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一個喜歡電影的朋友談及最近在看的德國電影時,談及其中有一部在德國票房成功的喜劇片,《歡迎光臨哈特曼一家》。朋友反問我,“德國有喜劇電影嗎?”當然有啊,去年在戛納得到影評人贊美并且得到了場刊《Screen》最高分的就是德國的喜劇電影《托尼·厄德曼》。不過正如筆者在一次關于“喜劇電影”的訪談中提到的,《托尼·厄德曼》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喜劇片。
《歡迎光臨哈特曼一家》當然是一部喜劇片,至少它比《托尼·厄德曼》來的更為純粹些,就是希望讓觀衆開懷大笑。不過,和喜鬧片不一樣,作為一部合格的喜劇片,它在讓觀衆們暢快歡笑的同時,卻有着極為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我相信,這也是它之是以在2016年取得票房成功的原因。因為它涉及到了“難民題材”。
再也沒有比這個題材更能引起德國群眾的共鳴了,它有點類似于中國電影《戰狼2》引發的民族主義情感。這是一個社會現象的引爆點。一個德國中産階級家庭(非常典型的)夫婦在面對中年婚姻危機的同時,妻子安吉莉卡将自己退休後的時間花在了關注和幫助難民的志願行動上,最終發展到了不顧丈夫哈特曼大夫和兒子律師菲利帕的反對,要将一個難民帶回家居住生活。于是,來自奈及利亞的迪亞洛成為了這個幸運兒。可是麻煩接踵而至……不過最終,所有家庭沖突也在這場收留難民的危機中煙消雲散。
在喜劇橋段的設定上,編劇兼導演西蒙·範霍文是合格的。不僅有迪亞洛介入對于哈特曼夫婦之間的隐形沖突(猜忌)的威脅,還有菲利帕過于追求事業而忽視對孩子的關心導緻問題少年的屢次闖禍;以及周圍的人對這次收留活動分成截然不同陣營之間的明争暗鬥;而迪亞洛本身特殊的經曆和身份也讓他在這個德國中産階級家庭中的不和諧具有一種強烈的喜劇對比色彩。可是這種過于臉譜化的人物設計和迪亞洛神奇得治愈了這個中産階級家庭所有家庭沖突的效果,卻使得原本應該足以引起觀衆們在嬉笑後反思社會現實的該有的深刻蕩然無存。迪亞洛的善良和天真,以及遭遇的家破人亡死裡逃生的苦難,似乎就成了拯救德國現實的一劑“靈丹妙藥”,足以醫治因為過度收留難民導緻了嚴重社會分裂的德國面臨的所有疑難雜症。
盡管導演并不拒絕和否認難民中也存在者害群之馬企圖蒙混過關制造恐怖襲擊,但是電影這種對于弱智恐怖分子的描寫和稍顯愚鈍的秘密警察的諷刺并沒有為這部電影增加多少喜劇成分。反而顯得過于矯情和刻意。我突然重新想起朋友問的問題:德國有喜劇片嗎?導演在深刻和膚淺中作了選擇,于是很顯然對某些人而言,這種喜劇電影反而不太具備喜劇效果。這是一部2016年德國高票房電影,不過,相信沒有幾個人在看了電影之後就會想到邀請某一個難民居住在自己的家中,雖然電影中迪亞洛很友好得主動提出要住在地下室。
這個問題依舊還會擺在所有德國人的面前,“你會邀請一個難民和自己同住嗎?”票房之後,大多數人依舊會像哈特曼的鄰居一樣:此地不許難民踏入。相比于這樣的喜劇片,我更希望多一些類似法國導演菲利普·裡奧雷2009年的電影《非法入境》。和《歡迎光臨哈特曼一家》一樣的是,它們的題目都有一個“歡迎”(Welcome)。
旅居丹麥,深度影迷分子,曾代表網易、新浪和騰訊參加過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也曾為國内多家媒體雜志提供電影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