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第5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源于真實”影像論壇舉行。本次論壇進行了“源于真實”的内容創作跨界對話和“源于真實”的全新産業鍊塑造兩場核心圓桌讨論,來自各行業的大咖齊聚一堂,分享了真實題材影視化的全新賽道中,跨界内容創作和産業路徑中的痛點、趨勢和解決方向。

主辦方供圖
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軍為本場論壇在緻辭中表示,北京紀實影像周旨在為紀錄片和紀實影像相關行業搭建溝通、合作的橋梁,希望廣大業内人士對紀錄片和真實故事影片的探索,能為各種現實類影片謀劃策好,給出好的建議。
在回答關于“好新聞、好故事和好電影之異同”的問題時,前中國周刊總編輯、南風窗總編輯朱學東提到:“好新聞不一定是好故事,但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好故事,一定是好的新聞素材;好故事是好的電影素材,而好的新聞報道内容,也能成為好的電影素材。”
劉天池表演工坊創始人劉天池則提到:“影視行業要關注當下最真實的新聞,因為我們一定是來源于真實的,因為表演的前面最開始的兩個點就是要有信念感,要有真實感,當我們對故事不充分了解時,就要從真實性上去找,去創造出一個逼真的故事出來,畢竟不可能全部是真實的。”劉天池同時強調,影視作品永遠都要傳遞真、善、美。
“去杜撰它、去虛構它對自身而言就失去标準了,而在導演領域裡失去标準是一種災難。” 《我在他鄉挺好的》導演李漠表示。
“新聞是很客觀的,它就像葡萄,而對于一個故事而言,它就像葡萄汁,影視劇的源于真實,如同葡萄汁是來源于葡萄。” 《無證之罪》《棒!少年》制片人齊康認為。
探索頻道(Discovery)亞太區進階副總裁魏克然(Vikram Channa)在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時談到,經曆疫情,相對于線下的院線市場相對低迷,全球的OTT(網際網路電視)平台深度整合,頭部平台收視穩健上升。而現實主義題材,在全球的OTT市場占據很大份額。
魏克然稱,南韓的《寄生蟲》和剛剛大火的《鱿魚遊戲》,在多極化的世界裡反映了多元化的現實。紀錄片越來越強調故事感和娛樂化,許多電影則更加追求來源現實或質感真實。近期,電影《長津湖》大獲成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在用适合年輕觀衆了解的方式,來很好地講述過去的曆史。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故事原型在新聞或影視中的角色塑造和話語權時,十年行走81000多公裡中國徒步第一人、穿越羅布泊第一人雷殿生談到,走遍全中國是自身的夢想,而這件事情被拍成電影實屬偶然,并不是主動選擇,但是被更多人看到他的故事,确實是他的心願。
據悉,本屆北京紀實影像周以“紀錄·百年榮光”為主題,聚焦時代發展,聚焦當下現實,在10月18日-24日整整一周的活動期間内,将展開主題和學術論壇、紀實影像展覽等内容豐富的特色活動,打造紀實影像行業的新标杆,拓展紀實文化的外延。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