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選哪種過濾裝置更好?過濾裝置的好壞标準如何判斷和衡量?還有魚缸過濾裡面的濾材如何選擇呢?品類很多,到底哪個才是靠譜不花冤枉錢?
首先我們選擇魚缸過濾裝置,有一個非常硬核的标準,這個基本也是所有形式的魚缸過濾選擇的标準,無論魚缸過濾叫什麼名字,長什麼樣,設計得如何奇特,反正我們如果想衡量一個魚缸過濾效果的優劣,就盯着這個标準:容納濾材空間的大小。大家注意,并非魚缸過濾裝置的大小,而是裡頭放濾材的空間的大小。
為什麼那麼多人說底濾魚缸效果好,其實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下面的過濾槽非常大,标準的底濾魚缸下面的過濾槽,可以容納魚缸本體50%的水,而過濾槽裡面又放滿各種生化濾材,是以它能培養的硝化細菌數量的極多的。是以,即便是大型觀賞魚,即便密度大一些,一旦這種底濾魚缸的過濾系統,硝化細菌系統建立完善了,它的淨水能力是非常強的。

當然我們現階段很都魚友還是比較少碰大型魚缸的,是以底濾雖然好,但是實際應用并不會很普遍。而大家常接觸的一般是濾桶,外挂式過濾,水妖精,過濾盒,側濾背濾等等這些中小型魚缸過濾裝置。
這些過濾裝置也都是遵循上面說到的标準,無論它們的名字叫什麼,形狀如何,反正隻要做對比,就看過濾槽多大,能放多少陶瓷環生化環等生化濾材。而名字的不同和形狀的更新,其實隻是商家對産品的一些優化,讓我們看着有一種“新品”的感覺,實際上90%的優化都是雞肋的,并沒有對魚缸過濾效果産生實質性的改變。
接着,我們來說說濾材,其實有點異曲同工。
現在魚缸濾材的品類也很多,記得在不久之前我們也提到過魚缸濾材如何選擇,我們今天可以當做複習一下。同樣無論濾材的名字多麼花裡胡哨,多麼起得不同凡響。魚缸濾材的核心作用就兩個:實體過濾和生化過濾。
而魚缸濾材的選擇同樣隻需兩類就行了,一類是主要處理實體過濾的白棉,它的成本比較低,而且使用簡單,隻要把白棉放在魚缸水流最開始進入濾槽的地方就可以了,然後髒了就直接用自來水清洗,洗到爛了,或者無法洗白了就換新的。
另一類就是主打生化過濾(生化過濾是指處理水中我們人類肉眼不可見,卻對觀賞魚有害的物質,常見的有氨和亞硝酸鹽)的生化濾材,這也是魚缸過濾的核心。此外,請大家記住魚缸濾材的配比是:實體濾材:生化濾材=1:4。
生化濾材是目前濾材裡面品類最多的,什麼納米了,紅外線了,紫外線啊什麼的,其實大部分都是在最基礎的生化濾材陶瓷環和細菌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麥飯石啊,鹽啊,然後增加一些噱頭,以求更好賣。實際上沒人或者也沒有專業的機構對此做測試,驗證下是否有更好的淨水效果,如果有的話,又好多少?是以,如果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使用簡單的陶瓷環生化環和細菌屋這些基礎的生化濾材,依然可以把觀賞魚養得很好,無論多麼名貴的觀賞魚。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的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