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背後的真實事件

大量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背後的故事往往更殘酷,更讓人觸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正是由1961年發生在台北的一宗少年殺人案改編。影片幾近四小時,講述了少年小四由典型的乖乖仔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故事。電影的真實事件作為國民黨當局遷台後發生的第一起少年殺人案,受到了廣泛關注,轟動了台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背後的真實事件

電影海報

1961年六月十五日的晚上,在牯嶺街七巷底,十六歲的少年茅武(電影中的小四)因懷疑女友劉敏(電影中的小明)移情别戀,竟持刀将年僅十五歲的女友連刺7刀緻死。究竟是什麼促使少年下此狠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此案背後的故事。

被害人劉敏,十五歲,山東人,是建國補習班的學生。兇犯茅武,十六歲,浙江人,本來也是建國補習班的學生,後被開除。茅武在校期間認識了同學劉敏,兩人談起了戀愛,感情親密,兩小無猜,時常寫書信來往。在校外,茅武是“璧玉幫”太保組織的老幺,專門負責處理與别幫太保的打鬥事項,此前因在校外打架被記過處分,不久後又攜帶刀具到學校,學校發現後勒令其退學。茅武退學以後,跟劉敏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劉敏也漸漸與其他同學交往,尤其與“海盜幫”太保馬積申交往甚密。茅武知道後怒火中燒,多次勸她不要與别人交往,但劉敏并不聽從他的話。

茅武對于女友的“背叛”很生氣,案發前夕,他曾約馬積申到南昌街冰店談判,警告馬積申不要接近劉敏。案發當天,茅武又約馬積申到美國新聞處門前決鬥。傳話的同學孔瑜說馬積申要帶武士刀前去,茅武知道後,又折回孫德雄家取短刀,藏在腰間,等候在美國新聞處前。孔瑜轉身又跟馬積申說茅武帶了刀要殺他,馬積申知道後不敢與茅武見面,從學校後面跑回家了。這時,劉敏剛好放學路過此處,遇上了茅武,兩人一同走到牯嶺街五巷十号後門處。茅武要求女友與其海誓山盟,并提到:“我不喜歡你跟馬積申在一起。”劉敏并不順從他,拒絕道:“你管不着。”兩人發生争執,茅武一氣之下拔出了刀,對着劉敏連刺多刀,在劉敏胸口、頭部、肩部等留下多處傷口,劉敏當場倒在了血泊中。台北市警局第七分局接到報案後趕赴現場,見到茅武抱着劉敏痛哭,刑警問他與劉敏的關系,茅武一開始謊稱是劉敏的哥哥。刑警看情況不太對勁,追問下,茅武哭着說:“我是她哥哥,也是未婚夫!”“她是你殺的嗎?”刑警再次追問。“是我殺掉的!”茅武泣不成聲地承認了。刑警當場将茅武逮捕,并把被害人劉敏送往醫院急救,但由于失血過多,劉敏最終還是不治身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背後的真實事件

電影劇照

據茅武所說,他與劉敏為了愛心不移,兩人分别取名“鐘璧”和“小玉”,表示兩人的感情如璧玉般忠貞不移,他也曾給小玉寫信,讓其不要與馬積申來往。信的内容如下:“我抱歉昨天打了你,昨晚我一夜沒睡,我真想殺了馬積申,但後來我一想不值得。如果我殺了他,你也不會再愛我,而且殺了他反而覺得我沒用,何況還得償命。但我一定要阻止你和馬積申來往,因為他在某校有兩個女友,一個叫曾××,一個叫什麼,我記不清楚了。我希望你能信任我,無論如何,我茅鐘璧是不會欺騙你的,因為我永愛你的。玉妹,玉妹,我的玉妹,我也不必寫了,因為我隻少跟你說了多少話,我倆四百零八日的友情,就完了嗎?但願你能回到我的懷抱裡,我不多寫了。我的心意你是知道的,我對你的愛也是任何人所共知的,好玉妹,最後祝你安康,好好用功,别再交男朋友!永屬你的斷腸人上”

此案事發後,茅武家人對茅武所造成的不幸事件深表歉意,并表示願意撫養死者劉敏的母親至終身。事實上,茅武生活在一個美滿的家庭裡。茅武的母親溫柔賢惠,父親就職于中央研究院,他家有三個兄弟,三個姐妹,大哥二哥均就讀于台大,大姐已為人師表,二姐就讀于女中,六妹下學期也将考中學。據南港鎮彌勒内院廣元、清月兩位法師所說,茅武平日常去廟内補習功課,看起來文質彬彬,是個很有教養的孩子,未曾料到竟為情成了殺人犯。

此案經地方法院審判後原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上訴最高法院後減為七年,但檢察官不服上訴,最終改判為有期徒刑十年。年紀輕輕的兩位少年,因一時沖動,一個沒了性命,一個沒了自由。如果當時家長和學校對孩子多關心一些,對他們的行為多點正确的引導,是否能能避免悲劇的發生呢?

青少年犯罪事件,關系到教育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在60年代的社會值得關注,在當今這個社會,同樣值得重視。近幾年來,青少年犯罪的案件越來越多,不僅家長該反思,學校和社會也應該反思,是不是因為教育的失敗導緻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從心理上來說,青少年相對不成熟,不穩定,因自身文化素質較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常常盲目模仿,交友不慎。從家庭教育上來說,父母缺乏與孩子的溝通,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卻忽略了心理健康的問題。而社會的環境也同樣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就像電影中所展示的,60年代的台灣社會,交通閉塞,物資匮乏,人們來自全國各地,說着各自的方言,混亂不堪。在這樣的環境下,小四他們這一代的少年們裝作玩世不恭的樣子,參加幫派,打架鬥毆,聽着貓王的專輯,追着大家都喜歡的女孩。他們叛逆的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然而就像小明最後的遺言說的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背後的真實事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