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湖之城聞鳥鳴

原标題:她是亞洲城内最大濕地,她是鳥的樂園,她是大慶的城市名片

百湖之城聞鳥鳴

大慶的湖多,黎明湖、乘風湖、黑魚湖、蓮花湖、碧綠湖、萬寶湖、三永湖、連環湖……大大小小200多個,“百湖之城”,名不虛傳。

大慶的鳥多,有273種,春秋兩季有衆多的候鳥遷徙而來,像一大片一大片五彩的雲朵,就像一群遊子回到了家。震旦鴉雀、丹頂鶴、白鶴、白頭鶴、黑鹳、東方白鹳、金雕、大鸨,還有白琵鹭、大天鵝、小天鵝、灰鶴、蓑羽鶴、鴛鴦、毛腳鵟、普通鵟、阿穆爾隼、紅隼,種類不一,卻有共同的栖息地——龍鳳濕地!

百湖之城聞鳥鳴

龍鳳濕地高鐵下,群鳥翔集。

1

說起龍鳳濕地,就不能不提東方白鹳。

“東方白鹳飛來了,有三百多隻!”

一群攝影愛好者,或蹲,或卧,或站,架着“長槍短炮”,向濕地“掃射”。

隻見一大片的鳥,背黑,腹白,長腿,長頸,有的悠閑散步、有的金雞獨立、有的互相嬉戲,啾啾地叫着,仿若天籁之音。

東方白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難見的珍禽,尤其對于我們這個北方偏北的地方,一起飛來三百多隻,還是第一次 。

為留住這類瀕危的大鳥,早在十幾年前,大慶愛鳥人就在市郊沼澤地搭建“招引巢”,建了東方白鹳千裡跋涉後在大慶的第一個家。大慶也成了讓東方白鹳第一個留下來的北方城市。

百湖之城聞鳥鳴

鳥媽媽在哺育幼鳥

2

龍鳳濕地,原來叫北二十裡泡,是石化工業和城市生活的“排污池”,臭氣熏天,人不願去,鳥不願留。

直到1997年,建立起市級自然保護區,禁獵、禁漁、禁牧、禁耕作、禁止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北二十裡泡才漸漸出落成“小美女”;六年後,這個“小美女”經過換水,建起廊橋、雕塑、觀鳥塔、鳥類科技館,成了遠近聞名的“大美女”,成了市民假日休閑的好去處,也是大慶向外界遞出的一張靓麗的名片。

擡眼遠望,抽油機不停地叩拜大地,樓房就在濕地之側,高鐵呼嘯着跑遠……宛若已經晉升為省級保護區、總面積5050多公頃、亞洲最大的城中濕地這幅渾然天成水墨畫的閑章。

百湖之城聞鳥鳴

兩隻鳥在追逐嬉戲

3

在寬長的廊橋上盤桓,記者一眼就看到了一個奇特的雕塑:一支雙筒獵槍,槍筒彎成圓圓的死結,幾隻鳥悠閑地栖息在彎曲的槍筒上,這不由讓記者想到一個名字:董義。據說,這個雕塑是根據他的故事創作的。

“護鳥人”與“獵人”這兩個走向兩極的角色,是董義人生分水嶺的标簽。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董義喜歡在周末背上獵槍,到濕地打野味。

用董義的話說,看到中了槍的飛鳥從天墜落,有一種征服的喜悅。

有一天,董義和朋友在濕地打死了一隻大雁。大雁是忠貞鳥,成雙成對,一隻死去,另一隻一定來尋找。董義興沖沖地等着,要把那隻也打下來。

果然,不長時間,那隻尋找伴侶的大雁在他們頭頂盤旋,鳴叫着,嘹亮而清澈,可不多會兒,聲音就沙啞了,凄厲了。

不知為啥,董義舉槍的手顫抖了,怎麼也瞄不準……他一下子癱坐在地上,再也舉不動槍。

那晚,他躺在床上,耳朵裡灌滿了聲聲凄厲。鳥類也有屬于自己的感情,也會因為失去伴侶而悲痛欲絕,就像人類失去了親人。

董義看着獵槍,深感内疚,第二天一早,他砸毀了獵槍托,弄彎了槍管,開啟了與鳥類的另一種親密——護鳥、拍鳥 。

董義的事迹,深深感染了雕塑創作師,那彎曲的獵槍、落在彎曲槍管上自由的小鳥的創意,躍然而生。

百湖之城聞鳥鳴

龍鳳濕地引來珍奇鳥類

4

愛鳥、護鳥、拍鳥,也就成了這座因油而生城市的一種潮流。

此後,一位攝影人涉水冒險進入濕地,救助一隻被鐵夾夾住的紅嘴鷗的事,被當地媒體報道,那血淋淋的鐵夾、凄厲的悲鳴,引爆了一座城市關于人鳥和諧相處的話題,并由此産生了一個節日——觀鳥節!

從炎炎夏日到秋風乍起,兒女攙扶着父母、父母牽着孩子,來了。他們登上觀鳥塔,俯瞰翺翔在葦草萋萋之上的鷗鳥;走在廊橋間,聆聽鳥兒天籁般的和鳴,撫摸野花朵朵,嗅嗅青草的芳香,與大自然深情對話。

龍鳳濕地是鳥的樂園

5

有了撲棱棱的翅膀,有了鳥語,有了一灣秀水,一個城市就有了靈氣。

龍鳳濕地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不僅大慶人,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周邊城市的人,甚至外國友人也慕名趕來觀鳥翔、賞荷開、聽蛙鳴,在喧嚣中覓清淨,在水澤中感受天光一色的盛景。

那一望無際的綠意,能清洗掉你的疲憊;秋風乍起,蒹葭蒼蒼,雪原泛光,能讓你感覺人生的厚重。

文/大慶晚報記者 紅雪 攝/大慶日報記者 為強

來源:大慶網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百湖之城聞鳥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