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澎湃新聞綜合報道

澎湃新聞獲悉,青年考古學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劉拓10月26日在四川馬爾康市甲紮爾甲山考察洞窟壁畫過程中墜崖去世,時年31歲。劉拓父母目前已飛赴四川處理他的後事,劉拓父親今天下午對澎湃新聞悲痛表示,“你オ31歲,從北大博士畢業,單純、熱情、執著,還幽默有趣的你,讓我們以及家人朋友充滿了期盼,寄予美好未來。你因熱愛文物而充滿樂趣,又因探訪文物而搭上性命,願你在天堂沒有煩惱,繼續和文物為伴。”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劉拓在賈姆宣禮塔

從确認劉拓去世消息到現在,劉拓考古文博界的同仁們紛紛朋友圈發文表示哀悼和惋惜。有緻敬其“正是因為有劉拓這些執着者,儲存了珍貴的文物資料。”

劉拓父親下午向澎湃新聞發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最後對話”,劉父在文中悲痛表示“2021年10月26日是個黑色的日子,我們的兒子劉拓意外離世,讓我們痛心疾首。……你留給我們是無盡的幻想和思念的痛苦。劉拓除了對得起你的興趣愛好,最對不起的就是疼愛你、養育你的父母、家人和喜愛你的朋友!也許是求仁得仁吧,你因熱愛文物而充滿樂趣,又因探訪文物而搭上性命,願你在天堂沒有煩惱,繼續和文物為伴。”

劉拓生前摯友馮玥對澎湃新聞表示,劉拓對于文物古迹的摯愛熱情打動着無數人,也讓更多的人領略到文物古迹的價值。多年來他堅持探訪記錄國内外瀕危文化古迹,也長期參與呼對文物遺産的保護。他的離開是所有愛他的親人與好友的痛,我們将永遠懷念他。

據悉,劉拓考察的甲紮爾甲山洞窟壁畫位于馬爾康市白灣鄉大石凼村甲紮爾甲山南麓山腰處,洞窟為一天然岩石洞穴,洞内殘存佛塔一座,東西二壁及佛塔四周均繪有大量的佛教壁畫,是明清時期的重要文物實物資料,2013年3月5日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今年8月,馬爾康市甲紮爾甲山洞窟壁畫遷移異地保護方案獲國務院批複。受大渡河雙江口水電站建設項目影響,馬爾康市甲紮爾甲山洞窟壁畫需遷移異地保護。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甲紮爾甲山洞窟壁畫 資料圖

劉拓曾自述,“作為一個考古專業的學舊石器的研究所學生,我經常懷疑自己,我在這個專業的意義是什麼?我不是懷疑考古的意義,而是懷疑我對這個專業能産生什麼意義。我也可以發論文投論文,但是我心裡是有數的,作為一個資質比較平庸的人,我知道我的論文能産生什麼樣的價值。

是以在拍攝了這些地方以後,我就覺得可能我唯一的一點長處就是願意往外跑,願意去更多地方,我在整理和收集這些材料的過程中非常享受,在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我覺得我能實作自己最大的能力,是以感到特别有價值。”這段話成了他對自己人生的注腳。

劉拓,1990年出生于雲南昆明,湖南常德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曾任蘭州文理學院旅遊學院副教授。

劉拓初入衆人視野,是2015年,作為一個北大學考古的在讀研究所學生,隻身跑到伊拉克看古迹,被伊拉克軍方當作“恐怖分子”誤抓了,媒體紛紛報道此事。2018年,他上了“一席”,給大家講《我拍過的很多文物後來都消失了》。同年,他還上過“奇葩說”,在“知乎”上被人總結——“2018年看網綜的第一驚喜人物,呆萌、内向、專業、素養,大概就是那種一汪清水,但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元素吧。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劉拓拍攝的文化古迹

“因為伊拉克的事情,很多人覺得我是專門找危險戰亂的國家旅遊,其實到現在為止,我主要的旅行還是在國内。”“到現在我一共去過了150個世界遺産,主要是在中國,中國以外就是在中東地區,其中有12個是因為有戰亂風險而評成了瀕危世界遺産,這12個遺産去起來相對都很艱難,也是我記錄的重點。”劉拓說。

