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稀奇!這座橋在河裡打樁,“産出”的泥餅卻在岸上

視訊加載中...

川觀新聞記者 王眉靈

在河裡打樁、周邊河水清清沒有污水外洩,在山上打洞、洞口的綠樹依然郁郁蔥蔥……10月25日至26日,蜀道集團2021年建設項目生态環境保護工作會召開,并用一天的時間走訪參觀了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簡稱泸石高速)的建設一線,川觀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了這些“稀奇”的場景。

零排放,涉水施工不污染江水

位于大渡河上的泸石高速得妥特大橋,要在江裡建幾個橋墩,其施工流程是先打樁、再澆築墩柱。樁基深入江底,建設正在沖樁施工,施工棧橋上,機器轟鳴,橋下江水清清,不見污水外洩。

“這個泥沙分離機讓建設實作了‘零排放’。”項目經理陳甫君指着一台正在作業的機器說,隻見含水的沙石依靠機器的震頻緩慢爬到洞口,并墜入鋼箱之中。原來,施工時,水流沖洗樁基形成的泥漿被抽起進入泥沙分離機,顆粒大的砂石被初篩出來,剩下的泥漿通過布設好的管道進入位于岸上的沉澱池,通過壓濾機等裝置再次過濾;壓濾機過濾出清水和固體顆粒,固體顆粒被壓成泥餅。

稀奇!這座橋在河裡打樁,“産出”的泥餅卻在岸上

泸石高速得妥特大橋樁基施工現場

所有分離出的污物都有去處——石子和細砂回收到料場,作為混凝土制作原料;過濾出的清水可作為罐車清洗、場地沖洗以及拌合站沖洗用水;泥餅用作路基填土或綠化用土。

位于岸上的沉澱池不僅處理沖樁施工收集的污水。泸石公司泸定代表處處長闫紅光介紹,生産一線所有的生産、生活污水,都經管道接入沉澱池,分離出泥餅和清水,進行循環再利用。

污水零排放、固廢全部回用。目前,泸石高速建設全線已實作了生産、生活污水“零排放”。

“零開挖”,隧道掘進注重生态保護

高速公路建設遇山開路、遇水架橋,打隧道是常有的事。在禮約隧道進口,川觀新聞記者看到,禮約隧道的洞口有一個伸出來的圓弧形支架,施工從這個支架往裡掘進,洞口周邊就是郁郁蔥蔥的樹木,一片綠意盎然。

“我們全線隧道都是‘零開挖’。”泸石公司安全環保部長彭志忠說。傳統的隧道洞口開挖,就像切豆腐一樣,先對山體進行大面積的削坡和加強,再在相對平整的切面上進行開挖施工;而“零開挖”則是先把隧道延伸出來,并噴射混凝土護坡,既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洞口周圍的林木和植被,也避免了因大面積開挖增加的坡面滑坍等安全風險。

指着身後的禮約隧道洞口,彭志忠介紹,延伸出的隧道建設支架,高度約10米,而傳統的隧道,洞口開挖高度至少在20米左右。“洞口的這些樹都會挖掉。”彭志忠說。

稀奇!這座橋在河裡打樁,“産出”的泥餅卻在岸上

泸石高速禮約隧道進口

據介紹,泸石高速是全省首條全線隧道建設推行‘零開挖’理念的高速公路,全線18座隧道全線72個洞口均采用洞口‘零開挖’施工,減少的洞口傷口破壞約有4.3萬餘平方米,相當于8個标準足球場。

創新,探索山區高速公路建設環水保标準

在看得見的“零排放”、“零開挖”外,很多“看不到”的地方也有諸多創新。泸石高速C2總包部常務副經理孫來介紹,作為施工機關,他們大量使用智能化機械代替人工。比如,隧道裡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橋梁工程車載泥漿處理裝置等;挖掘機、裝載機、運渣車等,逐漸用電動裝置替代傳統柴油裝置,減少對空氣的污染;在工地現場的污物集中處理區域,安裝了360度24小時監控攝像頭,并開發了APP,通過手機對一線進行及時監控。“部分工地正在試點紅外線探頭監測,一旦發現人為污染,可及時預警。”孫來表示。

全長96.5公裡的泸石高速銜接雅康、雅西兩條川西交通大動脈,它靠近貢嘎山風景區,沿線串聯起海螺溝、田灣河、安順場等旅遊景區,面臨工程地質條件複雜、橋隧比例高、施工難度大、生态環境脆弱等考驗。“最小程度的破壞就是最大程度的保護。”蜀道集團藏高公司副總經理、泸石公司董事長袁飛雲介紹,泸石高速建設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編制完成了《複雜艱險山區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标準化圖集》(1.0版本),摸索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高速公路全過程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管理模式,努力打造一條“生态之路”。

稀奇!這座橋在河裡打樁,“産出”的泥餅卻在岸上

泸石高速效果圖

“此次現場會,就是要在全集團樹立起正面典型,推廣泸石高速的好做法。”蜀道集團安全環保與應急管理部部長舒永熙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蜀道集團正在積極推行建設項目生态環境保護,改變粗放式建設為精細化建設,在推行标準化、規範化、統一化的“正面清單”外,還将建立“負面清單”,陳列出施工過程中不環保、不生态、需杜絕的行為,讓項目建設的所有人員都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