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把鸮鹦鹉說成是”蠢萌“的動物,說得感覺好像這種鳥不滅絕是奇怪的事情。鸮鹦鹉的确蠻萌的,不過它們并不蠢的說。
文章中把鸮鹦鹉說得”蠢“,首先是說它們不會飛,動作笨拙。
鸮鹦鹉的确是現存唯一不會飛的鹦鹉,它的近親,啄羊鹦鹉和卡卡啄羊鹦鹉都是會飛的,而且被認為是相當智慧的鳥。不過不會飛不是鸮鹦鹉的專利,尤其是在這種島嶼上。紐西蘭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包括已經滅絕的多種恐鳥,還有最極品的不會飛的鳥:幾維鳥。不算上企鵝和平胸鳥,還有十幾個目的鳥都演化出過不會飛的鳥。不過,這其中大多都滅絕了,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類的擴張。一個例子是從台灣出發的南島語族在擴張的沿途島嶼上消滅了多少當地物種,包括恐鳥什麼的。
鸮鹦鹉肖像 感謝本圖作者 @tintin_18142無私提供
翅膀和飛行能力的退化并不是演化上的退步,而是适應,至于島嶼上為啥很多鳥放棄飛行,一個觀點是在島嶼資源有限(一方面的選擇壓力很大),但缺乏哺乳動物天敵(這方面的選擇壓力小)的情況下,放棄消耗大量能量的飛行不失為一個演化方向。
NHK紀錄片《HOT SPOTS 最後的樂園——紐西蘭》一集中,福山雅治大叔用那磁性的嗓音解說道
“鳥類飛翔,需要大量的能量,看起來,食物充足又沒有天敵,也就沒有飛行的必要了。”
邁步向前的鸮鹦鹉
而且,鸮鹦鹉雖然放棄了飛行,但它們相應的演化出了強壯的雙腿。并且,觀察過鹦鹉,尤其是中大型鹦鹉的人,都知道它們的攀爬能力。而鸮鹦鹉不負鹦鹉之名。它們可以靠着”嘴腳并用“爬到所在栖息地很高的樹冠上去。這并不容易,鸮鹦鹉是鹦鹉裡最重的。爬樹過程中,雖然已經顯得短小的翅膀還是會經常扇動,這可不是在懷念飛行,而是平衡身體。而且,在爬到樹上之後,它們還是可以展翅适當的滑翔一下。雖然有時候因為樹枝承受不了其體重而折斷之類的原因會掉下來,但這對于它們是小菜一碟,翅膀一張就能緩沖下落速度,身體結實又毛絨絨的它們也不怕這點磕碰。
爬樹的鸮鹦鹉
要說它們為什麼要爬樹?去找愛吃的東西啊。高度可達50米的紐西蘭陸均松(Dacrydium cupressinum)的球果是鸮鹦鹉最愛的食物。
鸮鹦鹉的4kg的體重是因為它們存儲了很多脂肪,這種存儲脂肪的能力是應對島嶼資源不穩定,而又無法飛到别處去覓食的環境的适應性啊。
文章還列舉了”幾點特征”以“印證着鸮鹦鹉的智商确實令人着急。“。
1. 鸮鹦鹉是夜貓子,喜歡在晚上活動,不愧其名字中的鸮;雌性對繁殖興趣不大,平均每五年才生一次小鳥,比世界杯周期還長;雄性求偶還特别蠢。
鸮鹦鹉和幾維鳥都選擇在夜間活動,而一般認為,這是為了躲避白天的捕食者。在紐西蘭原本沒有什麼哺乳動物(除了一些蝙蝠),而白天确有幾種可怕的猛禽,包括巨大的Haast's Eagle。而夜間的笑鸮之類的貓頭鷹帶來的威脅要小很多啊。笑鸮在上個世紀初已經被人類和人類引入的其他哺乳動物滅絕了。
已經滅絕的笑鸮Sceloglaux albifacies
雌性不是對繁殖興趣不大,而是選擇紐西蘭陸均松結果的大年,也就是平均3-5年一次,這明顯是智慧啊,不到食物充足的時候不冒險啊,這哪裡是智商捉急了,這是天賦啊。而且如果沒有足夠的紐西蘭陸均松結果,它們就不繁殖,它們怎麼能夠知道某一年是大年的,研究者們也沒有搞清楚啊。
雄鳥求偶方面,夜行性的鸮鹦鹉總不太可能像白天活躍的極樂鳥或者侏儒鳥那樣跳舞展示漂亮羽毛吧。貓頭鷹也一樣基本上是靠叫聲求偶的啊。杜鵑晚上也整夜整夜的叫啊。鸮鹦鹉很智慧的,它們在地上刨個坑,然後卧進去,吸氣膨脹氣囊,把身體鼓成球狀,發出低頻嗡鳴。這個坑可以幫助它把聲音擴大,傳得更遠,距離可以到1公裡以上。(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這裡和這裡看視訊) 按照毛利人的描述:在過去,鸮鹦鹉數量還多的時候,雄鳥的這種歌唱表演競争很激烈的,它們有求偶場,一群雄鸮鹦鹉聚到一起來唱歌,然後雌鸮鹦鹉來挑選。現在是鸮鹦鹉瀕臨滅絕了,但不代表雌鸮鹦鹉一定要降低标準啊。有求偶場的鳥基本上都競争激烈啊。有魅力的雄鳥可以和很多雌鳥交配啊。
鸮鹦鹉嗡鳴時的坑,如圖中典型的坑的位置:背靠一棵樹或灌木,面向開闊地,樹或者灌木可以反射它的聲音。雄鸮鹦鹉還會清理出一些小徑,迎接雌鳥到來。
文章說:“因為鸮鹦鹉的叫聲穿透性很強,是以很容易被晚上的掠食者搜尋發現。”
以前紐西蘭,夜間哪有多少掠食者啊。我想,一群鸮鹦鹉在一起唱歌,即使來一隻笑鸮,單隻被抓的可能性也被稀釋了啊。
2. 而生來蠢萌的鸮鹦鹉,看到陌生生物與威脅的防禦機制非常碉堡,那就是——靜止不動!我勒個去,靜止不動算哪門子防禦機制啊,你是以為自己變身成石頭了嗎?
