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産頻道報道,2018年6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将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并且還強調,如果中國實施報複的話,還将追加更多的關稅!
而中國政府也不甘示弱,随即強勢回應,6月16日淩晨,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釋出公告決定,對原産于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征稅清單中包括原産于美國的豬肉及制品和大豆等。

中國加征美國商品關稅名單中,業内人士尤其是養殖戶非常關注的飼料原料大豆赫然在列,另外還有玉米、高粱等。盡管2018年7月6日起才實施加征關稅,但嗅出戰火硝煙的商家在6月16日快速上調了豆粕價格,幅度之大令人咋舌,6月15日豆粕國内均價漲幅250元/噸,站上3000元/噸的高點。
面對暴漲的豆粕和生豬養殖行情的低迷,豆粕的采購我們應如何把握其品質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豆粕!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的一種副産品。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二種。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後的副産品為一浸豆粕,而先以壓榨取油,再經過浸提取油後所得的副産品稱為二浸豆粕。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對溫度的控制極為重要,溫度過高會影響到蛋白質含量,進而直接關系到豆粕的品質和使用;溫度過低會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而水份含量高則會影響儲存期内豆粕的品質。一浸豆粕的生産工藝較為先進,蛋白質含量高,是國内目前現貨市場上流通的主要品種。
按照國家标準,豆粕分為三個等級,一級豆粕、二級豆粕和三級豆粕。從目前國内豆粕現貨市場的情況看,國内豆粕加工總量(不含進口豆粕)大約為1000萬噸,其中一級豆粕大約占20%,二級豆粕占75%左右,三級豆粕約占5%,三個等級豆粕流通量的變化主要與大豆的品質有關。從不同等級豆粕的市場需求情況來看,國内少數有實力的大型飼料廠在使用一級豆粕,大多數飼料廠目前主要使用二級豆粕(蛋白質含量43%),二級豆粕仍是國内豆粕消費市場的主流産品,三級豆粕已經很少使用。豆粕廣泛使用于飼料加工,豬雞鴨飼料使用比例在20%—30%。
顔色:淺黃色至淺褐色,顔色過深表示加熱過度,太淺則表示加熱不足。整批豆粕色澤應基本一緻。
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沒有酸敗、黴敗、焦化等異味,也沒有生豆腥味。
質地:均勻流動性好,呈不規則碎片狀、粉狀或粒狀,不含過量雜質。
豆粕中含蛋白質43%左右,賴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蘿蔔素較少,僅0.2——0.4mg/Kg,流胺素、核黃素各3——6mg/Kg,煙酸15——30mg/Kg,膽堿2200——2800mg/Kg。豆粕中較缺乏蛋氨酸,粗纖維主要來自豆皮,無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澱粉含量低,礦物質含量低,鈣少磷多,維生素A、B、B2較少。表2反映的是豆粕與其他各種油粕的組成比較。
1、蛋白質名額:該名額是飼料業中最為看重的名額,業内人士普遍認為,蛋白質越高,飼料品質就越好。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帶皮及去皮豆粕在該名額中排名第3、1位,去皮豆粕更以48.5%的高蛋白含量使飼料中其它添加劑的投入大為減少,提高了牲畜的出肉率。
