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男人四十》這部影片,我更多的初衷是想講一下林嘉欣的表演,這個背景有些坎坷的女孩兒,從出道被張洪量簽約出唱片到一年後被張洪量因個人感情原因而雪藏,直到被爾東升帶回香江,與許鞍華導演一直合作這部戲,當年一心想成名的15歲的小女孩終于在5年後正式進入娛樂圈。我想她應該是個天生的演員,憑借這部戲她赢得當年香港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獎,林嘉欣開始一炮而紅。除此之外,張學友,梅豔芳的加入我想這部戲一定值得一看。
劇情似乎很老套
高中男生是國文老師的得意門生,暗戀着前排的女生
高中女生愛上了她的國文老師,并不小心懷孕了
女生告訴老師這個事情,老師卻對他說他已經辭職了,要回台灣,他老婆在台灣等着他呢……
女生打電話給男生,男生毅然陪女生去深圳生下了孩子,并且結了婚
20年過去了
男生也變成了國文老師,面對昔日同窗都成為富翁,他還是個默默無聞的中學老師
女生成了家庭主婦,照顧着兩個兒子
日子似乎很平淡,卻暗藏危機
當年的國文老師回來了,卻是個将死之人,女生決定照顧他,送他最後一程
男生很不平,多年來的心理壓力難以發洩
他的一個女學生愛上了他,似乎正要重演過去的故事……
影片帶有濃郁的文學氣息,畢竟導演許鞍華作為一個文學碩士會比其他人更能把握這些細節,顯得更加性情,更加煽情。而我是第一次覺得用粵語念起古詩詞别有一番情韻,聽說以前唐宋時期都是說粵語的,看完電影之後似乎更能印證這個想法。
片中吸引我的更多的是一些小小的細節,岸西ms是個很厲害的編劇,整個故事發生的很流暢很自然卻又不會有任何多餘的鏡頭。
場景一:沙灘上那段父子對話,兒子突然說的一句話“老爸,你和媽媽吵架了?”把過去的和存在的一些事情都說明白了,隻是那個兒子和張學友始終不太搭,讓我覺得更像個兄弟。張學友在那個時候(其實也就是2001年)還是看上去滿年輕的,拿到今天來演,或許更搭一些。
場景二:梅豔芳和張學友在超市購物,突然的一句“盛老師回來了……”張學友的一時沉默和梅豔芳腳下的那兩袋大米更是很自然的道出了盛老師這個心結是故事的一條主線。
場景三:最讓我折服的一個細節是,張學友為了教好前赤壁賦這篇文章,在家翻找原來的長江水的影碟,也讓他們回憶起過往的點點滴滴,你一句我一句的和着“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我是個粗人對于詩詞一竅不通,可是我卻能夠深刻感受出此處用别的話語都無法代替他們之間的情感,就如同我去西安的那段日子,也隻喜歡用歌曲表達我的情感。正當我陶醉于用粵語腔調念出這段詩詞時,他們的小兒子冒出來對媽媽嚷了句“水都燒幹了,還在那裡講……” ……如同美妙的音樂在耳邊萦繞,突然被打斷了,而且是很無情卻又很無奈的被打斷,生活就是這麼的無情,容不得你半分回味的機會……
對于演員的表現,林嘉欣憑借此片一炮而紅,将一個十七歲女生的青春,早熟,性感演繹得讓人驚歎,她對張學友的那段台詞的聲音我想應該是酥到了骨頭裡,但是不染風塵的那種感覺。最後卻泰然自若地離張學友而去,留下那本畫滿畫像的書本作為留戀,也算是對這段師生戀的紀念,的确她有資格玩的起,而我個人則喜歡她後來的六樓後座,異度空間,救命,阿嫂傳奇,怪物等一系列堅強性格的人物形象,我想更适合她的發揮。今年金像獎她一個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我想認可她的不隻是我一個人。對于林嘉欣,這是她的第一部電影,而對于梅豔芳,則是她的最後一部作品,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唏噓這樣一個傳奇女人,而她在這部電影裡将一個負有愧疚感,将所有心思痛楚放在自己心裡面的女人刻畫的非常深刻,也許多了些她自己這些年來的深刻體會。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四十歲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态,我無法去了解,我隻有試着去揣摩。
在彼此都經曆了風風雨雨之後,兩個患難夫妻最後還是抱在了一起,我看不出結局是什麼,或許導演根本就不想告訴我結局是什麼,張學友抱着痛哭的梅豔芳,在她耳邊輕聲的說,一起去長江看看吧,我們都讀了那麼多李白,杜甫,蘇東坡,也該去看看了,一年半後什麼都被水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