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楊德昌導演執導的一部電影,上映于1991年,豆瓣評分8.9分。本片長達237分鐘,近4個小時,但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居然一口氣看完了,并且意猶未盡。楊導就是有這種魔力,将平凡的故事講得暗流湧動,讓人欲罷不能。乍一看片名,很多觀衆會以為這是一部懸疑推理片,但其實不是。它平鋪直叙地講述了一個悲劇是如何發生的,淋漓盡緻地展現了1960年代台灣的社會風氣。(一定要看清晰版,上學時看過一槍版,簡直沒法看)
以下是故事介紹,4個小時,資訊量實在太大了,我就挑重要的講一下。(不想被劇透的小夥伴可之間跳過這段到分割線後)
故事從小四(張震)的國中校園生活展開,小四上的是夜間部,學習氛圍極差,有個叫滑頭的經常欺負他。他有幾個很要好的夥伴(小貓和飛機),大孩子打架的時候也會帶着他們湊人數。一次打架時,小四第一次見到了小明,故事就圍繞着這兩人展開。故事裡有兩幫勢力,一方叫小公園,由逃到台灣的平民孩子組成,另一方叫二一七,由眷村孩子組成(眷村就是退到台灣的國民黨軍人住的地方)。小四家裡有5個孩子,爸爸是個正直的公務員,性情耿直;媽媽是老師。小四和他的小夥伴屬于小公園,前老大叫哈尼,小明是哈尼的女朋友,但小四對小明有種暗暗的情愫。哈尼因為犯了事跑路了,留下小明。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在交代人物背景,其中最精彩的人物是哈尼,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堂吉柯德。二一七的老大“山東”拉攏滑頭,扶持他做了小公園的老大。此時,跑路的哈尼回到了台北(一身海軍服真是帥呆了)。哈尼跟小四說他跑路的日子裡看了很多武俠小說,隻記得一本《戰争與和平》,話語間仿佛厭倦了江湖。滑頭和山東合作組了場演唱會,哈尼讓同夥不要去鬧事,結果他卻獨自一人去挑釁山東,結果被山東殺害。後來一個台風夜,哈尼的同夥借着給哈尼報仇,滅了二一七,山東和其手下多人被殺。小四親身經曆了這場人間慘劇。

哈尼
故事的下半部分,主要圍繞小四,小明和小馬展開。小馬在上半部分戲份不多,但在下半部中上決定性的一個人物。他是馬司令的兒子,軍二代,在其他學校砍了人轉到小四的學校,跟小四成為了朋友。小明是住眷村的,媽媽沒有工作,是以從小受了很多苦,知道如何才能保護自己。她在哈尼跑路時期,跟小虎(一體育生)、滑頭都很暧昧,在哈尼死後跟學校醫生關系親密,同時跟小四也你侬我侬。後來醫生家裡給醫生找了個未婚妻,小四無情地被甩。一天,小四将小明帶到了小馬家中,小明沉醉于小馬家的奢華中。後來正如大家所預料的那樣,小明不出意外地跟小馬好上了。而此時小四由于種種原因被學校開除,郁郁不得志的他聽到自己被帶了綠帽上,就跟小馬斷交了,并揚言如果小馬還和小明在一起一天,就去學校堵一天。小四一直沒有怪小明,他一直想改變小明,改變小明在其他人眼裡不守婦道的形象。結果在某天堵小馬的時候,小明偶然出現了,小四本想挽回小明,卻被小明無情地拒絕,一氣之下小四用刀捅了小明。這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國民黨退守台灣後第一起未成年人殺人事件。
小四的爸爸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線,值得一提的是,出演爸爸的是張震的親身父親。小四的爸爸是典型的讀書人,受儒家思想熏陶,剛正不阿,是以仕途并不順利。他有個朋友叫汪狗,小心眼多得很,在官場混得非常好。汪狗幫助提攜了小四爸,然後讓小四爸重新購置辦公用品,從中撈取好處,被小四爸拒絕了。後來小四爸被情報機構抓去,被懷疑是大陸的間諜被審訊,回來後工作也丢了,整天神經緊張。有兩段父子推着自行車聊天的橋段,第一次是在故事前半段,兒子被冤枉作弊,父親教導兒子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要向惡勢力低頭,堅信未來是可以由自己的努力來決定的。第二次是在父親被審訊後,小四被學校開除,但仍充滿信心覺得隻要努力就能考上日間部,但父親卻默不作聲。父親的改變已在悄無聲息中形成。
-----------------------------------------------------------------------
楊導用4個小時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令人絕望的社會。 就像《水浒傳》、《狂人日記》裡描述的那樣 ,在一個沒有原則的社會裡,做一個有原則的人太格格不入了,最後隻能被洪流裹挾着消失了。楊導很喜歡用平行叙述的手法展現兩代人的變化(《一一》中也有運用)。小四爸原本是一個堅持原則的人,但得罪了好友,被人穿了小鞋,後來雖無生命之憂,但已丢了那股魂。小四跟他爸一樣,隻認死理,一開始受爸爸的影響對未來充滿希望,但生活中一個接一個不平等的遭遇,讓他徹底失去了希望。就像小明死之前說的那句話“要改變我,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小四想改變身邊的一切,但又什麼都改變不了。小明的這句話也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徹底摧毀了小四的信仰。
故事發生在1961年,當時楊導也就14歲,跟小四差不多的歲數,應該親身經曆了那樣的一個年代。當時國軍退守台灣,小小的一個台灣島,充斥着從五湖四海來的中國人,從三教九流到進階知識分子,大家都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孩子們也隻能組團自保。另外,影片中充斥着各種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聯考)、日本殖民地時期遺留的文化(軍刀)、從美國引進的新潮文化(英文歌,棒球),社會貌似沒了主心骨,孩子們隻能在這個大染缸中掙紮。
故事前半部分,楊導用一個接一個的小故事展現人物關系,但每次隻講一部分,有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讓人忍不住往下看。後半部分主要是通過呈現父子二人的遭遇對其心理的摧殘,讓人心痛不已。片中美好的時光都是在鋪墊最後悲劇降臨的那一刻。
這雖然是一出人間悲劇,片子最後小明死了,小四被判15年,小明媽媽吞金自盡,醫生被記者騷擾,小馬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痛哭不已。但影片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卻是一個賣包子的跟小四爸說的“沒有問題的啦,睡一覺太陽出來就好了,活人總不能被屁給憋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