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之間的競争經常會很激烈,充滿無休止的辯論和争論,有時甚至還可能走極端,“化石戰争”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該事件也被稱為“大恐龍熱”,19世紀70年代,兩位美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在勘探和發掘恐龍化石期間,不擇手段地打壓對方,為自己攫取盡可能多的化石。他們的争鬥一直持續了20多年,即使死亡也無法将其終止。
<h1 class="pgc-h-arrow-right">沖突雙方</h1>
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出身于一個富裕的貴格會家庭,住在費城,1864年成為美國自然科學院院士,在哈弗福德學院教授動物學。

愛德華·德林克·科普
奧塞内爾·查利斯·馬什來自紐約的一個貧困家庭,他很幸運,有一位身為摩根大通公司聯合創始人的叔叔——喬治·皮巴第。皮巴第被譽為現代慈善事業之父,馬什設法說服他出資在耶魯大學建立了皮巴第自然曆史博物館,由馬什擔任該機構的主管。有了這個職務以及皮巴第死後留下的遺産,馬什的财務狀況也不錯。
奧塞内爾·查利斯·馬什
<h1 class="pgc-h-arrow-right">和諧的初遇</h1>
1864年,科普和馬什在柏林相遇,開始的時候彼此很友好,甚至以對方的名字命名新物種。
很快,他們個性上的不和就顯露了出來,科普好勝而急躁,馬什則更穩重,做事慢條斯理,有條不紊。二人是不同進化論的支援者,科普是個新拉馬克主義者,反對達爾文主義,主張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馬什卻是達爾文主義者,支援自然選擇理論。
二人唯一的共同點是對名利的渴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争鬥開始</h1>
1858年,科普正在紐澤西州哈登菲爾德鎮的一處泥灰坑中發掘鴨嘴龍标本,馬什去拜訪他,兩個人在一起進行考察後友好地分手告别。
不過,在科普不知情的情況下,馬什賄賂了挖掘化石的勞工,讓他們把發現的所有化石都寄給自己。
科普得知此事以後自然很不高興,原本就脆弱的友誼崩潰了,二人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公開攻擊對方。一次,馬什撰文指出科普在重塑薄闆龍(一種蛇頸龍)時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把頭放在了尾巴末端。換句話說,科普把薄闆龍的脖子和尾巴搞反了,薄闆龍的脖子比尾巴長,下圖中恐龍的頭應該在左邊而不是右邊。
科普錯誤版本的薄闆龍
這個指責給科普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不僅聲譽受損,還破了财。為了掩蓋錯誤,他不得不把刊登了馬什文章的雜志都買下來。
惱羞成怒的科普展開了報複,他開始在堪薩斯州和懷俄明州的一些地方收購化石,而馬什認為這些地方是自己的地盤。
随着勘探的深入,科羅拉多,内布拉斯加州和懷俄明州等地都發現了恐龍化石含量豐富的岩層,馬什和科普不約而同地來到這些地方進行挖掘。
<h1 class="pgc-h-arrow-right">化石戰争</h1>
激進的“化石戰争”就此打響。科普在美國地質調查局獲得了一個職位,為著名地質學家費迪南德·海登工作。1872年,借工作之便,科普開始對懷俄明州的骨化石岩層大肆進行挖掘,收獲頗豐。
科普試圖把所有榮譽都歸于自身的貪婪舉動激怒了其他古生物學家,尤其是馬什。馬什也開始進行謀劃。
科普的好運氣并沒有保持多久,在海登無法繼續提供資金和裝置支援之後,科普被迫自己支付勘探和挖掘所需的費用。
有件事讓他很惱火,他發現自己勘探隊的兩名隊員居然是馬什的人。他賄賂了這兩個人,使他們反水,然後就輪到馬什憤怒了。
一次馬什的化石被誤發給了科普,雖然科普把化石還給了馬什,但同時也對馬什進行了嘲諷,稱馬什是無能之輩,二人的關系進一步惡化。
