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鷹獵 | 河南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非遺《傳承》節目

視訊加載中...

▲ 鷹獵

鷹獵項目的社會和自然環境

鷹獵是新鄉市一項口頭流傳下來的民間手工技藝,據其周邊地區發掘的商代玉鸮和鸮卣來推斷,新鄉市有鷹獵的曆史至少源于商代,距今有3000多年。

新鄉市位于豫北地區,北部的太行山區,森林茂密,其上空自古就是全球候鳥遷徙的8條路線之一,為“東亞/澳洲遷徙線”,包括蒼鷹、貓頭鷹、日本松雀鷹、鹞鷹、普通鵟(kuang)、灰面鵟、鵲鵟、毛腳鵟、獵隼(俗名叫兔虎)、遊隼、阿穆爾隼、紅隼、猴面鹞、雕鸮、林雕等猛禽在内的大量候鳥在遷徙途中落腳于此,為鷹獵在新鄉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可能。

鷹獵文化表現形式的動态過程

鷹獵可分為捕鷹(拉鷹)、馴鷹、鷹獵、放鷹四個步驟。

捕鷹(拉鷹)

捕鷹是馴鷹環節中的第一步,每年的9月~11月,第二年的2月~3月是捕鷹的最佳時間,這兩個時間段分别是鷹隼南遷和北返的遷徙期。

在這兩個時間段内,馴鷹人就會在鷹經常栖息的山坡、林間、水面較大的河邊用拉網法、成網法、拍網法、套鷹法等方法設網捕鷹。捕隼不能在林間設網,因為隼自身的生活習性以及生理狀況,不适合在林間捕獵。

鷹獵 | 河南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非遺《傳承》節目

▲ 捕鷹(拉鷹)

馴鷹

馴鷹指的是馴鷹人将捕捉到的蒼鷹、隼等猛禽經過一系列複雜、艱難的馴化,讓其成為人類捕獵工具的過程。它分為開食兒、過杠兒、闖臉兒和叫遠兒。

鷹獵 | 河南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非遺《傳承》節目

▲ 馴鷹

開食兒

開食兒就是馴鷹人逗哄加上肉食的引誘,讓鷹在馴鷹人的手臂上吃食兒的方法,這是馴鷹最困難的一步。這與别的地方的熬鷹方法不同,外地熬鷹一般是讓鷹幾天幾夜不睡覺,這對鷹身體的傷害太大,不具有科學性。

鷹獵 | 河南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非遺《傳承》節目

▲ 開食兒

過杠兒

開食兒的第二天就要讓鷹隼過杠兒,也就是讓鷹在馴鷹人的哄逗加上肉食的引誘下,從鷹杠上飛到人的手臂上吃食兒過程。過杠兒的距離一天比一天遠,該過程一般需要2~3天,且馴鷹人要使用鷹拌,防止沒有馴成的鷹隼飛走。

鷹獵 | 河南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非遺《傳承》節目

▲ 過杠兒

闖臉兒

完成好開食兒、過杠兒後,馴鷹人就要駕鷹隼外出到人多的地方去。剛開始鷹隼一看到人群就亂飛,随着時間的推移,鷹隼對人的恐懼感逐漸減退,直至熟視無睹。

鷹獵 | 河南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非遺《傳承》節目

▲ 闖臉兒

叫遠兒

完成好開食兒、過杠兒、闖臉兒環節後,馴鷹人開始訓練鷹的叫遠。

首先選擇一個寬闊的場地,準備一根長約50~80米的繩子和一個同鷹拌相連的小鐵環。

然後将繩子的一端拴在樹上,另一端由馴鷹人拿着。

鷹獵 | 河南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非遺《傳承》節目

▲ 叫遠兒

隼類的叫遠兒訓練同鷹類的不同,不用小鐵環。

以上環節準備好後,馴鷹人将繩穿過小鐵環,由近到遠一步步喊鷹,使鷹能夠按照馴鷹人想法落到馴鷹人手臂的過程。

馴鷹人選擇一片寬闊的場地,準備一根長約50~80米的繩子,将繩子的一端拴在樹上,另一端拴到鷹拌上。由近及遠呼叫隼的名字,使其落到馴鷹人的手臂上。

盤飛

隼類訓練除了叫遠兒與馴鷹不同外,還多了一個盤飛訓練環節。

馴鷹人臂架獵隼站在遠處,另一位馴鷹人用2~3米長的繩拴住死鴿子作為誘餌等獵隼來捕獵,并讓其抓不到獵物。獵隼抓不到獵物後就會向上攀升到天空,到了一定高度後即向下俯沖,大有捕不到獵物誓不罷休之勢,如此反複多次,這一過程即為盤飛訓練。

經過幾天的訓練後,獵隼訓練即告成功。

鷹獵

鷹獵一般在秋冬時節進行。馴鷹人架鷹隼到野兔、野雞出沒的地方,通過用棍子打草轟出獵物的方法,将鷹隼放飛,捕獲獵物,通常十拿九穩。

鷹獵 | 河南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非遺《傳承》節目

放鷹

放鷹,依照祖訓,秋天捕捉的獵鷹,到次年的2、3月份,或者在春節前都必須要被放歸山林。

這時的鷹隼身體健康,鷹隼可以去自然環境中繁衍後代。這是一種傳統文化,同時又保護了鷹隼。

千百年來,新鄉市的民間一直有鷹獵傳承,它深藏于民間,同當地獵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鷹獵 | 河南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非遺《傳承》節目

▲ 放鷹

全國其它地域一般采用不讓鷹隼吃食兒、不讓鷹睡覺的熬鷹方法,使鷹聽命于馴鷹人的指令,其方法過于簡單、殘忍、不人道,且對所馴鷹的身體非常不利。

新鄉馴鷹的方法很人性化,通過開食兒的方法直接使鷹隼依附于馴鷹人,并能很快進入過杠兒訓練環節,同時新鄉除了能夠馴鷹外,還可以訓練隼,并且訓練方法獨有。

鷹獵是我勞動人民适應環境、利用自然的一種生存方式,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一種展現,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

鷹獵的存續與傳承狀況

馴鷹、馴隼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很少有人願意學。

鷹、隼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要想馴養一隻鷹,要到鄉派出所登記,領取了由林業派出所發放的許可證後才能養鷹,手續較為繁瑣,降低了一些人馴鷹的積極性。

養一隻鷹、隼每年要花費二、三千元,馴好後還要放飛到大自然中,好多人認為得不償失。現今,鷹獵已經不是人們生存的必需生存方式,參與人數較過去銳減。

鷹獵保護計劃

通過搜集、整理、編寫馴鷹資料,保護野生鷹隼,保護野生鷹隼所栖息的生存環境,保護和培養鷹獵技藝傳承人,開展鷹隼人工繁育等方式使傳統的鷹獵技藝得到較好地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