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愛玲《半生緣》:我們和很多人,都隻有半生的緣分

張愛玲《半生緣》:我們和很多人,都隻有半生的緣分

看完《半生緣》很多天,遲遲未動筆,想了很久,都隻是空留一聲歎息。之前文友東風雨看完書之後,十分心疼曼璐,曼璐的心事曲曲折折,為家裡付出了全部青春和心血的她,不過是最後想留住一個人對自己好而已。

做了那麼多事,曼璐最後,仍然孤獨終老。這孤獨不隻是祝鴻才留給她的,曼桢、母親,還包括張豫瑾。

反過來,從曼桢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一樣的,曼桢和沈世鈞,和母親,和姐姐曼璐,許叔惠和石翠芝,所有人之間,其實都隻有半生的緣分。

半生緣分于我們而言,是我們一段一段的人生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遇到好多好多人,都隻是陪我們走一段路,見證我們在那樣一段特殊時光裡、和眼前人在一起所帶來的成長。

龍應台在《目送》中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何止于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在時光裡曾遇到的對的人,老師、閨蜜和友人,都是這個無限且不循環大圈中的一個個小的光點。

那這些光點于我們,究竟有何意義呢?曼桢和曼璐的經曆其實足以說明一切。

陪我們走過艱難的路。

顧氏姐妹一家,父親死後,為了養家、為了讓弟弟妹妹健康成長、讓母親的負擔稍微輕一點,姐姐曼璐去做了舞女。一家人相親相愛,互相扶持走過人生的那些至暗時刻。人們在真正困難時候,是沒有那種所謂的嫌棄或者看輕的,隻要能夠生存下去,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存。包括到後來,張豫瑾到來,顧母都為了不讓曼璐傷心,還瞞着她。在艱難日子中積攢起來的情,是一個人人生中最珍貴最難得的記憶。

見證我們的高光時刻。有誰會真正為我們的成就高興呢?那個我們曾經以為是對的人。

在曼璐出嫁後,曼桢除了在公司上班,還利用業餘時間做家教。曼桢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在吃過晚飯後,一個人急匆匆地出門。昏黃的燈光下,沈世鈞或陪伴,或等待,或能夠給曼桢一個出乎意料的小驚喜,在那些日子裡,沈世鈞是那麼靜谧地愛着顧曼桢。顧曼桢一生最好的年華、最上進的高光時刻,都在沈世鈞的愛慕和欣賞中度過。那該是怎樣的一段人生旅程呢?充滿了甜蜜,充滿了趣味,充滿了讓人想望的悠悠細語。

豐富我們的人生記憶。人在年輕時的相遇,瘋狂、偏執且熱烈真摯,多好的年華,多好的時光。

多年後相遇,當顧曼桢雲淡風輕地跟沈世鈞聊起當年的遭遇,和當年那顆帶着咖啡色絨線和紅褐色血迹的紅寶石戒指。那時曼桢多麼渴望熱忱地想要世鈞來救她,可惜,歲月弄人。曼桢還是記得當年她上課回來,剛脫下大衣,世鈞就開始吻她,彼此情濃時,想來什麼都是感人的。

再說到石翠芝和許叔惠,兩人彼此有意,在石翠芝已經訂了婚的情況下,叔惠和翠芝僅是一起單獨走了走,翠芝便為叔惠退了婚。想想在那時的社會,女子能做出這樣的抉擇,是多麼勇敢和堅定。對翠芝這樣的富家小姐來說,這是絕無僅有的瘋狂。

到很多年以後,翠芝和世鈞各懷心事地與曾經的心上人見面,抛開腦後的柴米油鹽,隻想知道自己心裡的白月光和朱砂痣都成了什麼樣子,這些年都經曆了什麼。其實,歲月變遷,心上人不過是在自己夠不到的地方相似地重複着柴米油鹽,遠方和詩都活在自己想象裡。但是,那些回憶,對自己來說,是多麼地珍貴,有了這些,才覺得自己曾經是那麼認真地活過。

那些按順序出現的人成就了現在的我們自己。

雖然死命糾纏過,傷心痛哭過,但也曾快樂高興過,用力成長過。是那些出現在自己生命裡的人,陪着自己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人生階段。即使遠方和詩依然想追,不過,眼前人和眼前的生活更值得讓自己去珍惜。就像石翠芝和沈世鈞,他們心神不甯又心照不宣地去見了想見的人,早晚還是要回到他們一米見方的生活中去。柴米油鹽醬醋茶平淡瑣碎,卻能細水長流,攜手白頭。

而且,人生最重要的是,當下的自己成為了誰。緬懷過去,擁有過去,正是過去積攢下來的歲月财富成就了現在的自己。真真的,半生緣分于我們的人生而言,既是成長的必經,也是生命的饋贈。

那麼,不妨懷揣曾經的美好,大步向前吧!

張愛玲《半生緣》:我們和很多人,都隻有半生的緣分

文|京華

圖|網絡

編輯|京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