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品味本源
当我们思考,究竟怎么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往往可能找不到答案。
若果问到生活在斗门的村民,怎样看待美好生活,他们的答案可能不希望富贵荣华,而是每天过得自在开心。
沉浸在生活里,我们总是被麻醉在平淡当中,难以察觉真正的美好。正如那些生活在斗门的人们,他们每天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跟随自然的节奏,迎接日出日落,种地、喝茶、钓鱼、煮饭、画画......或许他们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我们向往的美好之中。真正的美不是华丽的外表,不是浮夸的形式,更不是刻意的迁就,而是自然地诠释。斗门就是这样,美得那么低调,美得如此自在从容。
二、天然氧吧
斗门地区峰峦奇秀,气候温暖,草木丰盈,物产丰富,空气清新宜人,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丰富的水域与植被,是斗门这个巨型氧吧的一个个“绿肺”,在不停地深呼吸以净化空气,同时也提供一个个休憩的好地方。所以,来斗门吧,来享受健康的“森林浴”!
Tips:
*天然氧吧:氧吧是指人们吸氧的地方。天然氧吧就是指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氧吧,多指植被茂密、负离子含量高的地方
*森林浴:你肯定听过海水浴、日光浴,但你也许从没听过森林浴。所谓森林浴,就是人们到森林中去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气,沐浴阳光,放松精神,同时通过适当的活动,诸如林中步行、闭目养神、作深长呼吸或者放声歌唱........充分感受森林中的那种气息和氛围,接受森林的洗礼,体会生命的生生不息。
三、自然深处 自在悠游
有着“珠江门户第一峰”之称的黄杨山,位于斗门中西部,九峰相连,第一峰海拔581米,风景优雅,珠江三大出海口尽收眼底,并有著名的“黄杨八景”,从山脚到山顶,形成一条集自然风光和人文的游览路线。
茶田吐翠
到黄杨山不能不去金台寺,但登寺前,可先到寺庙左坡观赏大片的茶田,由于山中常年云遮雾罩,茶叶叶嫩味香,最除油腻,解暑消痒。困其青绿如茵,连成一片,文人雅士便喻之为“茶田吐翠”。
金台瀑布
赏过茶田,还可以到金台寺另一侧观赏瀑布,这里一峰突起,两石夹流,飞涌直下,百丈不停,涛涛回漩,如白马万千奔腾而去。雨中仰望,更如银花飞泻,壮观扣弦。瀑布下泉水甜沁人,人称“仙水”。用此水沐浴可治湿疹,以此水泡肉类,蒸后香脆爽滑,别有风味。
金台精舍
金台寺位于黄杨山壮峰峰腰,是游览黄杨山的必到之地。寺内云行雾合,香火鼎盛,络绎不绝的信众专程来此诚信礼佛。而且此地风景秀丽迷人,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里游览散心。每逢佛诞及习俗节日,山上游人如鲫,寺内香客如潮。
环海镜面
黄杨山奇石遍布,草木青翠,没有太多高大树木遮蔽,视线非常好。但是攀登黄杨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登上黄杨山第一峰,可见四面都是海,把整个山环抱着,俯瞰珠海、澳门、中山、台山、崖门等地,历历在目。每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电艇帆船,相互竞渡。
黄杨山的美景还有很多,除了这条游览路线,还可以到第一石门、张世杰墓等地游览。每一处都能给你不一样的风景。
四、中国温泉的“黄埔军校” ---御温泉
山涧自有神汤。
位处斗门西麓的珠海御温泉度假村便是这样一处金汤圣地,这里是中国第一家日式露天温泉度假村,一流水准的配套与星级化的服务,静谧舒适的环境,打造了一个如仙境般的温泉圣殿。享有业界标准制定者、中国温泉的“黄埔军校”之美誉,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便成了权威与标杆。
自然天成是最美--尖峰山
很多探险主题的美国大片中,都会出现主角在原始丛林穿行的场景,如果想观赏真正的原始森林,在珠海,不能不去尖峰山森林公园。是斗门区最大的、林相保存得最好的省级森林公园,也是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原始森林公园。
园内丘陵起伏,沟谷幽深,生态环境复杂,非常适宜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生栖繁衍。因此公园内四季都绿意葱茏,铺锦叠绣。
