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如果其伴随着災難、幸存者、喪屍等元素,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恐怖喪屍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喪屍是真實與虛幻交織中的血腥暴力,每一部喪屍片想要達成的目标就是挑戰觀衆的心理極限。

然而,人是具有藝術力的生物。即使是“吸血鬼”,他也可以被人從西方傳統文化中可怕的惡魔形象被塑造成俊男靓女進而談情說愛、風花雪月。
今天我想介紹的電影《溫暖的屍體》,它就為喪屍片加上了新的注解,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喪屍片一種新的發展路徑:即使是恐怖的喪屍也可以擁有人性的閃爍。
<h1 class="pgc-h-center-line">01</h1>
《溫暖的屍體》根據艾薩克·瑪麗恩出版的同名小說《溫暖軀殼》改編,被稱之為僵屍版的《暮光之城》。電影由喬納森·萊文執導,尼古拉斯·霍爾特和泰莉莎·帕爾墨等聯袂出演,于2013年2月1日在美國本土上映。
影片的背景是神秘的病毒引發了一場末日災難,受害者喪失過去的記憶,變身為吃活人的僵屍,幸存的人類建立起堅固的高牆堡壘,以抵擋饑餓的喪屍們成群結隊闖進來獵食。
電影開篇的 10 分鐘是喪屍R的主觀視角的自述,脫離了以往喪屍片的俗套。R是個沒有心跳和記憶的僵屍,但他卻一直想要交流,他的内心世界充滿驚奇與渴望。
在一天外出獵食時,R愛上了一個被他吃掉的人類Perry的女友Julie,并從喪屍同伴手裡救下她,将她帶回了他的家——一架廢棄的波音767飛機。在日漸的相處下,Julie也對R産生了情愫,而他們倆的愛情引發了連鎖反應,不僅改變了他和他的喪屍好朋友,也改變了整個喪屍的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喪屍,由此對應的是三種人群不同的生活心态。
<h1 class="pgc-h-center-line">02</h1>
第一類喪屍是正常的喪屍。
在正常情況下,喪屍就是喪屍,每天來回遊走,餓了就覓食,飽了就回家,無論過多少天還依然是那個喪屍。
正常的喪屍代表的是不認真對待生活的人。
這種人,每天過着日複一日不變的生活。他是被生存的本能所驅動,而不是以個人的主觀意念進行活動。在這種人的思維觀念裡,生活的核心是無聊的,每日朝九晚五是平常不過的事情。
<h1 class="pgc-h-center-line">03</h1>
第二類喪屍是對生活絕望自暴自棄的黑暗喪屍。
這種喪屍每日垂坐着頹廢,最終變成形如骷髅士兵一樣的屍鬼。
黑暗喪屍代表的是對生活失去期待的人。
這種人失去了對生活的期待,沒有完成夢想的使命,慢慢的喪失自己,最終選擇了走向深淵,一步步走下去無法回頭。R稱呼他們為“皮包骨”,揭示了這類人空有形而無神,皮囊之下毫無任何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
<h1 class="pgc-h-center-line">04</h1>
第三類喪屍是像R一樣的喪屍。
像R一樣的喪屍,被人類的愛,或是被自己曾經做人類時候有關愛的記憶喚醒之後,便不再是單純的喪屍,而是慢慢變為“人屍”,加以時日可以重新回歸人類。
R代表的是對生活充滿希望、擁有自己思考的人群。
這種人的特點是有思考、可選擇、有方向和有未來。
在R的自我獨白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對生活的思考。他看着正常喪屍向黑暗喪屍的轉變,他想這就是他以後的生活嗎,但他覺得真掃興,他不想過那樣的生活,但他很迷茫,找不到方向。
在這樣重複的生活和思考中,他遇見了Julie,擁有了自己的方向和未來。
<h1 class="pgc-h-center-line">05</h1>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正常喪屍”,在重複的時間線裡遵循着維生的本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閉環中,有的人開始思考,有的人選擇止步,于是就出現了R和“黑暗喪屍”兩種路徑的分支,前者走出閉環,後者停駐不前。
而影片正好揭示了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精神危機更加嚴重,精神世界也更加荒蕪的事實。
電影中這些有關喪屍世界的描繪,恰恰是對現代人精神荒漠的具體形象的物化。在現代社會,由于生産和技術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社會變遷越來越頻繁,人際競争日趨激烈,表面看來人的獨立和自由增加了,但人的思考減少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06</h1>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有對生活的期待,對本我的思考。
或許,我們無力徹底改變生命中遭逢的所有不和諧的東西。但是,我們這些小人物、平凡人,曾經思考過,奮鬥過,掙紮過,生活過。這,已經足夠了!我們的視野,不再是局限在吃喝玩樂,我們要關注我們的生存狀态,關心民間疾苦,心系國運興衰。
就像影片中一樣,在被物化的荒漠裡,人性反而在悄悄地複蘇。
我是慌慌,糊裡糊塗的小豬,喜歡在電影和書籍中感受人間煙火氣,喜歡用文字展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