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方博物館學史著作漢譯過程中的常見問題研究(三)

作者:文博線上平台
西方博物館學史著作漢譯過程中的常見問題研究(三)

四、給目智語讀者造成閱讀障礙之處的翻譯問題與對策

譯者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在從事博物館學著作漢譯過程中,譯者一定要考慮目智語讀者,為了讓他們讀懂原文中一些難點之處,譯者可以通過文内解釋說明和文外解釋說明兩種方式添加相應的解釋性資訊。

(一)文内解釋說明

它是指在正文中添加一些解釋性資訊,比如通過括号的形式,或者破折号的形式。例如原文的一處俗語翻譯:With cloak and dagger flourishes, she made her way to…,就“cloak and dagger”的譯法,如果按照字面翻譯為“鬥篷和短刀”,這個俗語在漢語内并沒有任何其他含義,而英語是指“秘密間諜活動”,是以有必要在括号内添加解釋說明,讓讀者了解,定稿譯為“在鬥篷與短刀(比喻秘密間諜活動)盛行的時期”。如果按照意思翻譯,删掉這兩個意象,則将會抹掉國外文化資訊,讓讀者無法體會到原語的表達方式,這也會一定程度上削弱原作風格的傳遞。

(二)文外解釋說明

它是指在正文之外的地方添加一些解釋性資訊,主要是通過腳注或尾注的形式。《博物館變遷》譯注14個,《美國博物館》譯注37個,《博物館大師》譯注40個,主要涉及的是一些人名、地名或國家舊稱、組織機構、流派、度量機關的換算等。比如“有些批評家指出,在巴爾與理事們之間的關系中,巴爾就是一位斯文加利或塔利朗,而實際上巴爾通常并不會察言觀色,也不圓滑”,筆者查閱“斯文加利”和“塔利朗”,得知他們分别代表“使人對其惟命是從”和“圓滑世故”,然後将詳細資訊附在腳注内。再例如“Ashcan School”,在正文中被譯為“垃圾箱畫派”,為了便于讀者了解垃圾箱畫派的内涵,添加譯注“垃圾箱畫派是美國20世紀初反學院派的畫派,又稱八人派(The Eight),約1908年起源于美國費城,他們用現實主義手法描繪城市生活。”筆者添加的譯注都是以腳注的形式出現,腳注的好處在于一方面不幹擾讀者正文閱讀的流暢性,二是如果讀者确實需要看注解,直接在當頁底端就可看到,無需翻頁,比尾注更便捷。

五、翻譯過程中的一些其他問題與對策

(一)政治敏感性詞彙的翻譯

在國外著作漢譯的時候,譯者要秉持自己所處的政治、文化立場,注意一些政治敏感詞的翻譯,慎之又慎,避免在翻譯中犯政治錯誤,對于不符合我方政治、文化立場的概念或表達,要實施譯者幹預或更正。例如:By similar arraignments with the Treasure,Foreign,Indian and Colonial Offices there were subsequently sent Oldham and Wilfred to Japan,Formosa,and Corea,…(130)這個原文涉及一個政治敏感詞彙“Formosa”,依據《21世紀大英漢詞典》,初稿譯為“福摩薩”,然後在百度檢索“福摩薩”,百度百科顯示為“早期西方人對台灣島的稱呼”,然後打開詞條,直接為“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是以最後定稿為“中國台灣”,進而避免使用帶有殖民色彩的譯法。這說明譯者“是生活在特定時期特定地域意識形态下。…作者有國界,譯者更有國界。”

(二)一些博物館界常用标點符号的翻譯

展覽名稱、雕塑名稱和繪畫作品名稱,在英文中都是斜體,首字母大寫。但是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要遵從漢語的标點符号用法,不能斜體,展覽名稱在漢語中使用雙引号(例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74年舉辦的Treasures of Tutankhamen,譯為“圖坦卡蒙的瑰寶”),雕塑名稱在漢語中使用書名号(例如Apollo Belvedere and Laocoon,這兩尊雕塑的名稱譯為《貝爾維德爾的阿波羅》和《拉奧孔》),繪畫作品名稱在漢語中也是使用書名号(例如杜喬·迪·博尼塞尼亞的名畫Madonna and Child,譯為《聖母瑪利亞與聖嬰》)。

六、結語與建議

随着中國博物館界的不斷發展和博物館學的學科建設不斷推進,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西方博物館學史著作譯介到中國,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一)譯作應附加《譯者序》(或《譯後記》),這樣可以從譯者的角度,對全書的内容做一個簡要概述和點評,引導讀者了解全書概要。(二)譯作應附加重要術語翻譯對照表,有相關權威定義的術語,可将定義翻譯後附加在漢譯術語的後面。筆者個人能力有限,不可能勝任編纂博物館學的學科術語詞典,這需要博物館學界權威專家團隊合作,才能實作,那麼在目前情況下,譯者可以積極征求編輯和主編的同意,給譯作附加術語翻譯對照表,為術語詞典的編纂奠定基礎。(三)譯作應附加重要人名翻譯對照表,一方面便于讀者知曉對應的原英文名,另一方面便于未來編纂相關的博物館學重要人名詞典。(四)未來的譯者在翻譯西方博物館學史著作之前,應當參閱已出版的相關譯作,例如《美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管理叢書7冊》《博物館變遷》《美國博物館》《博物館大師》等,盡可能保持術語、重要概念、人名、地名、組織機構名稱的統一性。

本文選自《中國博物館》2021年第三期

作者 | 陳雙雙

編輯|楊逸塵

本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