景区主打特色是位于尖峰山北麓的一棵树龄500余年的黄桐,2010年12月被确定为珠海市“一级保护树木”,是尖峰山重要的自然保护资源,目前全世界黄桐不足20棵,尖峰山的这颗可能是已知最老的。
拾级而上,一步一景,行至半山腰,沿途分布着几座凉亭供游人休憩。每到重阳节,这里吸引了众多的市民来登高远眺,饱览整个珠海大西区,一睹白藤湖旅游区、鹤洲北、黄杨河的旖旎风光。
山水之美,在于自然天成,如果你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不妨找个周未,约上三五知己,到尖峰山走走。
六、百年预言风水宝地--莲花地
说起“莲花地”的由来,还得到回100多年以前,有位著名的风水大师途经白蕉,见此地四面环山,宛如一朵盛开的大莲花,东西两条水道即黄杨河,磨刀门河,又恰似两根莲花的茎,就认定白蕉是一块“观音坐莲”的莲花地,是受观世音菩萨保佑的一块聚财的风水宝地,并预言:100年后,白蕉一定是个百业兴旺的经济发达区。假如你站在井岸大桥中间环视四周,会惊奇地印证,风水大师的眼光是多么独到。
无独有偶,数百年前,明代著名的军事家,风水学家刘伯温,又一次南下视察。见白蕉镇灯笼沙对面灯笼山与白藤山两个孤岛形同两个不忍分离的亲生兄弟,深情地隔海相望,相互祝愿,他根据玄学的原理,曾作出“灯笼有火,白藤有市”的预言。“火”有两层意思:渔火或人烟;“市”也有两层意思:“城市或市道生意”。
现在的白蕉镇,北与农业生态保护区莲洲镇水陆相连,西靠斗门繁华的经济文化中心井岸城,南接全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白藤湖旅游区。
七、深井石祠不老树--龙坛三奇
斗门井岸镇龙坛村流传着三个传奇,被人们称为,“龙坛三奇”,引得各地游人慕名前往一探究竟。在龙坛三奇到底是什么,奇在何处?
第一奇,被村民称为“石井流糠”。龙坛村后的鹤兜山山脉有一片百亩窝地叫雁鹅塘。把周围的山水聚集于其中,在往山间峡谷急流而下,行程达六十米的瀑布。奇的是瀑布处有一个口四方井,名叫石井,此井深度莫测,水流经过起漩涡,井下有暗流如果在酒中放入大糠,不久大糠就往1500米之远的下游某处流出。现这口井已被龙井水库截流。
第二奇是个石祠堂,说是祠堂,其实它鹤兜山南麓的一个石洞,由石洞口进入,中央宽大阴森,可容纳百人坐立,所以名叫石祠堂,再往前行有一个通向山下的出口。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还曾经是斗门地区游击队聚集和议事的地方.
第三奇是一棵长生不老树。龙坛祠堂右侧有一棵古獭树,木质硬如铁,直径达五十厘米以上。据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说,这棵树在他们儿时已经有这么粗大有这么粗大,几十年来,不见其长大也没枯萎,每年冬天都有群鹊聚枝头,树干中间还有一个能容纳一个人的树洞,小孩子可在里面嬉戏捉迷藏更有趣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船厂、木场,要买下这棵木质优良坚硬的树,各个厂家用大锯小锯锯了多少次,也无法锯进半寸,无奈之下只好不了了之。古村奇事特别多,看来在龙坛村又是一个觅古探奇的好地方。
八、丛山故事 [传奇]
苏从山烈士,珠海斗门县人。原名苏松山,结识孙中山后改名“从山”,显示其追随孙中山革命之意。在讨袁护国期间,孙中山每到香港,从山均陪伴保卫,有时还以自己的医务所作为联络议事场地。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准备北伐。从山即予响应,举家迁穗。孙中山以虎门炮台年久失修,委派从山赴虎门修理炮台,招募台兵,从山慨然应允。时值北伐军兴,筹响困难,从山乃将香港产业变卖,所得之款悉数充修理炮台之经费,并招募一批台兵。工程完工后,从山被孙中山委为长洲要塞司令。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北伐军回帅讨伐。1923年2月,由于担任主攻的滇军与桂军配合不当,作战不力,围城数月未能破,孙中山决定改用飞机空投爆炸力很强的水雷攻城,从山亦参与其事。9月20日,在惠州东江白沙堆河面研究改装,将两个五百磅重的铁壳水雷与四个一两百磅的水雷挂在一架水上飞机上。不幸试验时水雷爆炸,从山当场牺牲,同时殉难的还有航空局长杨仙逸、海军鱼雷局长谢铁良、归侨飞行员马瑞麟、吴顾枝四人。孙中山闻讯十分悲痛,指示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北侧的三望岗为五烈士建造一座雄伟的墓园,并在墓门顶上造了一架金属飞机模型以老纪念。