今年6月,劉拓的考古文集《阿富汗訪古行記》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劉拓熱衷于旅行是受父母影響。父母很喜歡旅遊,從小他就跟着父母一起出去。第一次出行就去了十四五個省。他在旅行的時候,一開始是去一些知名的景點,偏好古迹類的。在2010年的時候,他的很多計劃是圍繞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展開的。大三大四以後,他覺得像一些重要的文物被記錄得比較多,關注的人也更多,就把關注點放到一些很少被記錄的,而且可能會消失的、容易變化的古迹。

他拍過很多縣城不被關注的重要文物,因建設被拆遷的街區、遭遇到自然災害、有潛在風險的文物、荒野文物以及一些遭遇到修繕性破壞的文物,很多文物在他拍攝之後就消失了。他說這樣的記錄讓其比較有成就感,之後很多事情也都是圍繞着這種比較急迫的事件。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劉拓拍攝遭遇地震損害的文化古迹

中國以外他選擇去中東地區,因為戰亂和城市建設的風險,這些地方的文物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而且因為去起來相對艱難,被記錄和保留的資料也相對更少。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前往巴米揚路上的村落與農夫

他曾克服重重障礙去到阿富汗的世界文化遺産賈姆宣禮塔。“阿富汗有兩個世界遺産,其中一個很有名,是巴米揚石窟。這個遺産還是挺好去的,從喀布爾每周有三四班飛機可以飛過去。而且巴米揚本身是一個安全的區域,是以如果願意去的話還是很容易的。

但是賈姆宣禮塔的位置非常地偏僻,它是在整個阿富汗的最中部。在它西邊的赫拉特和東邊的喀布爾是兩個大城市,距離這個塔都有一天以上的車程,而且路上是比較危險的。這個塔為什麼重要呢?這個塔是世界第二高的宣禮塔,有68米高,它的裝飾特别精美,建設在公元1200多年,離現在有700多年的時間。這個時期剛好是伊斯蘭建築風格轉變的關鍵時期,建立它的是統治阿富汗隻有幾十年的古爾王朝,這個王朝的建築遺存非常少。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劉拓拍攝的去賈姆宣禮塔路上的罂粟田

最重要的是,這個塔不像其他伊斯蘭教的建築是很入世的,因為伊斯蘭教建築通常是建設在城市裡,而這個塔是建在很險峻的峽谷中間,風景非常獨特。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阿富汗世界文化遺産賈姆宣禮塔 (局部)資料圖

這個塔在近處看真的非常精美,尤其是襯着山谷還有藍天白雲。右邊的照片可以看到,塔上有很多細密的花紋,它們不是普通的花紋,其實這個曲曲折折的是拼成的《古蘭經》經文,是一整章很長的《古蘭經》。”

劉拓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師弟今天發文寫道,“在我眼中,劉拓确實有凡人眼中傳奇人物的與衆不同。他真的酷愛尋古,是那種一有機會就在路上,每到一地都能留下詳盡文字圖檔記錄的人……噩耗傳來後,我看到一些他親近的朋友說他單純,這我其實也有同感,不僅因為他确實陷入過因言論而起的麻煩,還因為他為了保留文化遺産的資料不畏險阻,大家一直都為他捏一把汗,直到今天淩晨噩耗傳來……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加茲尼以東的馬蘇德三世宣禮塔(建于12世紀),一對馬車正徐徐駛過。拍攝于1950年。

紀念|青年學者劉拓辭世:他對古迹的摯愛打動着無數人

劉拓拍攝的加茲尼雙塔現狀。

劉拓對文化古迹的執着與熱愛感動許多人,他的去世讓人遺憾于他為搜尋文化遺産資料的熱情與實踐戛然而止。

(本文部分圖文内容綜合自《北京青年報》相關報道和劉拓在一席的講述)

責任編輯:陳若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