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教科书级别的舞史名作

作者:南方都市报
教科书级别的舞史名作

2018年10月,第十五届广东现代舞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布展演节目单,开幕作品的位置赫然写着法国编舞家玛姬·玛汉及她的作品《May B》的名字。

玛姬·玛汉的《May B》以一种如此突然的方式出现在国内观众面前,令一些剧场艺术评论人和从业者始料未及。同样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部在欧陆舞蹈艺术界拥有重要地位,且足以被写进西方现代舞历史的作品,在创作发表长达37年的时间后,才第一次登上国内的舞台。

在西方现代舞的历史上,《May B》有多重要?从某个意义上看,它是经典的。1974年,德国编舞家皮娜·鲍什发表代表性舞作《穆勒咖啡馆》,凭借一己之力在欧洲范围内振兴了“舞蹈剧场”这种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艺术风格。时至今日,“舞蹈剧场”这个概念几乎与皮娜的名字画等号。然而,早在1981年,“舞蹈剧场”就已经迎来了除皮娜之外另一名重要的艺术家,那就是玛姬·玛汉。

《May B》在问世后获得了欧洲舞蹈评论界持续至今的高度认可,它因此让玛汉成为了“法国新舞蹈”浪潮的代表人物以及“舞蹈剧场”在法国的旗手,一举奠定了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现代舞界的重要地位。从那以后,《May B》就开启了它长达三十余年的巡演征途,在世界各地的学者与舞蹈爱好者眼中,《May B》已然成为具有十足说服力的当代经典。

从另一个意义上看,它是前卫的。在上世纪70-80年代,玛汉的《May B》从各个方面冲击着当时的观众与评论家的欣赏观念,以一部颠覆式的创作向艺术界大声宣告了荒诞主义文学不仅可以被排演成话剧,摄制成电影,更可以被排成舞蹈。

在我们为有缘欣赏到名作《May B》而倍感欣喜的时候,从创作时间线上看,它实际上是大大地迟到了。但是,这部三十多年前震撼欧洲舞坛的作品,对今天的中国舞蹈界来说,仍是一个相当前卫的存在,它依然能从国内全年的舞蹈节目单中轻松脱颖而出,依然能对今天的中国舞蹈艺术界产生启发式的影响,甚至更深刻的反思。

然而,现实也有美中不足,《May B》此次来华,本应巡回更多的城市,获得更大的反响,奈何只在广州演过一夜便匆匆离去。毫无疑问,它是2018年国内舞蹈节目单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同时,它匆忙的来去也因此成为了最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