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青島海關截獲了一個奇怪的包裹。
這個包裹來自美國,進境時的申報單上明确填着:衣服。

呵呵,衣服?海關人員查驗時發現,包裹裡隻有兩件衣服,但擠着66個指型管。這些指型管的開口處都被塞子封好了,裡面密密麻麻的全是黑腹果蠅的蟲卵、幼蟲、蛹及成蟲。粗略算下來,已經超過7000隻。
這7000隻黑腹果蠅,想過關是難如登天了。那為何我們對這種不敢光明正大進來的活體昆蟲如此緊張呢?
區區蟲子而已,人們究竟在怕什麼?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黑腹果蠅背景大起底</h1>
黑腹果蠅,顧名思“親”,它真是果蠅的“親戚”,很多習性都和果蠅相似。
比如,它們身量相仿,體長在2.5毫米左右;“嗜好”相同,多在腐爛水果裡栖身,繁殖能力驚人。最大的差別就在于,“黑腹果蠅”的腹部往往呈黑色或黃褐色。
人類之前在果蠅身上吃過大虧。
曾經一度,果蠅中的“地中海實蠅”是世界公認的“水果頭号殺手”。一隻雌性地中海實蠅經過三代繁殖,就可以讓所在區域的蠅蟲數量“過億”,而這個過程隻需要60天左右。
這些蠅蟲以柑橘、蘋果、梨等水果為食,甚至把卵産在櫻桃、楊梅、藍莓等含糖量比較高的水果裡,對果農的收成影響非常大。
而這次的黑腹果蠅原本是産自熱帶或亞熱帶的品種。一旦因為疏忽被它們逃到自然環境中,就成了當地水果的禍害。萬一它們身上再帶着外來病菌或其他生物級隐患,那損失的可就不隻是水果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8">我們來聊一聊基因編輯</h1>
區區蟲子而已,扯到“生物隐患”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
關于這個問題,倒不是一些人過分焦慮。事實上,一部分科學家已經這麼做了。他們的手段就是通過“基因編輯”。
科學家們對黑腹果蠅的了解程度,遠比我們想象中更深。
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們就發現,黑腹果蠅的染色體隻有4對,非常适合人類遺傳學或疾病機理的研究。美國生物學家托馬斯·亨特·摩爾根就是通過果蠅的雜交實驗,證明了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病提出了“遺傳學三大定律”之一的“基因連鎖-交換定律”。1933年,他還因為在遺傳學方面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科學家們對黑腹果蠅完成了基因測序。他們發現,這種果蠅和人類基因組序列的同源性高達60%,且人體75%的已知緻病基因與這種果蠅身上的相似。也就是說,如果想研究人類對于某些疾病的反應機理,完全可以用這種果蠅來做。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裡通過基因誘導等方式,讓這些果蠅之間産生了無數種變異體。
比如,在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基礎上,科學家們能對主導果蠅眼睛顔色的基因進行人為幹預,讓它們不再正常産生紅色“顔料”,進而使其眼睛出現白色變異。
眼睛顔色突變體 眼睛顔色突變體
而在這種人為幹預下,果蠅的翅膀形态也出現了突變。科學家們放大了果蠅第二染色體上的缺陷,發現這些有缺陷的果蠅翅膀,可能會比正常的果蠅短,部分帶有卷曲基因的,還會出現卷曲的翅膀。
翅膀形态突變體
當然,類似的突變還出現在果蠅的身體顔色和頭部形态上。而這種人為幹預的“突變實驗”屢屢成功,直接促生了通過基因編輯讓生物具備某種特性。就比如,前段時間頻頻被提起的“基因編輯蚊子”。
據說,這種蚊子通過基因編輯,可以阻斷所在區域瘧疾的傳播。
但當科學家們把這種蚊子放歸自然後,卻發現一切并沒有他們想的那麼好,甚至這批蚊子的後代裡還出現了因為突變基因混合的“超級蚊子”。這種“超級蚊子”的傳染力更強,普通的殺蟲劑很難把它們消滅掉。
再回到這次海關截獲的7000多隻黑腹果蠅身上,它們身上是否存在基因編輯的特征?又是否攜帶一些對人有影響的病菌?且不論這個被截獲的美國包裹有何用意,在謹防生物攻擊這一點上,再嚴謹都不為過。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托特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