2、纖維名額:該名額對牛這類反刍動物的營養合成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對其他非反刍動物類動物的營養合成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帶皮及去皮豆粕的以太纖維及粗纖維含量分居倒數第1,4位,4、1位。
3、能量名額:該名額反映了機關飼料能提供給牲畜的能量,換句話說,就是如何以盡可能少的飼料達到相同的喂養效果。從上表中可以得到,帶皮及去皮豆粕分居第3、1位。
在這裡,根據每項名額對飼養牲畜産生的不同作用确定得分(表1擴弧内資料),進行彙總後得到如下結果:帶皮豆粕:33,去皮豆粕:37分,加拿大菜籽粕:16分,棉籽粕:20分,亞麻籽粕:18分,花生粕:29分,菜籽粕11分,紅花籽粕:20分,芝麻籽粕26分,葵花籽粕:14分。
綜合以上數項名額,去皮豆粕和帶皮豆粕的總得分居于十種粕類的第1,2位。
4、氨基酸:豆粕中還富含多種氨基酸,能夠充分滿足不同牲畜和家禽對不同營養的需要。從氨基酸組成和消化率角度來看,豆粕是最優秀的植物性蛋白原料。下表是不同粕類品種的氨基酸實驗比較資料:
經過算術平均法得到的總價值結果表明,帶皮豆粕和去皮豆粕分别為2.4和2.7,在諸多品種中居于第一、二位。
5、豆粕中還含有一組碳水化合物棗低聚糖,盡管由于缺乏分裂成可吸收糖的必備物質棗α-半乳糖苷,使低聚糖不能直接為牲畜吸收,但是它的存在卻可以加速牲畜新陳代謝水準。此外,豆粕還可提供牲畜必須的維生素。
6、盡管豆粕中也含有血細胞凝集素、皂不素等不利于營養吸收的成分,但是這些不利因素會因為高溫、高濕的生産過程而被限制在有限的範圍内。
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種動植物油粕飼料産品中産量最大,用途最廣的一種。作為一種高蛋白質,主要集中在飼養業、飼料加工業,用于生産家畜、家禽食用飼料,食品加工業、造紙、塗料、制藥等行業對豆粕有一定的需求,用于制作糕點食品、健康食品及化妝品和抗菌素原料。
大約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豬的飼養,豆粕内含的多種氨基酸适合于家禽和豬對營養的需求。實驗表明,在不需額外加入動物性蛋白的情況下,僅豆粕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家禽和豬的營養,進而促進牲畜的營養吸收。在家禽和生豬飼養中,豆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隻有當棉籽粕和花生粕的機關蛋白成本遠低于豆粕時才會被考慮到使用。事實上,豆粕已經成為其它蛋白源比較的基準品。
在奶牛的飼養過程中,味道鮮美、易于消化的豆粕能夠提高出奶量。在肉用牛的飼養中,豆粕也是最重要的油籽粕之一。豆粕還被用于制成寵物食品。玉米、豆粕的簡單混合食物與使用高動物蛋白制成的食品具有相同的價值。
最近幾年來,豆粕也被廣泛應用于水産養殖業中。豆粕中含有的多種氨基酸棗例如蛋胺酸和胱胺酸棗能夠充分滿足魚類對氨基酸的特殊需要。由于魚粉用魚捕撈過度原因,造成世界魚粉減産,供給的短缺使魚粉價格居高不下,是以,具有高蛋白質的豆粕已經開始取代魚粉。在水産養殖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豆粕還被用于制成寵物食品。簡單的玉米、豆粕混合食物同使用高動物蛋白制成的食品對寵物來說,具有相同的價值。美國依利諾斯大學進行的一次實驗表明,豆粕具有同豬肉一樣的高蛋白,卻不含影響營養消化的低糖酸鹽。
淺黃色不規則碎片狀,色澤一緻,新鮮,有豆粕的特殊香味。無發酵、黴變、結塊、蟲蛀及異味異臭。不許摻入大豆粕以外的物質,若加入抗氧化劑、防黴劑等添加物時應做相應說明。
水分:≤13.0%(南方)水分:≤13.5%(北方) 粗蛋白質≥43.0% 粗纖維≤5.0% 粗灰分≤6.0% 蛋氨酸≥0.6% 賴氨酸≥2.5% 0.05Nmg/分鐘.克≤尿酶活性≤0.3Nmg/分鐘.克 70%≤蛋白質溶解度≤85%3
豆粕的用量越來越大,價格也比其他粕類價格高,雖然摻假現象比較少但現實中還是存在摻假豆粕的現象。但如何才能采購到優質豆粕呢?又當怎麼鑒别呢?