九、菉猗堂--旧日足迹
南门村这个古老的村落遗迹遍布,处处述说着地过往的历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菉猗堂。菉猗堂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赵隆,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建筑内有大量雕饰,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等技法精湛,让人目不暇接。祠堂的墙壁竟由成千上万的耗壳筑成。“耗”气十足,令人叹为观止。另外四周的墙面还绘有多幅以山水文人墨客琴棋书画,十分清新雅致。
耗的美味早已闻名于世,然而“耗壳墙”却鲜为人知。菉猗堂让人吧为观止的地方就在于,祠堂的墙壁竟由成千上万的耗壳筑成,“耗”气十足。据考证,明代以前,耗壳为墙可能是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建筑方式。这些经风吹雨打却五六百年屹立不倒的耗壳墙,承载着历史的风霜,成为耗文化的最佳见证。
十、接霞庄
在南门村西北面不远处,有赵氏族人赵维茂一支始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新围村,也叫赵家庄。庄里修有亭台楼榭、荷池曲桥,庄外有护庄河、围墙、竹林葵林,按方向分设五道有专人看守的进出闸门,其中正门面对霞山及霞山祖庙,故取名“接霞庄”,又称“接霞里”。虽然如今村庄已然败落,但漫步庄里,还是可以看到不少庄河竹林花园大屋的遗迹,供人遐想当年“赵家庄企倒香山县”的时光。
十一、清朝古街--斗门旧街
依依不舍地告别南门村,不必多久的车程便能来到斗门清朝古街。这是一条低调的古街,非常自我地经历着时光更替。清朝古街就像是民国建筑风格爱好者的一个梦寐以求的天堂。胜兰、大昌、祥盛、广英祥等商铺旧迹依旧存在,从清朝古街通过,闭上眼睛,车水马龙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
十二、排山村
带着寻史探秘的心继续前行,便来到传说中的排山村。入口有点隐秘,要进到村里需要花费一番功夫,颇有世外桃源之感。踏入村里,才感受到“排山村”的名副其实。民居一排排井然有序,在石村落的巷道中,抚摸着这些厚实的士墙,能感受到一种静谧的安详。沿途那些精致的木雕小窗户神秘中透露出一丝木香味,让人忍不住往里窥探。
十三、网山村
踏足过几个岁月的痕迹,沉醉过后准备好归途,但谁知斗门依然还有安静的旧迹等待我们去踏寻,那便是网山村。小小的网山村,一点都不出名,仿佛一位“养在深闰人未识”的大家闺秀,如今她已不再年轻,两百多年的时光,静静地待在原地,等着人们去探寻时代赋予她的历史魅力。这个宁静的古村位于乾务镇城区西北面,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拥有120多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糯米黄糖泥墙房屋及青砖屋。信步村内,一栋栋保存完整的泥墙屋静静地仁立在安静的巷道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古朴而亲切。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古老的民宅大部分都还住着人,而不是被人遗弃在农村里。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们看到网山村内的老太太们开始坐在简易的石凳上聊家常,带小孩,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穿梭在古巷道中,有穿越之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感叹世事之变迁,追忆往昔的时光。岁月,能改变容颜,能腐蚀建筑,然而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随着岁月改变而逝去的,百年如一日,亦古亦今。
十四、禅房静地--金台精舍
金台寺位于被誉为【珠江门户第一峰】的黄杨山,是珠海著名的佛寺。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1992年获港澳同胞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佛教弟子的热心支持,在黄杨山北峰之下选址重建。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由当初的一片荒山坡,成为初具规模的宗教圣地,建有大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僧房、客户、齐堂以及其它配套建筑设施约7000多平方米。
