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出身貧寒,三十三歲才從軍,七十五歲還親上戰場,終成一代名将

作者:鐵馬長刀
他出身貧寒,三十三歲才從軍,七十五歲還親上戰場,終成一代名将

宋慶

宋慶是山東蓬萊人,1820年生人,在清末的曆史上,也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他所建立的“毅軍”,早期和“北洋軍”是齊名的存在,也出了很多清末民初的軍界名人。

宋慶一生頗為傳奇,他自幼家貧,無可立足,在二十多歲時到京城一個同鄉為官的宮國勳家中幫工,宮見宋慶相貌堂堂,身形高大,臂力驚人,就勸他習武,以後有機會以軍功起家。

宋慶的身高,雖無明确記載,但無疑較之常人是高的,據說宋慶晚年,一次随班觐見慈禧太後,群臣跪拜時,慈禧遠遠卻看見一個人站着,就問身邊的太監何人這麼大膽?太監看了一眼說,“那是宋慶,給您跪着呢!”,也就是說宋慶跪着和常人站着差不多。

慈禧吃了一驚,把宋慶叫到眼前,虎彪彪一條大漢,雖然年老,但精神矍铄,不由贊賞有加,毅軍在清末能脫穎而出,和慈禧對宋慶的青睐也有一定關系。

宋慶三十三歲時,宮國勳得到外放亳州知府的機會,宋慶于是随他來到安徽。安徽當時是清軍太平軍戰争的前線,大小戰鬥不斷,後來又有撚軍,是以各地都辦有團練。宮知府于是就讓宋慶負責本地的團練,抵禦太平軍、撚軍以及清剿大大小小的土匪、潰兵。

他出身貧寒,三十三歲才從軍,七十五歲還親上戰場,終成一代名将

撚軍

宋慶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團練任上幹的很出色,特别是剿滅淮北悍匪苗沛霖之戰中,他配合僧格林沁,立有大功。先後獲得清廷封賞的“毅勇巴圖魯”等名号,後來“毅軍”名稱的來源就在于此。1862年,安徽巡撫唐訓方裁撤當地的臨淮軍,因宋慶戰功突出,就給他劃拔了三個營,加上宋慶原有的軍隊,足有八個營,“毅軍”之号,由此而起,因毅軍的饷糧當時主要來自于河南,是以也稱為“豫軍”,實際上毅軍的老根上還是淮軍的一支,和河南沒有太大的關系。

宋慶這個人,由于起自貧寒,深知民間疾苦,是以對待部下也很寬厚公正,深得士兵愛戴,打起仗來也很能給宋慶出死力,是以毅軍戰績,一向很好。

在平定東撚之後,毅軍奉調随左宗棠進軍西北,也立有大功,戰後駐紮在西北,但毅軍的基本班底是安徽、河南人多,很不适應西北的氣候,宋慶在平撚時與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關系很好,在1880年,由袁甲三出面,将毅軍調往東北,駐紮在大連旅順一帶,此後的十幾年間,毅軍的駐地都在此處,是以,後來的奉系軍閥首腦張作霖老底就出于毅軍,就不足為奇了。

也正是宋慶與袁家的這種關系,在資曆戰功上與北洋軍平齊的毅軍在清末民初也并沒有受到袁世凱的歧視與苛待,因為宋慶是袁甲三的門生,輩分上算袁世凱的叔叔,是以袁大總統基本将毅軍看做自己人。

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後,宋慶奉命帶領毅軍北上,負責鴨綠江防線的防守,此時宋慶已七十五歲,但白發行軍于白山黑水之中,時人為之感佩。

他出身貧寒,三十三歲才從軍,七十五歲還親上戰場,終成一代名将

甲午之戰

10月25日,日軍渡江開始進攻,清軍所部大部分一戰而潰,向南敗退,總體而言,在甲午之戰中清軍的水準是不如日軍的,但是在宋慶的指揮下,毅軍還是打了幾場能看的仗,雖然于事無補,但也不至于太過難看,這其中規複海城的感王寨之戰與大平山之戰還是值得一說的。

12月13日,宋慶親自帶領五千人進至海城西北的感王寨,計劃由此為基點,奪取海城。日軍随即派兵來攻,兵力約四千多,基本與毅軍相當。是役,毅軍在宋慶的指揮下,悍不畏死,與日軍反複争奪陣地。毅軍炮兵主管餘仁同精準發炮,造成日軍大量傷亡,迫使日軍又投入炮兵等援軍。最後毅軍雖然不得不撤出戰鬥,但也造成了日軍近五百人的傷亡,使甲午開戰後日軍嚣張的氣焰,為之一挫。

他出身貧寒,三十三歲才從軍,七十五歲還親上戰場,終成一代名将

1895年2月,在第四次規複海城之戰中,宋慶派毅軍勇将馬玉昆奪下太平山,以阻止援助海城的日軍通路。次日日軍小幅試探,随即被毅軍擊退。2月23日,天降大雪,日軍分三路大舉進攻。

但毅軍已有所準備,日軍一近陣地,萬铳齊發,且工事嚴整,給日軍造成了大量傷亡,從早七時到下午三時,日軍毫無進展。日軍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中将因情況緊急,就親自到前線指揮,在他帶領部下進入當地一所空房時,房子立刻倒塌,當場砸死他兩名副官,山地中将隻是正好卡在縫隙中才但以幸免。此處房子,懷疑就是毅軍設的陷阱,如果能将山地元治中将砸死,甚至可能改變整場戰争的結果。

日軍的進攻更加的猖獗猛烈,不惜發起“白刃沖鋒”,但毅軍回以更加激烈的彈雨,戰場上日軍屍體堆積如山,流血滿地。激戰一天十幾個小時,天色漸黑,日軍的大量援軍投入戰鬥,而毅軍卻沒有外援,傷亡增多,彈藥漸漸也耗盡,宋慶于是指令毅軍撤出戰鬥。

但此時,日軍已将大平山毅軍重重包圍,毅軍隻能全力突圍,馬玉昆以衛隊二百人沖擊日軍包圍,最後突出來隻剩下二十餘人,其中在平壤戰鬥中立有大功的毅軍勇将趙雲奇也陣亡于此。

馬玉昆沖出後,見主将宋慶還陷在陣中,就複沖進重圍,護着宋慶重又從日軍陣中殺出。在日軍猛烈的炮火下,宋慶墜馬,腰部受傷,馬玉昆戰馬死了三匹,戰鬥之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此役,毅軍雖然失利,但以傷亡四百餘人的代價,造成日軍傷亡四百人的戰果,雖然戰損相當,但由于天氣異常寒冷,日軍還有千餘人因凍傷而失去戰鬥力,對日軍當時的士氣,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1898年,毅軍30營改為“武衛左軍,和北洋軍的”武衛右軍“地位相當,仍以宋慶領其軍,1902年,宋慶去世,終年八十二歲,谥“忠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