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李肇星 曾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中國駐美國大使、外交部部長、中國翻譯協會會長等職。
斯瓦西裡語是非洲的一種重要語言,坦尚尼亞、烏幹達和薩伊的不少居民都使用它。但在肯亞旅行,隻懂斯瓦西裡文和英文還不夠。肯亞共有四十多個部族,差不多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而有些人,特别是中年人和老年人,隻會說本部族的語言。我在旅行中常能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同我的第一次廣東之行有關系。
我是北方人,第一次到廣東,語言成了難題。我說話人家不懂,人家說話我發愣,連問路也講不通,真是寸步難行。互不懂話的人,說話聲音往往越來越高,但光聲音高又有什麼用呢?有時要買二兩面條,比比畫畫喊半天,最後還得掏出紙筆,書面解決問題。我慢慢發現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訣竅:要說話,找“紅領巾”。全國各地的中、國小生都學習國語呀!
我喜歡上肯亞的孩子,是從問路開始的。我的家鄉有句俗話:“鼻子底下是大路。”鼻子底下是嘴,有了嘴就能問出路,意思是對的,但不算完整,還必須有人願意和能夠回答你的問題才行。
受廣東經驗的啟迪,在肯亞城鄉旅行遇到難題,我總是向中、國小生求助。肯亞獨立後,大多數孩子能上學了。他們重視學習數學、實體、化學、生物學,也認真學語言。不管哪個部族的孩子,到七年制國小畢業時,除了能正确使用斯瓦西裡文,大體都能講一些英語,中學生的水準當然更高一些。這些學生講禮貌,遇到陌生人搭話,便會停下來問好,然後詢問能不能幫上忙。如果能用學到的知識幫助客人解決困難,他們會像得了滿分那樣高興。我的“廣東訣竅”在大洋彼岸百驗百靈。
肯亞的中、國小生很容易辨認。男孩是短短的頭發,雪白的襯衣,深藍色的短褲;女孩梳着卷曲的發辮,短裙子,膠底鞋。他們很守紀律。我國一個乒乓球隊曾到一所中學表演,“快呀,世界強隊來打球啦!”整個學校轟動了。比賽大廳的秩序井然有條,沒有一個同學亂擠亂吵,隻有出現精彩扣殺和奇妙救球的場面時,才會迸發出熱烈掌聲。表演結束,上課鈴重新響起。中國客人來到一個實體教室參觀時,學生們正在做實驗,一個個目不斜視。課堂上一片甯靜,隻能聽到砝碼輕輕落在天平上的聲響和客人輕輕穿過教室的一點聲音。
我到天然動物園和人工管理的動物園參觀過多次,從來沒見過哪個中、國小生違反規定把吃剩的東西扔給動物,更沒有見過哪個孩子用石塊或木棒打動物。他們懂得:動物是國家的财富,需要大家共同愛護,少年兒童也有一份責任。他們知道,吃剩的東西可能含有細菌,弄不好會把病傳染給動物;動物的飲食習慣各不相同,亂吃東西是會出麻煩的。
1973年我回國休假,聽說北京動物園的海獅東東和園園因為吃了不知誰扔給的梨核、桃核、小刀和子彈殼而慘然死去;一隻很漂亮的金絲猴也因為多吃了遊人抛給的花生米、糖塊和面包屑而給活活撐死。多麼可惜!動物園明文規定不準向動物投扔食物,為什麼有人硬要違反呢?希望這種事不是少年朋友們幹的;如果是成年人幹的,他們就更應該用肯亞兒童愛護動物的榜樣做鏡子對照自己了。
助人為樂是肯亞人民的美德,少年兒童在學校和在家裡都受到這種精神的教育。不少中、國小生放學後和在假期裡,都幫助家裡或鄰居幹活:掰玉米棒子、摘咖啡豆、打水、趕毛驢、幫媽媽做飯和照看弟妹……
我國古代流傳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肯亞人也看中仁愛的品德。一個少年要赢得同伴的尊敬,光靠聰明、勇敢是不太夠的。自己學習好,還必須願意幫助同學才行;自己勇敢,還必須具有自我犧牲精神才行。驕傲自滿或仗着氣力大欺侮人,是最被同學看不起的。有了好東西,大孩子一定要讓比自己年齡下的先拿;碰到危險,一定要讓小一點的孩子先離開;勞動中遇到困難,男孩子都知道照顧女孩子,否則自己的“尊嚴”就會受到影響。
