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職業規劃師Vin 原創
— 1 —
也是沒想到鐵嶺野玫瑰李雪琴,前段時間剛剛跟聯考生們聊完前程,轉頭就被押着去《男人裝》。
瞧,這睡衣look,窗簾布似的滑溜吊帶裙,還挑了特别喜慶的大牡丹圖案。這是啥?

她才25歲啊,為什麼會搞出常年混迹于舞廳麻将室的風塵效果?你一看吧,似乎能感受到策劃這組照片的師傅是想要挖掘李雪琴性感那一面,可成果呢???哪裡有一絲一毫質感。
為啥雜志就一定得把她拍成這個樣子呢?是雜志容不得她本來的樣子麼??既然要費那麼大勁,改頭換面,修身材,倒不如直接找個女明星來合作了。
我能了解做一行有一行的難,并不是所有雜志都非得進階,可以追求差異化,多樣性。展示性感這事本身太考驗策劃跟執行能力了,既要妩媚又要不顯low,而大衆對女性的欣賞緯度也已今非昔比。魅力本就千變萬化,有諸多形态,是以擦邊球想打得漂亮,就更得花心思細琢磨。
李雪琴式的“不比對”,根本就是打造出了另外一個人,并且這個人還招人嫌。
她原本就是腦性感類型,靠着天賦以及幽默的思維方式赢得大衆的喜歡。讓她在自己覺得舒服的環境裡大放異彩,可比逼着拍硬照好出片多了。
果然還是考試容易,考試有正确答案,而人生沒有。你根本不曉得下一步,邁進去的是個什麼坑。
— 2 —
許函予,也是一個頭腦聰明、個性爽朗的東北女孩,雙一流大學藥理學專業碩士畢業,目前在一家有名的藥企從事産品經理的工作。
來咨詢是因為生涯計劃一團糟,來訪時她滔滔不絕地說着,思緒如萬馬奔騰,天馬行空地進行着,在她的話語中,沒有明顯的形式同樣的名詞,意義轉來轉去,在不同的脈絡中有不同的解釋。
有時她對生涯有清晰的立場,這種态度轉眼又忽焉即逝。說白了,她覺得這份長達3年的工作根本不适合自己。
你是否也曾經感覺過“現在的工作根本不适合自己或和自己的特質不比對”?其實這麼多年的咨詢工作中,我發現像函予這樣的客戶非常多,有時即使能力滿足需求,也會産生隐形不比對。
不比對用于表示“人才需求與供給不相比對的狀态”,“本人的能力與安排的職位不合适,進而動力降低“等。
對于個人的職業生涯來說,自己與工作是否協調(一緻性/一緻的狀況)非常重要。其中,最基礎的是業務所需能力與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是否一緻。
業務所需能力、内容具有寬度以及級别、指向性。與此相對,自己所持有的能力、經驗也有寬度以及級别、指向性。
這裡所說的指向性是指,優先選擇的價值軸的傾向,或者無形中的習性。
Vin總結一般不比對可以分為3種模式:
1、自己的能力、經驗的寬度、級别不足,無法完成工作任務,不過指向性一緻。
2、自己有一定的經驗、能力,但是與需求有偏差,并且指向性也不一緻,無法完成工作任務,也有違和感。
3、自己的能力、經驗的寬度、級别足夠,并且超過工作要求範圍,完全能夠完成業務。但是,因為指向性不一緻,是以某些地方會有違和感。
前期咨詢診斷後,函予的情況屬于第三點,指向性不一緻,産生違和感,進而動力不夠,一直有想要換工作的想法。
職業中長期其實應警惕的是這種“大“的不協調。
— 3 —
自身能力與崗位要求不比對是導緻動機下降的原因之一。但這或許隻是較小的不協調。
比如,人的能力和資質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固定、自如。被安排到設想以外的部門,被傳遞設想以外的工作而開發出設想以外的自己,這是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情。實際上,些許不比對的安排也會成為開發未知能力的機會。
在中長期的職業生涯中應該警惕的是“大的不協調”。大的不協調是指,随着年齡增長越來越強的天性、根本價值觀與整體工作環境、商業社會的不協調。正是這種違和感、分歧才讓自己越來越苦悶。
而且這種不協調在35歲以後會越來越顯著。在這個年齡段,生活中需要守護的東西越來越多,而且不能簡單地換工作,是以違和感無法輕易地消除。
即使自己的能力能勝任工作,内心深處也會留有抵觸,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但是,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走,誰都會出現這樣的不協調。
我在咨詢中聽過很多人的真心話:
金融行業的一位女性管理者說:“成為女性管理者後,我想将女性的柔和想法融入商業中,但結果卻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商場如戰場;除了要足智多謀、擅長政治周旋,還需要終日考慮業務達成政策。這樣的工作任務完全與我個人特質、價值觀相違背。如果一位有能力的女性不想成為管理者,那或許不是她的意願問題,有可能因為她從根本上感到了違和。”
網際網路行業的一位程式員客戶說:“整天盯着電腦螢幕,做搬磚補修BUG的工作,感覺自己的工作絲毫沒有人氣,工作時間長家裡照顧不到,有時肩頸隐隐作痛還要忍痛工作,年輕的時候感覺很刺激,但現在自己覺得自己不像一個正常人。”
在30歲以後容易陷入嚴重不協調的人恰是那種有能力、認真、工作目的明确的人。
這些人正因為有能力,是以能按照組織的要求一次次地“完成工作“,會受到周圍人的好評,不斷得到成長。但随着年齡的增長,就會發現自己内心深處的想法、價值觀與組織之間有很大的偏差,由此産生苦惱。
— 4 —
那麼,該如何解決呢?