a、外觀鑒别法。對飼料的形狀、顆粒大小、顔色、氣味、質地等名額進行鑒别。豆粕呈片狀或粉狀,有豆香味。純豆粕呈不規則碎片狀,淺黃色到淡褐色,色澤一緻,偶有少量結塊,聞有豆粕固有豆香味。反之,如果顔色灰暗、顆粒不均、有黴變氣味的,不是好豆粕。而摻入了沸石粉、玉米等雜質後,顔色淺淡,色澤不一,結塊多,可見白色粉末狀物,聞之稍有豆香味,摻雜量大的則無豆香味。如果把樣品粉碎後,再與純豆粕比較,色差更是顯而易見。在粉碎過程中,假豆粕粉塵大,裝入玻璃視窗中粉塵會粘附于瓶壁,而純豆粕無此現象。用牙咬豆粕發粘,玉米粉則脆而有粉末。
b、外包裝檢查法。顆粒細、容量大、價格廉,這是絕大多數摻雜物所共同的特點。飼料中摻雜了這類物質後,必定是包裝體積小,而重量增加。豆粕通常以60公斤包裝,而摻入了大量沸石之類物質後,包裝體積比正常小。
c、水浸法。取需檢驗的豆粕(餅)25克,放入盛有250毫升水的玻璃杯中浸泡2-3小時,然後用手輕輕搖晃則可看出豆粕(碎餅)與泥沙分層,上層為豆粕,下層為泥沙。
d、顯微鏡檢查法。取待檢樣品和純豆粕樣品各一份,置于培養皿中,并使之分散均勻,分别放于顯微鏡下觀察。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純豆粕外殼内外表面光滑,有光澤,并有被針刺時的印記,豆仁顆粒無光澤,不透明,呈奶油色;玉米粒皮層光滑,并半透明,并帶有似指甲紋路和條紋,這是玉米粒差別于豆仁的顯着特點。另外,玉米粒的顔色也比豆仁深,呈桔紅色。
e、碘酒鑒别法。取少許豆粕(餅)放在幹淨的瓷盤中,鋪薄鋪平,在其上面滴幾滴碘酒,過1分鐘,其中若有物質變成藍黑色,說明摻有玉米、麸皮、稻殼等。
f、容重測量鑒别法。飼料原料都有一定的容重,如果有摻雜物,容重就會發生改變。是以,測定容重也是判斷豆粕是否摻假的方法之一。具體方法為:用四分法取樣,然後将樣品非常輕而仔細地放入1000ml的量筒内,使之正好到1000ml刻度處,用匙子調整好容積,然後将樣品從量筒内倒出,并稱量。每一樣品重複做3次,取其平均值為容量,機關為g/l。一般純大豆粕容重為594.1g/l-610.2g/l,将所測樣品容重與之相比,若超出較多,說明該豆粕摻假。
飼料應用熟豆餅做原料,而不用生豆餅,因生豆餅含有抗胰蛋白酶、皂角素等物質,影響畜禽适口性及消化率。方法是取尿素0.1克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被測豆粕粉0.1克,加蒸餾水至100ml升,蓋上瓶塞于45℃水中溫熱1小時。取紅色石蕊試紙一條浸入此溶液中,如石蕊試紙變藍色,表示豆粕是生的,如試紙不變色,則豆粕是熟的。
豆粕是大豆經提取豆油後得到的一種副産品,根據提取方法不同分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其中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後得到的副産品為一浸豆粕;先以壓榨取油,再經過浸提取油後得的副産品稱為二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産工藝較為先進,蛋白質含量高,是目前國内外現貨市場上流通的主要品種。
油脂廠購入大豆→去雜→破碎(一顆大豆約碎成6-8塊)→加溫并調整水份含量(破壞原有的組織,易出油)→壓成片并繼續調整水份→加溶劑噴淋,淬取豆油→脫溶劑→豆粕生成
在豆粕的加工工藝中,溫度控制是最重要的環節,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豆粕中蛋白質的含量,并直接導緻日後豆粕的品質好壞和使用效果。
根據烘烤過程中是否攙雜進大豆種皮,豆粕還可分為帶皮豆粕和去皮豆粕,二者主要差別是蛋白質水準不同,具體名額見下表:
了解豆粕之外,我們再關注一下替代豆粕的11種粕類,沒準在豆粕漲到超過我們承受能力的時候,就是該考慮替代産品的時候了!
棉籽粕在世界油料籽總産量中排第三位,1997年總産量為1560萬噸。全棉籽的典型産量是50%棉籽粕、22%棉子殼和16%棉子油。與大豆粕相比,棉籽粕的蛋白略低約41%,而纖維含量較高達11%-13%。棉籽粕所含能量受其殘油的影響,這取決于采用的加工工藝方法。就氨基酸組成而言,棉籽粕在所有四種最重要的必需氨基酸(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色氨酸)方面是非常差的。由于氨基酸的消化率很差,平衡很差,在豬禽飼料中使用棉籽粕時L-賴氨酸和D,L-蛋氨酸的添加量要高于正常量。
