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樹媽媽
來源 | 成長樹
最近我沒事兒的時候,看了一期央視綜藝《你好生活》。
裡面的嘉賓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央視主持人,像康輝、張蕾、李梓萌、撒貝甯、尼格買提。
幾位嘉賓即使是簡單的聊天,也都出口成章,很讓人舒服。
中間有一段聊到上大學的時候都怎麼勤工儉學:
張蕾說自己做兼職主持,有時候一天能賺 1500。

李梓萌做過車模、司儀,也是跟張蕾差不多;
尼格買提說自己去配音,幾天下來,有 4000 塊錢。
全場最「慘」的是撒貝甯,他大學時去給小朋友做家教,15 塊錢 1 個小時,輔導小朋友寫作文。
但是因為他輔導得太好了,孩子成績突飛猛進,是以 3 周以後就被孩子父母辭退,告訴他不用再來了……
好多網友在視訊下方評論,替孩子父母惋惜,覺得他們錯過了一個頂級家教。
更多的父母是希望撒貝甯公開輔導方法,想讓自己家孩子也「穩步提高」一下。
撒貝甯沒有具體說方法性的東西,但卻也證明了一點:
掌握正确的方法,是能夠快速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的。
我自己也是有一些經驗總結,都是些提分技巧,更側重于「術」。
因為都是自己的經驗和總結,字數相對會多一點點,但絕對不含廣告,大家可以放心看完哈。
圖檔來源:電影《天才少女》
國文想要拿高分
出題者的意圖才是根
在說這部分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段作家長風大野的經曆。
他本身是位優秀作家,兒子也閱讀過大量書籍,但是國文成績還是不好。
他為了幫兒子突擊提高分數,就分析了兒子的試卷,發現兒子:
「從沒認真分析過題義。
題目究竟要求自己回答什麼?考點在哪裡,出題老師的意圖是什麼?
他全搞不清,完全是按自己的意思,胡答一氣。
有時題目明明有三問,他答完一問,因為把空格填滿了,就不管後面兩問了。
他甚至都不知道國文的得分點,也是有步驟的。」
圖檔來源:電視劇《小謝爾頓》
▍做閱讀了解,需要按照采分點答題
這位作家爸爸用古詩詞閱讀了解舉了個例子:
如果題目是「詩中加點字詞是什麼意思?」,分值是 4 分。
孩子直接寫這個字詞是什麼意思,就隻能得 1 分。
它是有答題公式的:
“你要先解釋字詞的本意(1分)。
再說這個字在句子中表達的意思(1分)。
然後分析這句詩是什麼意思(1分)。
這句詩表達了什麼思想情感(1分)。
在我們很多父母和孩子看來,這樣的回答有些套路,甚至會指責這種教育方式抹殺了孩子的天性。
但是作為選拔性考試來說,它就是有這樣一個标準。
标準答案就是 4 個采分點,少答一個扣一分。
很多孩子國文成績不好,就是缺少了對命題人出題意圖的分析。
我跟我女兒聊好書好文章的時候,會很放松,讓她們随意表達觀點。
但到做題的時候,我會要求她們做 4 件事:
第一件事:
把文章整體讀一遍,要了解主要内容,心裡捋一遍文章結構和中心思想。
第二件事:
把題目整體讀一遍,要去了解題意,想清楚題目的要求。
第三件事:
帶着題目的問題,再仔細讀一遍文章,逐條的去解答,按照分值,有組織有條理的寫答案。
圖檔來源:電視劇《美雨》
比如題目問某個修辭手法在文中的作用,那你答題的時候,就要先明白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如果是比喻、拟人,作用就是生動形象。
那答案中就要寫全: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第四件事:
仔細檢查,看自己回答的是否切題,内容是不是完整,語句是不是通順。
一般來說,做完這 4 件事,孩子的國文閱讀的分值就不會太差了。
▍寫作文拿高分,審題立意是關鍵
做閱讀需要分析題意,到了作文,就是審題立意。
首先是仔細閱讀作文要求,了解作文含義。
國小階段,很多都是命題作文,相對好把握。
主要是寫景、記事、寫人、狀物四類記叙文,孩子們隻需要确定作文題目是哪一類型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也都是有套路可尋的:
比如寫景作文,一般的基本寫法是:
“1,交代觀景的時間、地點,或者寫景物的特點或感受
2,有條理、有重點地描寫景物的特點
3,總結全文,抒發感情
記事作文,一般的基本寫法是:
“1,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或者抓住作文要求,開門見山點明要寫的事情
2,重點具體叙述事情的經過,注意對人物的描寫
3,交代事情的結局,照應開頭或揭示中心
寫人作文,一般的基本寫法是:
“1,介紹人物及人物外貌,或者直接描寫人物外貌,帶出要寫的人物及其品質
2,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詳有略地寫清人物在事情中的表現