女孩子們并不示弱,她們也把幫助别人當作光榮。報上登過這樣一條新聞:一隻鳄魚在河邊追逐一個六七歲的男孩。一位過路的小姑娘見事不妙,便大叫一聲,奮不顧身地迎頭趕去。說時遲,那時快,小姑娘用腳猛踢鳄魚的頭,又撿起一塊石頭向鳄魚擊去。鳄魚受了傷,狼狽不堪地逃到水裡。小男孩得救了,撲到小姑娘懷中,哇的一聲哭起來;而小姑娘的腳卻被鳄魚咬傷,鞋子裡滲出了殷紅的血。那年,她隻有十歲。
有個星期天,我們和幾個同志開車到湯姆森瀑布鎮遊玩。一到瀑布對岸的草坪,就看見有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坐在一棵不知名的樹下埋頭讀書,還不時墊着膝蓋寫些什麼。正前方,雪白如練的瀑布從八十米高的懸崖上飛流直下,震得大地發顫;水珠縱翻橫出,為谷底高大的熱帶喬木罩上了變幻不定的紗幕;在更高處,時隐時現着那七色的虹……可我更想走近那個讀書的孩子。
原來他在看一本中學代數教科書,随手記下一些解方程的公式。他擡起頭,發現了我,我們友好的談話開始了。我問他是哪個中學的,他沉吟了一下,平靜地告訴我,他國小畢業兩年了,沒上中學。他爸爸身體不好,家裡的地靠媽媽耕種。他是最大的孩子,要幫助爸媽做事。他抽時間自學中學的課程,用的是從朋友那裡借來的課本。他還常到鎮上的圖書館去借書。他喜歡數學,喜歡曆史、地理。他什麼知識都喜歡,覺得知識可以使他充實,将來成為對社會、對家庭都更有用的人。
他未出過遠門,但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萬裡長城、五四運動和李大钊……甚至知道孔子說過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少年向我告辭,說他的媽媽去市場了,他得回去帶着弟弟妹妹吃午飯,午飯後再看一會兒書。我松開他那有力的小手,依依不舍地望着那遠去的背影:多麼懂事、多麼有志氣的孩子!
肯亞中、國小生喜歡唱歌、跳舞、講故事、踢足球,有時玩一種像我國的“疊羅漢”那樣的遊戲。他們最喜歡的一支歌大意是:
親愛的肯亞,美麗的土地。
你是我們大家的,
讓我們齊心協力建設你……
晚上做完作業,是開故事會的時間。皎潔的月光下,娟秀的雲竹邊,少男少女們圍成一圈,聽大人講故事。如果大人們不肯講,他們便“集體自力更生”。辦法很簡單:随意抽一個簽,确定誰第一個講,然後按順時針方向輪流,每個孩子講一個。
孩子們講的故事豐富多彩,有從書上看來的,有從奶奶那兒“批發”來的;有歌頌勤勞和友誼的,有嘲笑懶惰和貪婪的。我聽他們講過一個勸人不要優柔寡斷的故事:
一隻鬣狗在岔路口聞到一股香味。它饞涎欲滴,恨不得立刻去飽餐一頓,但它無法斷定香味是從哪邊來的。它沿着左邊那條路跑了一陣,擔心不對頭,便又跑回來,沿右邊的路跑去。跑了一陣,它又心神不定:興許左邊的路是正确的?多次反複之後,為了萬無一失,它靈機一動,把左邊的兩條腿放在左邊路上,把右邊的兩條腿放在右邊路上,艱難地向前挪動,很快便力不從心了……
▒ 肯亞名将亨利·羅諾
肯亞是體育之國,産生過不少聲名赫赫的運動員。這和肯亞人從小熱愛體育鍛煉分不開。
羅諾是國際公認的優秀中長跑健将。1978年,他在八十天裡連續打破三千米賽跑、三千米障礙賽跑和一萬米賽跑的世界紀錄。在肯亞國歌聲中,他一次次登上領獎台的最高層,被譽為民族英雄。
羅諾出生在峽谷省一戶農民家庭,是家裡最大的男孩子。爸爸死得早,他肩負着照顧三個弟妹的重擔,吃的喝的隻有粗茶淡飯。下地、上學,他每天光着腳在泥土路、石子路和煤渣路上奔忙,練出了過人的耐力和蒺藜紮不破的腳闆。
1979年,在中非和東非地區的田徑錦标賽上,一個十二歲的肯亞姑娘把所有的成年對手甩在身後,以明顯優勢奪得女子一千五百米冠軍,成績接近世界紀錄。這個本來毫無名氣的小運動員被有的報紙贊為“神童”。
她不是神童。她叫奧尼安布,爸爸媽媽都是莊稼人。她家離學校有三公裡半那麼遠,不管驕陽似火,還是風雨交加,她上學每天都赤着腳跑步往返。她小小年紀就以堅韌不拔的恒心,準備為國家争取榮譽了。
-End-
文字 | 《從未名到未名》
作者 | 李肇星
圖檔 | 除标注外來源網絡
編輯 | 外交官說事兒 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