棉酚是棉籽粕中的已知有毒成分,棉酚使棉籽粕在單胃動物飼料中的使用受到局限。遊離棉酚可使心肌和肝髒受損導緻心肌水腫、呼吸困難、衰弱和食欲減退。飼糧中的棉酚還能使貯存禽蛋發生橄榄綠蛋黃,這是由蛋中的鐵和棉酚發生化學反應造成的。棉籽粕還含有環丙烯脂肪酸、錦葵酸和蘋婆酸。蛋雞吃進這些物質使蛋清發生粉紅色變。已知這些物質還能幹擾肝髒代謝并可能增強黃曲黴素的毒害。
無棉酚的無腺棉品種的發現使棉籽粕能更好地适用于豬禽飼養。但由于這些棉種的棉花産量潛力較低,可用的數量有限。傳統的棉籽在殭屍電腦和蛋雞料中的配比上限通常為2%,豬料中相應為6%。如果考慮到黃曲毒素的話,鴨料配方中應避免使用棉籽粕。
雙低菜粕的顔色比暗褐色的菜籽更黃些。黃色品種起源于Brassica campsetris,而暗色類型起源于B.napus。
用于浸提制油的菜籽品種和浸提工藝方法都會影響菜籽粕的品質。調質的最佳溫度區間是100-105攝氏度15-20分鐘。這種調質工藝破壞了黑芥子酶(葡糖硫苷酶),該酶能将β-硫代葡糖苷轉化為緻甲狀腺腫因子和辣味化合物;口惡唑烷酮-2-硫酮和異硫氰酸鹽。在菜籽粕生産中常發生的過高工藝溫度則會降低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
就營養成分而言,雙低菜粕和菜籽粕的蛋白和能量較大豆粕稍低。其能量價值低的原因除了高纖維含量之外,還歸因于戊聚糖聚合體的存在,該物質是一種消化率很低的非澱粉多糖。高纖維和較低能值的結合限制了雙低菜粕和菜籽粕在高濃度殭屍電腦日糧中的應用。在礦物質方面,菜籽粕和雙低菜粕的鈣、磷含量較大豆粕高,但将近65%的磷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且不能利用。雙低菜粕和菜籽粕還含有較高的硫(約1.1%,對比豆粕中的0.4%)。高硫可引起腿部異常(Summers,1989),是以,在使用(雙低菜粕和菜籽粕時,應注意檢查飼料和水中的含硫量)。攝入的硫酸鹽和硫元素的總量用日糧中硫元素含量表示應低于0.4%。
雙低菜粕和菜籽粕的氨基酸比例平衡合理,但缺乏賴氨酸。該粕的氨基酸消化率通常低于大豆粕,特别是對于家禽。是以,在菜籽粕用于豬、禽飼料時對最終配方中氨基酸的平衡和消化率予以特殊的關注是至關重要的。
菜籽粕由于含有β-硫代葡糖苷,在飼用量較高時會導緻所飼各種家畜的生長速度下降并産生食欲不良問題,特别是豬。在蛋雞飼糧中如配入量超5%,在褐殼蛋雞的蛋黃中就會有魚腥味或品位下降,這是由于膽堿酯和芥子堿的存在促使蛋黃中三甲胺的積累。當配入量達10%時,蛋雞會由于出血性脂肪肝導緻死亡率上升。已有人提及用菜籽粕喂殭屍電腦導緻胴體異味。也有報導述及殭屍電腦日糧中含菜籽粕30%時的腿部異常。用菜籽粕喂豬導緻豬生産性能較差的主要原因是适口性不良。飼糧中菜籽粕含量高于5%時可導緻仔豬和生産豬的甲狀腺、腎髒和肝髒腫大。母豬飼糧中的菜籽粕用量應小于3%以防繁殖受損。用雙低菜粕取代菜籽粕可使上述問題大為減少,但與芥子堿有關的問題除外。加拿大Canola委員會建議該粕在飼糧中的最大配入比例如下:雛禽/生長禽為20%,蛋禽/種禽為10%,仔豬8%,生長豬/種豬為12%,肥育豬為18%。
1977年世界玉米蛋白粉粕的産量是320萬噸。玉米蛋白飼料和玉米蛋白粉是玉米濕磨産品。玉米漿和水通過酶和其他化學物質的加工生産出玉米澱粉、果糖、玉米糖漿和玉米油,并産出兩種含麸量不同的殘餘糟粕:含20%-25%蛋白和7%-10%粗纖維的玉米飼料,這種飼料原料在反刍動物飼料中最為常用,遲管有資料顯示在蛋雞料中加到25%依然有價值而不産生負效應。
含40%-60%蛋白的玉米蛋白粉是極好的蛋氨酸和葉黃素來源,但缺乏賴氨酸。這種高蛋白原料廣泛地用于禽料補充氨基酸并作為黃色素的來源。該粕的應用常因價格高昂受到限制。生玉米原料中所含的殘留黃曲黴素和貯存時黴菌生長使玉米蛋白粉易受黃曲黴素的污染。在豬的日糧中玉米蛋白粉的使用量有時限制到2%以防發生黃色糞(yellow fecal color),該色可以提醒某些生産者,對家禽來說,價格和低賴氨酸含量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1997年葵花籽粕的世界總産量為1030萬噸。主要生産國有前蘇聯、歐共體、阿根廷、美國和中國。