1872年,馬什(後排中)與他的勘探隊員們
到了1873年,科普和馬什都有了很多發現,由于他們之間的關系已經變得非常敵對,完全沒有協作,導緻他們經常發表相同的發現,釋出相同的化石樣本,隻是給化石起的名字不同。
事實證明,馬什的命名方法更被業界所接受,科普的命名則從者寥寥。科普再次感覺受到了羞辱,可是又無可奈何,因為馬什的方法已經被廣泛接受了。
恐龍化石的采集需要大量經費支援。1873年,耶魯大學最後一次出資贊助馬什,為了節省費用,馬什讓13名學生自費陪他去勘探,把差旅費用降低了近90%。
此後,馬什采取了另一種政策,他不再親自去收集了,而是付錢給當地的挖掘勞工,讓他們把化石給他寄過去。雖然手裡的化石已經足夠他研究好多年,但對馬什來說,化石永遠是多多益善。
19世紀70年代中期,科普和馬什去了南達科他州,淘金熱期間那裡發現了許多化石。由于整個領地受印第安土著蘇族人控制,馬什需要得到紅雲酋長的許可才能進行挖掘。
馬什承諾會給紅雲酋長一大筆錢,還說當他回到華盛頓以後,将遊說政府善待蘇族人。
馬什如願得到了紅雲的準許,可是在收集到足夠化石以後,他卻帶着戰利品躲開蘇族人逃走了。諷刺的是,出于别有用心的政治原因,馬什後來還曾代表紅雲酋長公開發言,表明兩人關系親近。
馬什和紅雲酋長
1877年,橫貫大陸鐵路建設期間,馬什收到了一封來自懷俄明州的信。兩名鐵路勞工(名字分别是裡德和卡林)告訴他,科摩崖地區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有人已經過去尋找化石了。
科摩崖
馬什認為那些肯定是科普的人,他立即寄錢給裡德和卡林,懇求他們給他寄化石。從次年起,裡德給馬什發去了大量的化石,馬什在其中發現了劍龍,異特龍和雷龍的骨頭,這些發現進一步提高了他的地位和知名度。
1896年,馬什的劍龍骨架示意圖
過了一段時間,卡林對馬什總是拖延付款的做法感到不滿,轉而投奔科普。
科莫崖地區的挖掘持續了15年,馬什和科普的挖掘團隊都經曆了不少磨難,不僅是生活環境艱苦,還經常要提防對手的陰謀和蓄意破壞。
兩位古生物學家的争鬥異常激烈,為了防止化石被對方拿走,他們用泥土和岩石回填挖掘坑,甚至銷毀小型或者受損的化石。在一次争執中,兩個團隊的勞工互相投擲石塊。
1879 年科普在科莫崖發現的異特龍骨架
到了1880年代末,雙方都被瘋狂的挖掘搞得疲憊不堪。科普沒錢了,被迫要親自去挖掘化石。馬什也因不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發現以及遲遲不付傭金而漸漸失去了盟友。
即使在1897年科普去世時,競争也沒有結束。科普在病中最後一次向馬什提出挑戰:兩個人都在去世後捐贈大腦,比比誰的更大。
馬什沒有接受這項挑戰,科普的頭骨至今仍然儲存在賓夕法尼亞大學。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後記</h1>
馬什最後發現的恐龍物種比科普多,看似赢得了化石戰争的勝利,可實際上,這場戰争并沒有赢家。他們都在追求名利中迷失了自我,最後不僅淪落到一文不名,社會聲譽損毀,還被迫出售了自己的房子,租房居住。
為了比對方獲得更多的化石,他們采取賄賂和盜竊等非正當手段;為了破壞對方聲譽,他們在科學刊物上互相攻讦;為了讓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對方也無法得到,他們破壞彼此的挖掘地點,甚至用上了炸藥。
由于他們對恐龍物種的分類及命名互相沖突,古生物學界被困惑了幾十年。
馬什和科普一共發現了142種新恐龍,在他們之前,北美隻發現過9種恐龍。可是這些新發現的代價過于巨大,他們粗暴的挖掘造成了大量化石的損毀,斬斷了發現新化石的機會,對古生物學的研究是極大的傷害。
喬治·華盛頓的一句名言可以完美地概括馬什與科普的故事以及他們的結局:不論用什麼方法獲得名譽,如果沒有品格來扶持,名譽終必歸于消滅。
我是夭之沃沃,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您的關注,評論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