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電影《柳青》上映。該片根據柳青女兒劉可風的《柳青傳》改編而來,由成泰燊老師飾演柳青,青年演員費偉妮則在該片當中飾演劉可風。尤為值得注意的,則是,在電影《柳青》的内容之後,播出了作家柳青的一些影像資料,成泰燊老師飾演的柳青,竟然和真正的作家柳青,十分神似。當然,比形态上的神似更為有價值的,則是這部電影對于老作家一種家國精神的有效傳遞。

該片從五十年代開始講起。當時的作家柳青,本來可以在北京享受很高的級别待遇,但他非要深入到陝西農村去,觀察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并且要寫出架得住曆史推敲的關于農村生活的著作。電影《柳青》正式在這種背景之下展開了。放棄官職,隻願真正紮根農村,為自己的創作謀取營養,這種文學精神,已經是難能可貴的。
而另一面上,作家柳青又并非高産作家。當時的創作環境當中,很多作家都能夠迅速拿出作品,反映新時代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作家柳青卻隻能慢慢地“爬格子”,并且幾年拿不出一部作品來。甚至于有上司直接勉勵,拿不出長篇來,就拿一些短篇出來嘛。真正紮根生活的作家,哪那麼容易拿出一部作品出來。而真正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都是嘔心瀝血之作。老作家柳青為當下的所有青年作家當了很好的榜樣。
然而,當《創業史》第一部發表之後,衆多記者要采訪柳青,柳青的表示則為,聊聊天可以,但不采訪,不見報,自己的創作方式,可能也是不對的,這種緩慢地創作方式,可能會誤導青年作家們。把柳青老師的這幾句話放到當時的那個時代當中,老作家确實是認真負責的,沒有自謙的意思。他是真心實意地對自己的創作方式存疑。然而,在早已講求創作速度與創作激情的當下,反倒是柳青的這種“緩慢地爬格子”更為珍貴了。
當時的雞蛋是八分錢一斤,柳青老師拿到《創業史》的首次版稅,則高達上萬元。而這筆錢,柳青老師并未用來貼補自己的生活,而是無償捐獻給了當地的農民,用來修建水利設施等等。而後,老作家柳青又預支稿費,幫助當地農村完善了電力,讓家家戶戶都通上了電燈。這些情節,其實是電影《柳青》當中真正淚點所在。如果說緩慢而負責的創作方式,還是獨屬于作家自己的話,那麼,把稿費拿出來,捐獻給當地的百姓,進行經濟建設,則是真正的大情懷了。
而比稿費捐獻更多的情懷,則是作家對于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正在“創業”階段的拳拳之心。《創業史》當中熱情讴歌了我們在“創業”當中的成績,但在電影《柳青》等作品當中,也反映出了我們“創業”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家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感,不僅僅是讴歌,更是一份認真負責。在《柳青》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老作家對國家對民族“愛得深沉”。
乃至于影片的最後部分,《創業史》第二卷的稿費被送過來,老作家柳青感慨到,自己終于不欠國家的錢了。這種情感,是非常複雜的,但也是非常真摯的。在《柳青》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創作上認真負責的真正作家,更可以看到,創作态度上一絲不苟、有一說一的作家。熱情讴歌與直面問題,在老作家柳青這裡,并行不悖。
對于成泰燊老師的表演而言,可以用“沉郁頓挫”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本來是文學史上評價杜甫詩歌特征的。但是,這一次,用到成泰燊老師的表演境界當中,十分貼切。成泰燊實作的柳青,已經不僅僅是形态上的相似,更是精神上的“神似”了。這是一種畫龍畫虎并畫骨的表演水準。而和成泰燊老師相得益彰的,則是青年演員費偉妮。
電影《柳青》的開局,便是劉可風的口述開場。這個角色,其實才是電影真正的第一視角。而從影片内容的演進來講,劉可風這個角色并不好呈現。因為在電影的前半部分,作家柳青的個人情感,是和自己的夫人之間建立的。這種深受的情誼,已經把電影的情緒推倒了一個高潮點上。而劉可風角色後半程的出現,需要演員更為精準的演技才行。
基于青年演員費偉妮的演技水準來講,她通過精準的表演,讓電影《柳青》在作家的父女情的線上實作了更高的情感升華。這位青年演員看似平靜的表演背後,卻藏着非常不錯的戲劇張力。這種精準,是一般青年演員所無法實作的。電影《柳青》當中,劉可風角色雖然隻是一個配角,但就是演員費偉妮的這些驚鴻一瞥,讓角色深入人心,實作了更為進階的藝術升華。
在日益講求速度與激情式的快餐當下,像《柳青》這樣的家國大情懷的電影,配得上更好的口碑,也配得上更好的院線排片和影迷支援。(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