葵花籽粕的營養成分因葵花籽品質和所用的煉油方法而異。壓榨後的葵花籽餅因殘油量較高,其能量水準亦高于溶劑浸提後的葵花籽粕;品質也取決于葵花籽在煉油前是否去殼。去殼葵花籽粕會含有40%以上的蛋白和13%以下的粗纖維。部分去殼的葵花籽粕會含有30%-35%蛋白,而全殼葵花籽粕含粗蛋白約25%。部分去殼或不去殼的葵花籽粕的粗纖維超過20%,這在用于豬禽飼料時成為一個主要的限制因素。由于含殼的水準不同,葵花籽粕的品質變異較大,這是在使用這種飼料原料時的最重要限制因素。此外,加工溫度對葵花籽粕的品質有顯著影響。低溫加工對防止賴氨酸和其他有價值氨基酸的變性是理想的。
葵花籽粕含有較高綠原酸--種類似單甯的化合物。該酸能抑制消化酶的活動,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澱粉酶和脂肪酶(Cheeke and Shull,1985)。綠原酸既不凝結也不水解,在做單甯測定時,葵花籽粕中所含的3%-3.5%的總酚化合物中有1%以上的綠原酸是不能被檢出的。需要加額外的蛋氨酸和膽堿才能抵消綠原酸的作用。綠原酸還是正苯醌的前體,由植物酶多酚氧化酶作用産生。這些化合物進行反應時會使飼料加工中或消化道中的賴氨酸聚合化。是以在飼糧中使用葵花籽粕時,蛋氨酸和賴氨酸的需要量就提高了。
與大豆粕不同,葵花籽粕蛋氨酸的含量高而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低。是以,葵花籽粕和大豆粕一同使用就能改善飼料中的氨基酸平衡。如果葵花籽粕的配入比例較高,則進一步補給賴氨酸尚屬必要。葵花籽粕中的氨基酸消化率一般較大豆粕為低。在用葵花籽粕部分取代大豆粕或魚粉時應将此事考慮在内。葵花籽粕因其高纖維和低能量建議不用于仔豬補料或乳豬料。在生長和肥育豬飼料中可以用優質葵花籽粕加L-賴氨酸取代到三分之二的大豆粕。但如果使用部分去殼葵花籽粕,飼料效率會明顯變差,這是葵花籽粕中過量的纖維和低能量的反映。對于肉禽日糧,建議隻用優質去殼葵花籽粕。
芝麻是亞洲國家常有的次要油料作物。1997年世界總産量為90萬噸,主要生産國是印度、中國、蘇丹、緬甸、墨西哥。
芝麻粕的營養成分可與大豆粕攀比,但變異大而受束于芝麻品種、去殼程度和所采用的加工方法。全芝麻籽粒含皮15%-29%。用去殼機或手工浸泡揉搓可使芝麻皮與芝麻仁分離。大多數芝麻的收獲也靠手工完成。芝麻去皮後使纖維減少約50%同時增加了芝麻粕蛋白含量,改善了消化率和适口性。有時芝麻在研磨時不去皮以圖提高煉油效率,但這種工藝生産的芝麻粕的營養價值相對較差。不同品種芝麻粕的蛋白含量範圍在41%到58%。壓榨芝麻餅蛋白平均含量40%、脂肪5%當屬典型。溶劑浸提芝麻粕含蛋白略高,為42%-45%,而脂肪在3%以下。芝麻粕的能量低于大豆粕,這似乎與其高灰分含量(10%-12%)有關。
芝麻粕是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的極好來源,但賴氨酸與蘇氨酸極低。芝麻粕的氨基酸組成可與其他餅粕蛋白,特别是大豆粕配合互補。已有研究表明大豆粕和菜籽粕以2∶1配合對雛雞生長有良好反應。據報導近80%的芝麻蛋白是可消化的。加熱或研磨工藝時間過長可導緻氨基酸使用率的急劇下降。高溫加工芝麻也能導緻胱氨酸的破壞進而引起含硫氨基酸的缺乏。
芝麻的草酸(35 mg/100g)和植酸(5%)含量高。暗色品種比褐色品種含有更多的上述抗營養因子。已知草酸和植酸會幹擾礦物質代謝并降鈣、磷、鎂、鋅和鐵的使用率。草酸也可引起腎髒損傷并由于其味澀而降低适口性。将芝麻去殼可脫去草酸鹽,但對植酸幾乎無作用。通過添加含有活性植酸酶的飼用酶或在飼料中加入含有相當水準有效植酸酶的生小麥都可以使植酸降解。
芝麻粕在家禽日糧中廣為使用,主要是由于它的含硫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應考慮到芝麻粕的賴氨酸含量和消化率都低,補給合成賴氨酸是必要的。專用去殼芝麻粕有助于避免适口性的問題。芝麻粕在豬料中的使用較不普遍,因為豬對蛋氨酸和胱氨酸的要求較低而芝麻粕卻是賴氨酸含量較低。但如果芝麻粕的價格很有競争力,而且日糧中已用了高賴氨酸的原料如魚粉和大豆粕,則芝麻粕可在生長肥育豬日糧中用到15%,使豬有令人滿意的性能。在實踐中,芝麻粕的配入限制水準應為5%-8%以防止殘油中高百分比(80%以上)不飽和脂肪酸而産生軟豬肉。
