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第十五屆廣東現代舞周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公布展演節目單,開幕作品的位置赫然寫着法國編舞家瑪姬·瑪漢及她的作品《May B》的名字。
瑪姬·瑪漢的《May B》以一種如此突然的方式出現在國内觀衆面前,令一些劇場藝術評論人和從業者始料未及。同樣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部在歐陸舞蹈藝術界擁有重要地位,且足以被寫進西方現代舞曆史的作品,在創作發表長達37年的時間後,才第一次登上國内的舞台。
在西方現代舞的曆史上,《May B》有多重要?從某個意義上看,它是經典的。1974年,德國編舞家皮娜·鮑什發表代表性舞作《穆勒咖啡館》,憑借一己之力在歐洲範圍内振興了“舞蹈劇場”這種源于上世紀20年代的藝術風格。時至今日,“舞蹈劇場”這個概念幾乎與皮娜的名字畫等号。然而,早在1981年,“舞蹈劇場”就已經迎來了除皮娜之外另一名重要的藝術家,那就是瑪姬·瑪漢。
《May B》在問世後獲得了歐洲舞蹈評論界持續至今的高度認可,它是以讓瑪漢成為了“法國新舞蹈”浪潮的代表人物以及“舞蹈劇場”在法國的旗手,一舉奠定了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西方現代舞界的重要地位。從那以後,《May B》就開啟了它長達三十餘年的巡演征途,在世界各地的學者與舞蹈愛好者眼中,《May B》已然成為具有十足說服力的當代經典。
從另一個意義上看,它是前衛的。在上世紀70-80年代,瑪漢的《May B》從各個方面沖擊着當時的觀衆與評論家的欣賞觀念,以一部颠覆式的創作向藝術界大聲宣告了荒誕主義文學不僅可以被排演成話劇,攝制成電影,更可以被排成舞蹈。
在我們為有緣欣賞到名作《May B》而倍感欣喜的時候,從創作時間線上看,它實際上是大大地遲到了。但是,這部三十多年前震撼歐洲舞壇的作品,對今天的中國舞蹈界來說,仍是一個相目前衛的存在,它依然能從國内全年的舞蹈節目單中輕松脫穎而出,依然能對今天的中國舞蹈藝術界産生啟發式的影響,甚至更深刻的反思。
然而,現實也有美中不足,《May B》此次來華,本應巡回更多的城市,獲得更大的反響,奈何隻在廣州演過一夜便匆匆離去。毫無疑問,它是2018年國内舞蹈節目單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同時,它匆忙的來去也是以成為了最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