的重要一環,曾多次被作為詩歌創作題材而詠頌,其中有些鹹茶歌流傳至今。如:

二月采茶茶發芽,姑嫂挽籃過山崖,

為煮鹹茶迎雅客,加快腳步轉回家。

又似濃茶又似湯,鹹茶美味更清香,

口渴之時逢甘露,肚饑之時不用慌。

二十三、饕餮--吃也是一種美,會吃更是一種美德

鬥門地廣、物産豐富,有名的特産也很多!海鮮之鄉、水果之鄉、廚師之鄉,鬥門小食,吃貨的天堂。

禾蟲

據說捉禾蟲的方法已經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白蕉海鲈

鬥門的地标産品,白蕉海鲈色澤鮮豔銀白閃光、肉質晶瑩通透,鮮甜可口。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斷情蓮藕

白藤湖出産的 蓮藕最靓。白藤粉藕肥碩、多粉、松化以無渣,藕斷無絲而馳名,又名無情藕。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白藤水鴨

白滕湖是藏風納福之地,野禽食料豐美,出産滋味清鮮的白藤水鴨。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沙蝦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重殼蟹

是一種極少有的海鮮(每1000斤中隻能選取10斤),其色澤光亮,肉質嫩滑,口感好,味道鮮香,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滋補佳肴。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鴨腳包

每個鴨腳的中間裹以特殊腌制的鴨心,外用特殊腌制的鴨腸纏繞。它外觀呈琥珀色,晶瑩剔透,光澤鮮亮,蒸熟即可食用。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南美白對蝦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橫山粉葛

松化、無渣,有清香味,其湯如奶水,口感極佳。粉葛屬味甘,辛性平,可生津止渴,消暑退熱,有“工郁散火”之功效。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黃楊荔枝

産于黃楊山西側的果木林場及蓮溪東灣鄉。由于這裡都是沙質坑地,泉水汪甜,生産的荔枝果體碩大,汁多核小,肉厚晶透,呈翠玉色,脆嫩爽口,清甜如蜜。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小托山桔

果皮含有芳香油,可食用及作調香原料。為芸香科植物,以根及葉入藥。該村大家慣以茶加少許山桔款待客人。因小托山桔具有化痰止咳,利水通尿,開胃祛疳的功效,制作盆景可作觀賞,也是珠海年花市場的一個傳統品種頗受歡迎。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乾務軟骨鲮

形似普通鲮魚,但魚身銀白光滑,胸部一凹痕,煮熟後其骨透明,乳白色,食之如粉絲,魚肉鮮嫩美味。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上橫黃沙蚬

上橫黃沙蚬飽滿肥美,是鬥門上橫鎮獨有的天然美食。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黃金風鳝

黃金風鳝肉多骨少,肉質細膩,味道鮮美,富含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糍仔

乾務特色小食,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制成的一種食品。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葉仔糍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濑糍水

濑糍水是鬥門特色傳統美食代表作之一。傳統的濑糍水,用料上乘、完全手工制作。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薯幹

甘薯煮熟後切片曬幹,乾務最道地的一種小食。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角仔

油炸至淺金黃色便成,口感脆而不韌。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蝦米糍

遇見鬥門才算來過珠海!

人傑地靈、心靈之美……

鬥門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底缊,遇見鬥門才算你真正到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