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普:大狐猴也懂音樂節奏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參考消息》27日登載埃菲社文章《大狐猴也懂音樂節奏》。摘要如下:

鳴禽與人類有相同的節奏感,那麼這種音樂能力是否在非人類的哺乳動物中也存在?一項對極度瀕危的大狐猴展開的國際研究給出了肯定答案。

上述結果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雜志上。由荷蘭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和意大利都靈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進行的這項研究指出,在其他物種中尋找音樂特性有助于了解人類的節奏能力如何起源和進化。

為了了解非人類哺乳動物是否有節奏感,該團隊決定研究馬拉加西為數不多的“會唱歌”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即極度瀕危的大狐猴。

研究人員想知道大狐猴唱的“歌”是否具有“分類節奏”,即在所有人類音樂文化中都能找到的普遍模式。當聲音之間的間隔具有完全相同的持續時間或加倍的持續時間時,就存在分類節奏。

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在一份聲明中解釋說,這種節奏使歌曲易于識别,即使以不同的速度演唱也是如此。12年來,都靈大學研究人員考察了馬拉加西熱帶雨林,與當地一個靈長類動物研究小組展開合作。在那裡,他們錄制了20個生活在自然栖息地的大狐猴群體的“歌曲”。

研究人員發現,大狐猴家族的成員經常以和諧的二重唱和合唱形式唱歌,并發現這些動物所唱的“歌曲”具有經典的節奏類别,以及一些音樂傳統中典型的“放慢速度”。此外,他們觀察到雄性和雌性大狐猴的“歌曲”節拍不盡相同,但顯示出相同的節奏。

根據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基娅拉·德格雷戈裡奧的說法,這是非人類哺乳動物中“節奏通用”的第一個證據。研究人員稱,這種能力可能是在“會唱歌”的物種之中獨立進化出來的,因為人類和大狐猴之間的最後一個共同祖先生活在7750萬年前。

研究人員希望在大狐猴和其他物種中找到存在其他音樂模式的證據。

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專家安德裡亞·拉維尼亞尼鼓勵研究人員收集有關大狐猴和其他瀕危動物的資料,“以免在想聆聽它們令人印象深刻的歌唱表演時為時已晚”。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