靜止不動是多麼常見的防禦政策啊,尤其對于看起來就像一坨草的鸮鹦鹉來說,靜止不動就隐身了啊。即使在夜間,動一動發出的聲音,才多麼吸引貓頭鷹啊。多少食草哺乳動物都是靠靜止不動僞裝自己的啊。
藏在植物後面的鸮鹦鹉
3. 鸮鹦鹉确實很單純,從來不怕陌生人
很多動物對于自己陌生的動物都是這樣的,人類到南極的時候,企鵝也是如此,加拉帕戈斯島上的地雀,大象龜之類也是如此。害怕倒是後天學習來的。而鸮鹦鹉又是那麼好奇心強的動物,勇于事物的探索(至少在幼年時期是)才凸顯鹦鹉的智慧。而鸮鹦鹉的近親啄羊鹦鹉已經好奇心到拆汽車了。
另外,哪有“喜歡試圖從樹上飛下來,也會直接導緻傷亡”啊? 是某些紀錄片觀衆的臆測的吧?
4. 更悲催的是,鸮鹦鹉聞着很香。這簡直是額頭上寫着“快來吃我啊“的動物啊...
雖然大部分鳥類的嗅覺不怎樣,夜間活動的鸮鹦鹉發展出發達的嗅覺,而它們身上的氣味也被推測為一種資訊素。再次強調,它們以前沒有嗅覺發達的天敵啊。
5.鸮鹦鹉的數量一直以來不多......種鳥類的生長一直很慢,繁殖也不積極,是以始終處在滅絕的邊緣...
誰說鸮鹦鹉一直數量不多,在紐西蘭島上,它們是非常成功的物種,在紐西蘭分布非常廣泛,适應多種生境,,紐西蘭海拔1250米以下的海拔都有分布。在南島語族的毛利人抵達紐西蘭之前,它們幾乎沒有多少天敵。毛利人都能把它們捉來做衣服(他們也會抓幾維鳥做衣服)。但這都沒讓它們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直到歐洲移民帶來大量的外來物種 ,尤其是哺乳動物(其中貓要付很大的責任),還有疾病,完全針對了鸮鹦鹉的弱點,才使悲慘的它們瀕臨滅絕的。
來自維基百科的鸮鹦鹉曆史分布圖,深綠色是1840年以來的最大分布範圍,草綠色是化石證據的分布範圍。
鸮鹦鹉的栖息地環境
總而言之,鸮鹦鹉的祖先來到紐西蘭島之後,在這特别(孤立的島嶼,缺乏哺乳動物天敵和競争者)的環境中,演化出一套獨特的生存政策:包括夜行性,放棄飛行能力,但後肢強壯,嗅覺發達,出色的攀爬能力,儲存脂肪,靠聲音求偶,選擇食物充足的年份繁殖,而且還有強烈的好奇心。
把這樣的鸮鹦鹉說成是“智商捉急”,就相當于因為美洲原住民無法抵抗歐洲人帶來的各種疾病,而把他們說成是“遺傳缺陷“,超過90%的人口死于疾病是”先天不足“一樣。
一個物種能夠經曆千百萬年的演化,适應所在的環境,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功。各種各樣的物種,很多很“萌”,但從這些成功的生存下來的物種的角度來說,哪有誰是”蠢“的呢?
作者最後說”我也衷心希望,這種胖胖的,不會飛的,又很笨很呆的蠢鳥,可以得到更多人類的關注與喜歡。“
但我更希望,不僅僅是”萌”的動物得到人們的關愛,而“關愛”動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了解真實的它們以及它們所受到的威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