3,總結全文,點明人物品質,或者照應開頭,自我勉勵
狀物作文,一般的基本寫法是:
“1,開門見山交代要寫的事物
2,比較詳細描寫事物的形狀、特點或構造
3,具體叙述人和物的關系
4,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或抒情結尾
把這些理順,最基本的分值應該就能夠拿到手。
剩下的部分,就是讓孩子通過句子段落,把作文寫豐滿。
想寫好作文
要先寫好句子
我身邊媽媽問怎麼寫作文的比較多,是以這篇文章,我也多跟大家聊聊作文方面的具體技巧。
曾看過全國著名班主任鄭學志老師的一篇講作文的經驗介紹,當時給我帶來了不小的啟發。
鄭老師當時任教的學校是一所職業中學,孩子們底子差,學習熱情也低。
他上課說這兩節課寫作文,孩子們就喊着說不會寫。
鄭老師降低标準,問孩子們寫一段話可不可以,孩子們還是喊着寫不來。
再後來,鄭老師跟孩子們說:
兩節課隻寫一句話就行。
圖檔來源:電影《西小河的夏天》
這回孩子們不抵觸了,都寫了一句糊弄他這個新來的國文老師。
但是鄭老師把每句話都在課堂上朗讀。
不通順的句子,當場要求重寫;通順的句子,就大聲表揚;寫的好的,就眉飛色舞的評價。
一節課下來,孩子們都特别高興。
他告訴孩子們,一篇文章裡面,有一句話,一段話很精彩,就是成功的。
那些原本不會寫作文的孩子,在他的引導下,漸漸找到了寫作的樂趣。
有幾個孩子的作文還發表到了省級雜志。
其實寫作文從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會說話的孩子,一定都會寫作文。
我們父母隻是要引導孩子,把每句話說清楚,說通順,說得精彩。
圖檔來源:電影《梅奇知道什麼》
同一個意思,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可以用A說法,也可以用B說法;可以概括說,也可以展開說;可以很簡潔,也可以很具體。
在日常生活和對話中,我們就可以多跟孩子做這種「把内容說具體」的練習。
現在很多老師和機構都會教「五感法」寫作文,就是讓孩子把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感受,寫進文章裡。
大家也可以讓孩子試試看。
比如說寫景色,孩子寫「公園裡,月季花開得非常漂亮」,這是一句話。
我們就要引導孩子,把這句話變成一個面:
「月季花有哪些顔色、哪些姿态、聞起來怎麼樣、摸起來什麼感覺、讓你覺得有什麼聯想……」
這樣展開,畫面感就會出來,文章就會更鮮活生動了。
當然,寫作文最重要的還是「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孩子更需要的是多聽多看多感覺。
我們引導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寫出「真情實感」。
比如說寫人物:
孩子寫「爸爸很愛我」,這是一句話。
我們可以給孩子分析:
這樣寫畫面感不夠強,“愛”是一個點,其他人很難想象出爸爸怎樣愛你。
然後引導孩子去找具體的事例。
我至今記得朱自清《背影》中,父親去給他買橘子時的幾句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就是能觸動人心: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一件買橘子的小事,幾句外貌描寫,再加上動作和神态,一下子讓父親的愛變得生動具體。
這裡也再插一句,讓孩子們大量閱讀,尤其是讀名家名作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夠從中學到大量的寫作技巧和方法。
功夫在詩外
平時多用心才是王道
宋朝大詩人陸遊在 83 歲的時候,給兒子傳授寫詩的經驗,寫了一句: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他說自己最初學寫詩,會在辭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
但中年才有所領悟,發現詩應該注重内容、意境。
陸遊一生的經驗總結,其實也是學好國文、寫好作文的最好方法。
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們注重課堂、課本的知識,掌握答題的技巧,更重要的,還是要帶孩子多見世面,多體驗不同的人和事,也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平時就多積累。
因為最根本的東西,都需要「日積月累,厚積薄發」。
國文之外的功夫下到了,國文就自然不會再困難。
今天這篇文章寫得稍微有點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家有什麼好方法,也歡迎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