寺庙前有水库,后面有大山,风水特别好
通往金台寺的路远处有村庄
远看大雄宝殿
金台寺大门
各路罗汉
寺主体共三厢:中为大雄宝殿、东厢供奉南宋三遗像,后座为二层的魁星阁和藏经阁。
十五、乡村古井源独钟
在斗门,百年历史以上的古井可谓遍布各条乡村,这些或方口或圆口的水井现存还有近100多口,南门村一条村就有23口。虽然在今天,各条乡村都用上了自来水,水井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过在一些村子里,不少老人们还是对水井情有独钟,依然保持在井边洗衣、洗菜和聊天的习惯。
南门村有一个南边里古井,这个古井建于明末清初,清朝同治年间曾经重修。记者在现场看见,这个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的古井,井台因红砂岩受风化而百孔千鳞,颇有历史沧桑之感。直至现在,还有村民挑水用于洗涤。据梁伟文和区达权整理编写的《黄粱都风物》中记载,南边里古井井口用两块1米5长,约半米宽的“凹”字形花岗岩石板拼装、以燕尾槽结合而成,长方形井筒底部扩展成椭圆形,井深4米,水质甘洌,是斗门目前发现的历史较为久远的古井之一。
此外,在和风中学旁,曾有一个当地闻名,出水量非常大的古井。不仅水质清甜,且冬暖夏凉。当时的斗门老街居民天天来这里挑水食用,甚至连距离古井较远的大、小濠涌和大、小赤坎的村民也前来灌水饮用,可惜后来疏于保护,这口古井被毁。
一口口的古井,不仅透露着古朴的气息,同时也见证着历代村民们勤劳质朴的生活方式,是斗门纯朴民风的最好印记。
十六、从【水上】走向永恒--水上婚嫁
水上婚嫁是斗门水乡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汉族传统民俗。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其主要特征是是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礼仪主要有 “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回门”等。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如“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三是与沙田民歌有不可分离的联系。
十七、让戏飘舞起来--乾务飘色
斗门的乾务镇是一个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镇,也是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乾务飘色”最为出彩,堪称乾务民间艺术的精品。
乾务飘色,是融汇了戏剧、杂技和装饰技艺的一项民间传统艺术,飘色的“色”,就是“戏”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飘舞的戏".它由色心、色棍、色脚、色床、色杆等五部分组成,核心为“色心”。“色心”由两个三四岁至十一二岁的男女小童担任,把他们化妆成民间故事或历史典故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演绎。这小孩要长相漂亮,善于表演,更要胆子大不畏高,站在几米高的“色棍”上也能神态延期自若,天真活泼。
飘色是流动的戏台,是一种穿街过巷的巡游表演。飘色又分为好几个种类。用船舟载托着在水面表演叫“水上飘色”,用车马载托表演的叫“马上飘色”,用人肩挑手推在陆地行走表演的叫“地上飘色”,乾务飘色“地色”。过去乾务飘色用人手肩扛,现在经过改良,在“色床”下安装滑轮,省了许多力气,也可以说已经演变成“车色”了。
乾务飘色,过去只有“喜鹊练梅”、“八仙过海”、“白蛇传”等三台戏,现在又新创了“杨门女将”、“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台。表演时,前面是醒狮劲舞金龙腾跃,后面有八音锣鼓柜助兴,彩旗、武术相随,热闹非凡,声色俱全,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
十八、八音绝唱--锣鼓柜