花生是世界上許多地區廣為流行的人類食品,花生煉油後的副産品花生粕是一種現成可用的蛋白來源。1997年世界花生粕總産量為620萬噸,中國和印度是主要生産國。
花生粕的營養成分依所用煉油方法不同而有顯著變異。花生殼的含量直接影響到花生粕的纖維和能量含量。溶劑浸提的花生粕中脂肪含量一般低于1.5%。壓榨的花生餅的脂肪含量随煉油的效率而異。在熱帶暖濕條件下長期貯存的花生粕中的殘油是一個負面特點,因為它很容易氧化,這就導緻适口性差,有毒性并使能量降低,進而極大地降低了花生粕的品質。
相對于大豆粕來說,花生粕的氨基酸比例不良,缺乏蛋氨酸,賴氨酸和色氨酸,而且這些比例不良的氨基酸消化率又很低。是以在使用花生粕時向飼料中補加額外的結晶氨基酸是必要的。
如同大多數豆科籽實一樣,花生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其他蛋白酶抑制因子,需要适當的加工以破壞這些抗營養因子。另一個常與花生粕有關的不理想因素是花生在收獲前、收獲中和收獲後被産生黃曲黴素的真菌黃色曲黴菌(Aspergillus flavus)污染。雛鴨、火雞雛、殭屍電腦雛對黃曲黴素最敏感。這種黴菌素可導緻肝、腎和胸肌出血,降低免疫力。已知黃曲黴素B在250ppb之低的濃度就有上述毒效。因為黃曲黴素的廣泛存在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許多當局對人類食品原料和飼料設定了極限标準。例如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對州際貨運飼料作出限量規定為100ppb。
顧慮到黃曲黴素污染,在幼禽料中一般建議不用花生粕。此外,如果花生粕加工不當未能破壞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幼禽的生産性能也會受到影響。
但如果花生粕品質好,則在殭屍電腦料中可用到6%,蛋雞料中用到9%也應有良好效果。不過為了安全謹慎,多數營養學家把花生粕在禽料中的上限定在4%。就豬的飼料而言,優質花生粕可取代乳豬料中1/3的大豆粕和生長豬料中2/3的大豆粕。如果使用的是壓榨花生餅則在生長豬料中的配入水準應予以限制以免發生軟脂及油膩胴體問題,以及因酸敗導緻的品味降低,這主要是因為花生餅中殘留含量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83%)造成的。
每年大約1/3的世界捕魚量用于生産飼養家畜的魚粉。估計1997年世界魚粉年度産量為470萬噸。這是一種唯一逐年減産的蛋白質飼料。主要生産國是美國、秘魯、智利、丹麥。大多數魚粉的加工生産是将魚烹制,榨去大部分的油和水,然後使壓縮的魚餅幹化。有時也将榨出的液體濃縮物再加回魚粉。此外還有許多不同的生産模式。在有些加工廠中如果沒有魚油可被回收,如白鲑就可能将壓榨工藝省去(Barlow和Windsor,1994)。地方上生産的魚粉可能帶有海灘上曬幹的魚,罐頭廠下腳料可能含經幹燥後磨碎的各種魚(如鮪魚)的頭、尾、内髒。不同的加工工藝、原料、烹制方法、幹燥、研磨和貯存對魚粉的品質和營養成分有顯著影響。
多數魚粉呈褐色粉狀,富含蛋白、脂肪和礦物質。蛋白含量的變異可在50%-72%,脂肪在2%-12%,而未榨油的魚則在12%以上。魚粉含鹽量可在1.3%-4%。和大豆粕相比,魚粉含有更多的賴氨酸和含硫氨基酸,但不同樣本間的變異較大。魚粉脂肪酸的組成随所用原料魚的品種而異。沙丁魚粉含ω-3脂肪酸最多,其次為白鲑粉和魚是魚粉。魚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非常易于氧化而導緻有毒的遊離基的産生和較低的能量含量。在貯存時氧化可導緻發熱而降低氨基酸的消化率,甚至發生自燃。
魚粉也容易受生物胺污染。在将變質或腐敗的魚進行熱加工時會産生像肌胃糜爛素群組胺類的物質。這些物質增加胃酸分泌,并有報導可導緻家禽肌胃糜爛和其他損傷(Okazaki等,1983)。
優質魚粉是一種平衡極好的蛋白質來源。這也常在相應的價格上反映出來。對豬和禽,魚粉的适口性極好,通常用于氨基酸需要最高的乳豬料或雛禽料。臨近屠宰前的日糧中應避免使用魚粉以免魚粉中富含的胺導緻肉的魚腥味。蛋禽料中加1%-2%以上的魚粉可導緻禽蛋具有魚腥味。
