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随性的喝酒方式,你都試過嗎?

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的《水浒傳》,據說是寫酒的最多的一部。據統計,《水浒傳》全書共寫了六百多個飲酒場面,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其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些好漢在進入小店,坐下的第一句話便是“小二來壺好酒,再來二斤牛肉”,是以水浒傳裡面的各位豪傑,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就是喝酒豪情萬丈的感覺。

那些随性的喝酒方式,你都試過嗎?

比如:魯智深喝酒大鬧五台山,林沖喝酒風雪山神廟,晁蓋等喝酒智取生辰綱,武松喝酒打猛虎。好漢們不能沒有酒,酒就是興奮劑,沒有酒劇情就沒法展開,水浒裡喝酒的場景太多了,酒也許是水浒裡最好的配角。

水泊梁山,位于今天的山東省境内,可能是傳習了梁山的好漢基因,山東人民不僅能喝還能産酒,酒的産量穩居全國第一。而且據統計,山東每天人均酒精攝入量大概是80毫升,相當于四兩白酒或者四瓶啤酒的量,大家能想到山東人有多能喝了!山東古有武松怒喝十八大碗,今有酒桌“三盅全會”(白酒、啤酒、紅酒都會喝)。山東人也素有“好喝、能喝、敢喝”的稱号,山東人,喝一場小酒,也能從日上三竿喝到燈火闌珊。在山東地區,跑市場做業務,如果不能喝酒,根本也合同也拿不下來,是以,各位如果是做山東市場,先掂量一下自己的酒量再說吧。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是梁山好漢,也不是每個省的人都像山東人民喝酒豪爽。更多的普通人,隻是把喝酒當作工作之餘的調劑,消遣而已,随性一喝。喝高的畢竟是少數,咪一口小酒的是大多數。

在浙江紹興,喝黃酒吃茴香豆,據說是絕配。紹興是水城,河道縱橫。河邊,經常可見老人慢悠悠喝酒,随手從兜裡掏出幾顆茴香豆。這些下酒小吃,初吃不覺得出奇,細細咀嚼卻頗有深味,蠻符合紹興人的性格:外圓内方、靈秀惠巧。魯迅筆下的紹興似乎并未走遠。

茴香豆是紹興最知名的一種小吃,這得益于魯迅小說中孔乙己在鹹亨酒店櫃台前花九個銅錢買了兩碗酒和一碟茴香豆,還細究起“茴”字的四種寫法。茴香豆是以蠶豆為原料,用清水泡軟,入鍋加配料用文火慢煮至蒸熟,口感清香軟糯,鮮嫩,價格便宜,是紹興尋常百姓最常吃的下酒菜。

那些随性的喝酒方式,你都試過嗎?

對蘇州人民來說,配小酒的好菜,當屬螺蛳。老話說,螺蛳殼裡做道場,小小的螺蛳講究可多着呢,蘇州人喜歡吃青殼螺蛳,是因為殼薄肉肥。醬爆螺絲、上湯螺絲、韭菜炒螺肉,都是鮮香惹人,口味一絕。尤其是清明前,明前螺蛳可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在蘇州太湖地區幾乎每家農家樂或者酒店裡均可品嘗到,那是打嘴巴也舍不得丢的美味。一盤螺絲,可以嗦上半天,菜無須多,一盤螺蛳足以讓人心滿意足。

到了福建廈門一帶,下酒的小菜叫做:燒酒配,顧名思義是好酒之人的好朋友。閩南的燒酒配嘛:主要以涼菜為主,但南方的涼菜由葷菜唱主角,雖說不像北方的“硬菜”一般大鍋大盆,不過勝在種類繁多,花樣百出。為了踏實喝酒,主食先上一份炒湖頭米粉,湖頭米粉是廈門以地域冠名的特産,特點韌性好,煮湯不易糊。再來一碟炸鳳尾魚(鳳鲚):這種魚别的做法都不理想,油炸則特别香,細細的魚刺薄薄的魚骨都變得酥脆可口,典型性下酒好菜。然後,加一份閩南醋肉:醋肉的外形和西南地區的酥肉一樣,實際上做法也差不多。在廈門和泉州地區比較流行,調味時加了醋,是以出品酥香中帶有微酸的獨特風味。最後,再上一個咖喱鱿魚,色澤明黃,質地紮實,直接吃有咖喱的香味,蘸蒜蓉醬後,吃味更厚重。

這樣子的燒酒配,是不是讓人想起了日本的居酒屋?配置有點高哦!

更多是時候,你會發現,就是一盤淺淺的炸花生,都是配酒的好菜。花生簡直是百搭,可以炸,可以鹽水煮,也可以鹵一下,配什麼酒都行,簡直就是萬金油。各地的名花生,也是層出不窮,福建衙口花生、山東青島大花生、四川天府花生,可謂是前三甲,當然,龍岩花生、王莊花生,固鎮花生,也是相當當的名花生,口碑有嘉。

那些随性的喝酒方式,你都試過嗎?

右邊的為傑夫,愛爾蘭裔

中國人喝小酒配花生米,有的老外就非常不解,在他們看來,最佳的喝酒方式應該是幹喝,無論是葡萄酒,還是威士忌,幹喝慢慢用舌尖去品,才是品酒的喜好!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傑夫,五大三粗滿手臂龍紋,就說這才是爺們喝酒的方式。他還把這種喝法,取了一個專業術語“Neat”, 意思是說幹淨純粹地喝,沒有任何摻雜。不過,傑夫家裡來自愛爾蘭移民,他說他的血液裡,就有威士忌的基因,那也沒錯,自800年前,愛爾蘭就開始釀威士忌了,可謂是威士忌的鼻祖了。

不過中國的老百姓,才不管這些呢,我們喝的是閑情,老外喝的是純粹,正可謂:白天不懂夜的黑,夜的黑需要小酒去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