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與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冬宮博物館并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收藏有100多萬件奇珍異寶,其中有10件号稱“鎮館之寶”。
在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中,有一件被稱為“宮廷之寶”:清乾隆金嵌寶金瓯永固杯。

簡單地說,這件“宮廷之寶”是乾隆皇帝制造的酒杯。
1739年11月,乾隆皇帝指令内務府造辦處制作一個金杯。
《内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鍍金。二十八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胡世傑交白玉梅瓣托,配做一蠟扡,上安琺瑯穩瓶,其名‘玉燭長調’;再配金杯,其名“金瓯永固’,先畫樣呈覽。欽此。”
不久,金杯制造完畢,上面镌寫了篆文“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等字樣,因而被稱為“金瓯永固杯”。“金瓯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足高5厘米。
大家注意到,乾隆皇帝在頒發谕旨制造“金瓯永固杯”的同時,也制作了一個“玉燭長調”的燭台,這有何功用?
後來,乾隆皇帝的兒子、嘉慶皇帝在一篇《元旦試筆》的注釋裡說,從雍正皇帝開始,有了元旦在養心殿開筆的做法,乾隆皇帝予以發揚光大。現在,嘉慶皇帝也遵照執行,具體做法是:“于每歲元旦子刻,即躬禦是處,案設金瓯一,中注屠蘇;玉燭一,手引發光。先禦硃亳,後染墨翰,其筆管端鐫字曰‘萬年青’……”
意思是說,在開筆時,皇帝會把“金瓯永固杯”和“玉燭長調”燭台都擺在禦案上,在“金瓯永固杯”裡斟上屠蘇酒,将“玉燭長調”燭台點燃,随後用一支萬年青毛筆染上墨翰後,揮毫寫字。
顯而易見,“金瓯永固杯”和“玉燭長調”燭台都是為開筆禮準備的禦用物品。
1740年,也許乾隆皇帝覺得一個“金瓯永固杯”不夠用,下令内務府造辦處再次制作了兩個。這次,乾隆皇帝讓工匠在“金瓯永固杯”上添加了幾顆大小不一的珍珠:“耳子夔龍上各安大珠子一顆,兩面每面安珠子五顆,中間一顆安大些,花頭要圓的,再樣呈覽,準時再做。欽此。”
1797年,3個“金瓯永固杯”經過五六十年的使用,出現了損害的情況。乾隆皇帝再次下令制作一個新的“金瓯永固杯”。
《内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六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禦前大臣福面奉谕旨,乾清宮收貯‘金瓯永固’業經傷損,着交造辦處成造‘金瓯永固’一件。于本月二十八日為成造‘金瓯永固’爵杯一件,上嵌安珠子寶石,應領内庫九成金二十兩、正珠大小十一顆、紅寶石大小九塊、藍寶石十二塊……俱各撥得蠟樣并繕寫摺片一并呈覽。奉旨,準向内庫挑用,欽此。”
于是,乾隆皇帝一共制造了4個“金瓯永固杯”。在古代,人們将“金瓯”寓義為國家。《南史·朱異傳》記載:“(梁武帝)嘗夙興至武德閤口,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瓯,無一傷缺。’”1911年10月4日,清廷頒發了中國古代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國歌,即《鞏金瓯》。
如今,200多年過去了,這4個“金瓯永固杯”分别位于什麼地方?
1740年制造的最後一款“金瓯永固杯”,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1739年制造的第一款“金瓯永固杯”,珍藏在英國倫敦華萊士典藏博物館。1740年制造的兩個“金瓯永固杯”,一個珍藏在英國倫敦華萊士典藏博物館,一個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為什麼乾隆皇帝制造的4個“金瓯永固杯”,會有一半流落到英國呢?這與第二次鴉片戰争有關。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劫掠并焚燒了圓明園。法軍上校杜潘(du Pin)搶走了兩個“金瓯永固杯”,帶回了法國。1972年,兩個“金瓯永固杯”出現在法國巴黎的一次拍賣會上,為英國收藏家理查德·華萊士勳爵獲得。
華萊士是一個富豪,也是一個收藏家,購買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物,兩個“金瓯永固杯”就是其中之一。當華萊士死後,他的遺孀将自己的豪宅改為私人博物館——倫敦華萊士典藏博物館,用來收藏文物,“金瓯永固杯”便進入了倫敦華萊士典藏博物館,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