观看斗门的民间艺术“飘色”时,一般还会听到一种古朴悠扬的伴凑乐,这是斗门的一种著名的民间音乐--锣鼓柜。锣鼓柜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称为“八音队”,是明清以来各乡村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音乐社。一个乐社少则七八人,多则三四十人,平时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节庆时与飘色一起结队参加艺术巡游,有红白事之邀亦助兴演奏。锣鼓柜则是一个音乐社的道具和代表物。
锣鼓柜,又称“八音柜”,柜前装有木杠供两人抬柜之用,柜上装有小鼓、铜锣、铜鼓、木鱼等敲击乐器。每队二三十人左右,表演时乐手身穿盛装,在路承牌的引领下缓缓前行。表演时以唢呐为主,吹奏模仿粤剧生、旦之板腔,其他乐器伴奏,表现特定的戏剧场面或演奏牌子曲。
斗门锣鼓柜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奏风格悠扬质朴。锣鼓柜上的精美雕花是当地民间传统手工艺习俗和吉祥如意寓意的结合,令人赏心悦目。直至今日,锣鼓柜仍在为当地乡村的喜庆活动制造气氛,更是大型庆典或涉外活动、节日旅游景点的助兴表演,文化交流的足迹已遍及珠海城乡、澳门、鹤山、中山、顺德、江门等地。
十九、女婿三十外母送【富】
斗门有个非常特别的习俗,在女婿三十岁生日当天,外母(斗门地区称丈母娘为外母)要给女婿送一条新裤子。为什么送的是裤子而不是鞋子呢?很简单,困为粤语中“裤” 和“富”是同音字,斗门方言中“裤” 和“富”近音,因此,送新裤子,就是祝愿女婿家大“富”大贵,“子”孙满堂,事业有成。开枝散叶。
然而,为什么要在女婿三十岁生日时送,而不在三十一岁、四十岁或五十岁呢?据说这还跟孔夫子有关。“万世师表”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三十而立”是指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尤其是对男人来说,在三十时应该是决定自己一生奋斗方向的重要转折点。简单一句话,三十岁,人应该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从中可知,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外母给女婿送礼物,是对女婿的殷切期望和巨大的鼓励。
除了新裤子这个“主角”外,还有很多“配角”。如:煎堆---斗门的传统煎堆与别的地方不同,里面没有馅料,外面也没有花生碎、芝麻等。而是往糯米粉团里面吹气,让它成小球形,然后放进热油中炸至胀成拳头大的圆球形,寓意圆圆满满。斗门煎堆表皮柔软光滑,口感酥软,尤其在刚做好时味道最好,所以有“上镬煎堆隔夜粽”的说法。所谓“煎堆辘辘,金银满屋”,遂煎堆寓意富有富足。
二十、甜蜜之约花稔飘香
斗门水乡盛产一种著名的士特产,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名叫“花稔”。花稔与现在市场常见的番石榴类似,但花稔一般修养略小,成熟后皮色黄中透着淡淡的红,香气很浓郁,毫不夸张地说,百米之外就可以闻到它的香气,花稔味道甜而不腻,口感又绵又糯,食后齿颊留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斗门水乡很多农户都种有花稔,把自产的带叶新鲜花稔运送到县城或各墟镇市集售卖。每到“斗门花稔熟,香飘满城乡”的时节,斗门的游客,就可以一饱口福了。
关于花稔,在水乡还有个美丽的习俗。从前河涌两岸花稔成行、一望无边,那时,水乡青年谈情说爱,都 喜欢选择星光灿烂的月夜在花稔河上秘密进行,这既可以享受到野外大自然的清静幽雅,又可以闻到两岸花稔共散发的浓郁的芳香,甜蜜的情愫在不知不觉间滋长。据说,在花稔河上谈恋爱的成功率还是蛮高的呢。
二十一、难忘家乡味道--艾饼情怀
属于家乡的的味道,大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问起斗门人,十有八九都会提起一种特色食品,那就是艾饼。
艾饼又叫“艾糍”,是斗门当地客家人的食品,因主要辅料取自“艾草”而得名。艾草是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菊科植物,叶背长有艾绒,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聪明的客家人,不仅善于利用艾草来驱蚊、治病,还把它和糯米粉一起制作成了美味的艾饼。
要做艾饼,首先要采集艾草。每年只要立春一过,田野里便到处可见星星点点的艾草冒出来,到清明前后,长势时最旺盛,茂密的艾叶嫩嫩青青,瘦瘦长长的像一柄柄倒挂的钥匙。再近看茎上长满了细密的绵毛,用手一扯,尽是一丝一丝的绒,像霜一样白。