殭屍電腦和豬的育成期日糧中魚粉的配入限量依品質群組成不同應在2%-10%之間。這個限量對防止礦物質過度補給是必需的。
羽扇豆主要生長于氣候涼爽的澳洲、加拿大、西歐和東歐,其營養含量和抗營養因子水準變異很大。随着降低生物堿含量的羽扇豆的遺傳改進和在西澳的大面積種植,羽扇豆粕已在亞洲諸多國家出現。
羽扇豆如能符合以下幾個條件則将是一種相當好的蛋白來源并可用作飼料原料。羽扇豆粕應由低喹嗪堿(<0.03%)羽扇豆制成。已知喹嗪堿能導緻神經性問題并且其味苦澀,能引起豬的适口性問題。喹嗪堿的含量随羽扇豆品種而異。雖然甜羽扇豆的喹嗪堿含量低,但它很容易為苦羽扇豆種子所混雜。羽扇豆粕應由去殼籽實制成以防不可消化的殼對能量的稀釋。應對羽扇豆粕的錳含量予以監視,因為有些品種含猛量極高(6900ppm),錳會促進脂肪氧化或引起直接毒性(Van Kempen and Jansman,1994)。羽扇豆還含有多量的(7%-12% ) α-半乳糖甙。因為豬和雞的消化道中沒有半乳糖甙酶,這些低聚糖不能被消化,而在豬的盲腸中發酵。這些糖是否對家禽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尚有互相沖突的證明依據(Brenes,Trevino,Centeno和Yuste,1989)。
羽扇豆的主要多糖是β-1-4半乳聚糖,含有D-半乳糖、L-阿拉伯糖、L-鼠李糖和半乳糖醛酸(Van Kempen and Jansman,1994)。羽扇豆中總非澱粉多糖約37%,殼中約50%。這些成分可引起濕粘糞和潮濕的墊草。
西澳羽扇豆(Lupinus angustofoli Lupins)用于豬時能量水準高,僅略次于大豆粕;用于禽時能量水準較大豆粕低。其蛋白水準約30%,低于大豆粕。羽扇豆粕賴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低但為蘇氨酸的良好來源。羽扇豆的氨基酸用于家禽比用于豬更為理想。
去殼甜羽扇豆粕的推薦用量:肉雛雞日糧4%以下;生長殭屍電腦6%以下;肥育殭屍電腦和蛋雞7%以下;生長豬可以耐受日糧中高達20%-25%的羽扇豆粕。
豌豆生長于涼爽氣候條件下,偶爾也産于亞洲國家,豌豆破碎并非為了榨油而隻通常用于連殼研磨。象其他豆科植物一樣,豌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如果将豌豆作為飼料原料而未經熱處理加工,這種抑制因子會帶來麻煩。不過生豌豆隻含有約相當于生大豆1/10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豌豆還含有單甯和多酚,該物質降低氨基酸的消化率。豌豆還含有少量的脂氧合酶(Savage,1989)。
豌豆中極缺蛋氨酸,但對豬禽來說有足夠的能量。由于豌豆含有抗營養因子,通常的最大使用量為10%-20%。對用豌豆配制成的飼料進行制粒是有益的。
棕榈籽粕主要産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奈及利亞和泰國,是棕榈果實煉油後的一種剩餘産品。估計1997年世界總産量為260萬噸。
棕榈籽被厚殼包裹,煉油必須先将果殼壓至開裂,并去殼加蒸汽調質後才能進行煉油。棕榈粕的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殼的清除。由壓榨煉油生産的棕榈餅含殘油約6%,由溶劑浸提生産的棕榈粕含殘油在1%到2%之間。在各種油粕中,棕榈籽粕的蛋白含量是最低的,正常範圍在16%到18%之間。如果殼和果實纖維不能有效地清除則會出現蛋白低至13%而纖維超過20%。由于高纖維,棕榈籽粕的能量含量頗低,尤其是對于家禽。棕榈籽粕纖維中的一半是中性洗滌纖維而且半乳甘露聚糖如β-(1,4)-D-甘露糖含量高(Daud and Jarvis,1992)。通過添加飼料酶來改進棕榈籽粕的營養價值有很大潛力。
與花生粕和椰子粕相似,棕榈籽粕的氨基酸成分在氨基酸平衡和消化率方面都很差,缺乏賴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估計家禽對棕榈籽粕中賴氨酸和蛋氨酸的消化率低達59%,而大豆粕的相應值為90%。棕榈籽粕中其他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也低。氨基酸消化率低的原因是蛋白質被套在碳水化合物複合物中以及煉油工藝中的高溫處理。
