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梨園百家」豫劇名家 二度梅得主——“小皇後”王紅麗

  王紅麗,出生于河南省開封市一個梨園家庭,曾兩度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1994年榮獲中國戲劇第十二屆梅花獎,2002年榮獲中國戲劇第二十屆二度梅花獎,她的唱腔取豫劇皇後陳素真和閻立品兩大豫劇流派的長處,唱腔明亮而甜潤。1989年赴京演出獲贊譽。著名劇作家馬少波為她題詩曰:“陳姿閻韻兩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傳京薊,急管繁弦惜少年。

「梨園百家」豫劇名家 二度梅得主——“小皇後”王紅麗

  王紅麗1979年考入了洛陽地區戲曲學校,習花旦、閨門旦。1985年畢業後配置設定到河南省豫劇二團。有一次他們小分隊去重慶演出,王紅麗主演《春秋配》,因為演得太像豫劇皇後陳素真了,當地媒體在标題上稱王紅麗為”豫劇小皇後“。從那時起,”小皇後“這個名号就落在了王紅麗的頭上,那時她18歲。

  1990年,劇團人事變革,開始實行全員聘用制,她離開了戲台。當時流行“下海”,1991年在市體育場舉行糖酒會,王紅麗看人多就去賣便當。“她說,因為她是唱戲的,嗓子亮啊,又會吆喝。”因為愛吃,王紅麗去南京旅遊時發現,那裡的鹽水鴨、烤鴨很好吃。正想創業的王紅麗在南京朋友的幫助下,在豫劇二團樓下開起烤鴨店,“當時就想,既然創業,就選擇和唱戲八竿子打不着的行當”。很快,她的烤鴨店開了三家分店。烤鴨賣得很火,但時間久了,王紅麗并不快樂,她發現,自己的同齡人還在舞台上,自己也有很多夢想還沒實作,比如奪梅花獎。“賣烤鴨豐富了她的人生閱曆,唱戲的圈子很封閉,與人近距離接觸後,她知道顧客的需求,這實際上為她經營民營劇團埋下很深的伏筆。”1993年,王紅麗在父母的幫助下,成立了完全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河南小皇後豫劇團”,也成為了全國民營院團開拓演出市場的一面旗幟。

  她曾對記者說:”一個劇團,要在演出市場中生存,必須有名角和好戲。我們打破大鍋飯,大大激發了演職員提高自身素質和參與演出的積極性,使這個新型藝術表演團體充滿了活力,民營劇團要獲得市場,一定要有傳統的吃飯戲。要想在改革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還一定要堅持弘揚主旋律,有過硬的精品戲。講經濟效益決不惟利是圖,否則劇團肯定會被淘汰。”

  中國共産黨建黨80周年時,小皇後豫劇團精心排演一台精品新編豫劇《鍘刀下的紅梅》,利用現代的燈光、布景,采用轉台和閃回的叙述方法,力求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和新的表現手法,豐富發展舞台藝術。“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人物,但是通過豫劇表演使我們有了新的感動。”演出結束,老鄉們淚流滿面,掌聲雷動。《鍘刀下的紅梅》現在已經成了小皇後劇團的代表作之一,所到之處贊譽一片。

  小皇後劇團在成立之初,王紅麗的父親、藝術總監王豫生和知名戲劇導演餘笑予等戲劇文化人,精心打造、推出了大型清裝故事劇《風雨行宮》,由于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加上王紅麗上乘表演,到農村巡回演出3個多月長盛不衰,至今《風雨行宮》演出已超2000場。

「梨園百家」豫劇名家 二度梅得主——“小皇後”王紅麗

  二十幾年來,小皇後劇團堅持出好戲的原則,充分尊重市場,尊重農民,适應當代觀衆的審美需求,以平民意識和大衆心态,堅持演出劇目的通俗性和娛樂性,力求群衆喜聞樂見。除了《風雨行宮》外,他們還加工複排了《擡花轎》、《秦雪梅》、《春秋配》、《穆桂英挂帥》等豫劇傳統名劇,新排或重新整理了三本連台戲《三更生死緣》、《五鳳嶺》、《淚灑姑蘇》、《劉墉下南京》、現代戲《花喜鵲》等劇目,每個劇目的演出都在200場以上。(來源:文藝之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