这时,客家妇女便带着孩子,从田间地头把一丛丛青翠嫩绿的艾草采回,经处理后加水与糯米粉一起调搓,揉合后成小团,包进花生、芝麻等馅料,捏制成一个个绿色的小糍粑,或放进木质“饼格”按压成形,用锅隔水蒸熟,做成风味独特的艾饼。蒸好的艾饼香气飘溢,口感甜糯,馅料丰富,是斗门地区非常受欢迎的季节性特色食品。
艾饼在斗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斗门的乡村里有的村民在自家地上种上艾草,使制作取材更不便利,也令艾饼这种民间特色美食更好地流传下来。
二十二、一碗茶、一抹情---客家咸茶
客家咸茶源自擂茶。据民间传说,汉武帝时期,将军马摔军南下远征交战,当途经粤湘赣边区时正值盛夏季节,无数将士中患有当地流行的瘟疫,民间一老翁献出家传秘方,让乡亲们以茶叶、生姜、芝麻、花生、生米等原料制成擂茶给将士们饮服,将士们病情迅速好转。随着客家族群的多次迁徙,擂茶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而斗门区白蕉镇客家咸茶从清乾隆年间(1744年)开始盛行,摒弃传统擂茶中的荤食,成为当地客家饮食风俗中最具特色的茶文化。
南宋词人黄升曾有《肝胎族舍》一诗:“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描述了擂茶场景,数百年后,清代岭南举子黄汉宗又留有描述客家咸茶的名句:“厚薄人情何处见,看他多少下芝麻。”足以见证客家咸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即使到现在,在农忙时节,客家人劳碌了一天,回家依然希望能喝上一碗香喷喷的咸茶。
喝客家三花还有一套礼仪,分茶时用双手托住茶碗,先长辈后平辈,边敬边称:“我家咸茶唔好食”,宾客尝过咸茶之后则应回赞:“好食,好食。”
咸茶作为客家人饮食文化的重要一环,曾多次被作为诗歌创作题材而咏颂,其中有些咸茶歌流传至今。如:
二月采茶茶发芽,姑嫂挽篮过山崖,
为煮咸茶迎雅客,加快脚步转回家。
又似浓茶又似汤,咸茶美味更清香,
口渴之时逢甘露,肚饥之时不用慌。
二十三、饕餮--吃也是一种美,会吃更是一种美德
斗门地广、物产丰富,有名的特产也很多!海鲜之乡、水果之乡、厨师之乡,斗门小食,吃货的天堂。
禾虫
据说捉禾虫的方法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蕉海鲈
斗门的地标产品,白蕉海鲈色泽鲜艳银白闪光、肉质晶莹通透,鲜甜可口。
断情莲藕
白藤湖出产的 莲藕最靓。白藤粉藕肥硕、多粉、松化以无渣,藕断无丝而驰名,又名无情藕。
白藤水鸭
白滕湖是藏风纳福之地,野禽食料丰美,出产滋味清鲜的白藤水鸭。
沙虾
重壳蟹
是一种极少有的海鲜(每1000斤中只能选取10斤),其色泽光亮,肉质嫩滑,口感好,味道鲜香,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滋补佳肴。
鸭脚包
每个鸭脚的中间裹以特殊腌制的鸭心,外用特殊腌制的鸭肠缠绕。它外观呈琥珀色,晶莹剔透,光泽鲜亮,蒸熟即可食用。
南美白对虾
横山粉葛
松化、无渣,有清香味,其汤如奶水,口感极佳。粉葛属味甘,辛性平,可生津止渴,消暑退热,有“工郁散火”之功效。
黄杨荔枝
产于黄杨山西侧的果木林场及莲溪东湾乡。由于这里都是沙质坑地,泉水汪甜,生产的荔枝果体硕大,汁多核小,肉厚晶透,呈翠玉色,脆嫩爽口,清甜如蜜。
小托山桔
果皮含有芳香油,可食用及作调香原料。为芸香科植物,以根及叶入药。该村大家惯以茶加少许山桔款待客人。因小托山桔具有化痰止咳,利水通尿,开胃祛疳的功效,制作盆景可作观赏,也是珠海年花市场的一个传统品种颇受欢迎。
乾务软骨鲮
形似普通鲮鱼,但鱼身银白光滑,胸部一凹痕,煮熟后其骨透明,乳白色,食之如粉丝,鱼肉鲜嫩美味。
上横黄沙蚬
上横黄沙蚬饱满肥美,是斗门上横镇独有的天然美食。
黄金风鳝
黄金风鳝肉多骨少,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糍仔
乾务特色小食,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
叶仔糍
濑糍水
濑糍水是斗门特色传统美食代表作之一。传统的濑糍水,用料上乘、完全手工制作。
薯干
甘薯煮熟后切片晒干,乾务最地道的一种小食。
角仔
油炸至浅金黄色便成,口感脆而不韧。
虾米糍
人杰地灵、心灵之美……
斗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缊,遇见斗门才算你真正到过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