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校史海濤教授在Science發文,建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我校熱帶島嶼生态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生态學省級重點學科成員史海濤教授于2021年1月29日,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科學)雜志正刊以letter的形式發表了“China’s turtles need protection in wild” (中國亟需對龜鼈類的野生種群進行保護)一文。這是我校首次在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

本文是史海濤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帶領其曾經的碩士和博士研究所學生王劍副教授以及與其有22年合作經曆的美國學者Parham副教授,在他們長期研究和關注生态保護的基礎上共同完成的學術論文。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全球生物多樣性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已危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生存,亟需加強保護以阻止這種情況的進一步惡化。而有效的、真正意義上的保護是保護物種的自然種群及其栖息環境,而非将它們變成人工養殖的個體。史海濤教授緻力于野生動物生态學與保護研究30餘年,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通過人工養殖來保護瀕危物種的方法存在很多問題,已有不少事例證明養殖對于保護的危害。是以,史海濤團隊一直堅持呼籲野生種群的保護。

我國有兩種巨型鼈,它們是世界上個體最大的龜鼈類,體重可達200公斤,背甲長可達1.8米。《西遊記》中馱着唐僧師徒過通天河的老鼋,《紅樓夢》中賈寶玉說的癞頭鼋,指的就是他們。這兩個物種是龜鼈類的旗艦物種,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科學和生态保護價值。《竹書紀年》記周穆王伐越過九江,鼋鼍為梁,形容鼋和揚子鳄多到能架橋的地步。然而,這兩個物種中的黃斑巨鼈目前所知僅剩下一隻,目前養在蘇州動物園内。媒體及公衆為此發出了該物種無法挽救的絕望哀歎。另一種亞洲圓鼈也多年難見其野外蹤迹,學術界及公衆對該物種的挽救高度關注。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該物種的保護,已經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施救。但如何施救,存在不同的觀點。該文強調應該汲取黃斑巨鼈的慘痛教訓,将保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點放在野生種群及其栖息環境的保護上。在失去白鱀豚和白鲟等衆多大型淡水物種後,中國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态文明建設的訓示批示精神,下決心在長江流域全面實行十年禁漁政策,但其他河流的珍稀生物同樣面臨着嚴峻威脅。是以,該文建議将禁漁擴充到中國更多的其他流域;加強對水生生物保護區的管理,建立健全機構,給予穩定的經費保障;禁止在保護區内建立工程設施,并逐漸拆除已有的水電站。我們可能來不及拯救黃斑巨鼈了,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讓中國野性江河中的其他動物自由生存,而不要把更多努力都放在人工養殖上,以完善生态環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建設好生态文明。

我校史海濤教授在Science發文,建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史海濤教授

我校史海濤教授在Science發文,建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史海濤在Science(科學)雜志以letter的形式發表“China’s turtles need protection in wil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