由于纖維高和氨基酸消化率低,棕榈籽粕可能最适合用于反刍動物飼料。對豬來說,棕榈籽粕的适口性差需要配合糖稀才能達到合理的采食量。與椰子粕相似,棕榈籽粕殘油中含有短鍊飽和脂肪酸,因而能使胴體産生潔白堅實的背膘。在禽料中應限制棕榈籽粕的使用,因為其蛋白品質差、纖維含量高而能量價值低。據報導含殼的棕榈籽粕會導緻家禽腸道壁細胞損傷。
椰子仁是取自曬幹或機器烘幹的椰子果實的果仁。主要生産國是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該兩國占有1997年世界總産200萬噸椰子柏中的2/3。按重量算,椰子仁可煉出約30%-40%的椰子油。幹的餅塊狀殘渣再進一步研磨成椰子(粕或餅)粉。由壓榨工藝生産的椰子餅中殘油含量約8%,有時再用溶劑浸提,這取決于市場對油的需求,現在這種需求頗高。椰子粕尚有疑難問題;含油量變異大,黴菌污染和難消化的非澱粉多糖含量高。
在實踐中遇到的多數椰子餅的殘油含量在9%-16%之間。有些小規模榨油工藝或用不良裝置生産的椰子餅的殘油含量可達20%。用溶劑浸提的椰子粕殘油含量低于2%。殘油含量較高的椰子餅是有價值的豬、禽能量來源。椰子油主要是由短鍊飽和脂肪酸組成(50% C12:0,15% C14:0),容易被豬、禽消化。
高濕度、幹燥條件不良和貯存不當導緻椰子仁被黴菌污染的高發生率。椰子仁是一種黴菌毒素形成的理想培養基。此外,濕度高和貯存溫度高有利于殘油的氧化進而影響到椰子粕的适口性。椰子粕的高纖維含量嚴重地影響到它在禽飼料中的應用。椰子粕的纖維富含甘露糖聚合體,其消化率低。常對豬禽有緩瀉作用。
椰子粕的蛋白含量範圍在19%-23%之間,比大豆粕低得多,它的蛋白質品質在氨基酸平衡和消化率兩方面都差(表4)。椰子粕的氨基酸消化率可能由于加工溫度過高而進一步降低。椰子粕的氨基酸組成比許多其他蛋白來源都差,缺乏重要的必需氨基酸如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組氨酸但精氨酸含量高。已知過量精氨酸有礙于賴氨酸的利用,(飼料中)椰子粕含量高可對豬禽的生長速率起負作用。在使用椰子粕時補充賴氨酸以校正賴氨酸的短缺和減少精氨酸的拮抗作用是很重要的。
椰子粕在禽料中的配入水準在很大程度尚取決于椰子粕本身的品質,特别是有關黃曲黴毒素污染的情況。在禽料中優質椰子粕的配入上限通常約3%或4%。椰子粕因纖維含量高和賴氨酸消化率低(62%),建議不用于仔豬誘料。随豬年齡增加,椰子粕在生長肥育階段的豬料中的配入量可增加到10%。椰子粕中的殘油是高度飼和的,會增加豬胴體背膘的硬度。這一點雖然對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以腿肉為例)是理想的,但在亞洲未必容易接受。例如烤豬肉中堅硬凝固的脂肪在中國人和其他人種的視覺和味覺取向上被認為是否定的。
較廉價餅粕蛋白的可利用性提供了降低飼料生産成本的出路。上述讨論指出單憑對某種蛋白原料的近似成分和總氨基酸分析來評價該原料的适用性是不夠的。基于下列的更廣泛的評價規範是必要的:
由于這些替換蛋白資源的品質變異比大豆粕大,求知材料的來源和所用的加工方法便很重要。使用最适宜的營養價值和通曉各種原料局限性的技能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能否成功地達到降低成本而無損于動物性能的目的。
這些重要考慮決定蛋白質效率或氨基酸使用率。雖然很多飼料原料尚缺乏這方面的資訊,但根據以往的曆史與經驗應該作出一些估計。
當飼料原料的來源和品質不能确定時,抗營養因子可能成為問題。其分析成本通常較高,分析裝置不易到位。應強調指出通過培育新的油籽品種,改進加工方法和采用飼料酶,與抗營養因子存在有關的問題将變得更無關緊要。
這一點在試用新飼料原料包括新蛋白資源時經常被忽略。任何對豬肉、禽肉、禽蛋的市場銷售産生負面影響的因素,不論是氣味、顔色、口感和品味都會嚴重損害飼料産品的可接受力。此外,論及終端産品的品質,應注意,在某一國家是理想的可接受的産品未必可行于另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