咨詢中, 我邀請她在10個可能考慮的職業中我們激蕩出10個生涯建構,這樣慢慢有一個雛形出現。通過建立一個結構性的晤談,我們可以自由交談,讨論不同的主題也可深入一個論點。
在讨論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客戶的視野打開了,注意焦點集中了,模糊的概念也會得到澄清。進一步看,客戶也能意識到己形成認知建構的方式。
函予呈現的結果可以歸結成一個大類别和兩個類别,當中還看得出有一個中間類别。問題出在這個大類别和兩個小類别之間的沖突。
在審慎推敲的過程中,函予自己看到了沖突的全貌。從大類别看,她知道她要的是什麼;從小類别看,她也恍然大悟。兩者交叉,她所用的詞彙解釋又不同了。在這兩者之間擺蕩,她試着去統整一些思考,卻是徒勞無功。
我帶着她繼續探索。
“就從這一群觀點出發,你怎麼樣去看你的職業?你願意過怎樣的生活?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從這些問句看,所謂的練,是一種對“觀點”的發号令。
一旦客戶掌握控制,他就能從一個觀點想到另一個相對的觀點。用這種方式,函予會有意識的注意相異點,也注意相同點,甚至注意兩者之間可能搭起的橋梁。這種支配能力一旦形成,我們就可以一起讨論這些意義在她的生命當中是如何形成的。
大類别包括的積極建構有;“想象力”、“創意”、“刺激”、“有意義”、“自由、寬廣”“豐富、挑戰”、“重要”以及“覺得有用”能夠滿足這些特質的領域十分廣泛。
這個大類别來自她的經驗;她在過去就一向是開朗的聰明的、想象力豐富的。她喜歡理論與研究,善用腦力。偏好學術或研究的職業領域,像經濟學家、生物學家和法政學家。
兩個小類别包括的特質有:“奉獻自己”、“直接的個人服務”“和人有情緒的涉入”“有更多的貢獻”以及“長期幫助别人”等。
這個類别主要來自她的觀察,還有來自她父母的期待與理想。她父母的職業都是傳統标準的助人行業。這個部分偏好醫學、護理與特殊教育的職業領域。
雖然,她同意也羨慕自己具有“專家特性”的特質,但卻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當她想象活在父母親的道德規約中,又覺得處處受限,心有未甘。
她開始思索一些嚴肅的看法,在我的協助之下也提出一些有意思的問題例如:“經濟學家就不能幫助人了嗎?經濟學家怎樣才能對人類有貢獻?如果理論太抽象,就不能發展出實用性高、貢獻大的理論嗎?作為經濟學家、生物學家和法政學家,怎樣才能讓自己感覺有效用,有意義?”
這種質疑的技術,有一小部分是要增加她的探索,有一小部分是想軟化或松綁意義的内涵,讓折中的橋梁能在對立的圖式之間搭建起來;最主要的,是對函予的未來畫上一個大問号。質疑是培養行動态度的重要前奏曲。
Vin經常說,當一個人在低頭觀察事務時,常常會見不見林,所謂:“隻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當一個人在有所行事時,往往又會意孤行,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而視野需要拉大,迷惑需要旁觀者指點,這就是作為咨詢師的意義所在。
在決策架構中,經過視野的調整(對立觀點的整合),疑惑的澄清,她的沖突逐漸彌合。
心境解脫之後,函予開始了一連串的行動,例如她試着以不同的方式研習學科,和不同的人談他們的工作,自已去嘗試新的機會等等。
她偶爾會給我發資訊,分享她最近做了些什麼,嘗試了什麼新東西,學到了些什麼,怎樣才能更好的去面對職業。
Vin在此深深感覺到,函予在脫困之後最明顯的改變是她散發出内在的熱情和内驅力。除了這些改變之外,還有對自己、對決定、對計劃、行動的一份自主與肯定。
最後的話:
如果你也和函予一樣,正為和自身不比對而感到煩惱,那該如何應對?Vin給到以上四點建議:
1、 發展興趣
2、 内部轉崗
3、 職業轉型
4、 培養個人商業模式
以上四點Vin公衆号均有案例解析,在此不多贅述。
最後,送上羅伯特·安東尼的那句話: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不是變得更好或更壞,而是變得更像我們自己。
PS:出于對保密條款的尊重和咨詢工作的特殊性,為保護當事人利益,文中客戶均為化名,另有涉及到客戶隐私和咨詢技術不能對外公布。
作者 | 職業規劃師Vin :生涯咨詢師,中高管教練,專注分享職業咨詢案例,提升你的職場競争力。歡迎關注我的頭條号@職業規劃師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