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近期,反映抗美援朝戰争的影片《長津湖》在各地院線熱映。影片中“冰雕連”的情節,更是觸動了無數觀衆的淚點。許多觀衆特别是年輕人在感動之餘不禁要問: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電影《長津湖》劇照

入朝初期志願軍冬服嚴重不足

  志願軍入朝後主要遇到三個困難:一個是武器裝備的劣勢和彈藥不足;一個是吃的問題,特别是熱食供應困難;還一個就是冬服緊張,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

  實際上,為準備志願軍出國作戰,解放軍總後勤部早在1950年7月就安排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軍區,趕制棉衣34萬套,棉皮鞋36萬雙,棉帽、絨褲、棉背心、棉大衣各40萬件(頂、條),棉手套、襪子各70萬雙。但因入朝部隊增加,且形勢緊迫,許多部隊來不及配齊冬服。

  1950年11月6日,在沈陽車站,奉中央軍委指令前來檢查部隊入朝準備的東北軍區副司令賀晉年見到第9兵團第20軍官兵身着華東地區的棉衣,頭戴大檐帽,腳穿膠底單鞋,大為震驚,立即找到正在指揮部隊運輸的第20軍副軍長廖政國,要求緊急停車兩小時,以便從東北軍區部隊中調集厚棉衣和棉帽。但是軍情十萬火急,第20軍的58、59和89師基本都沒有停車,直接開往北韓的江界,隻有軍直屬部隊和後衛的60師在短暫的停工廠中的房間隙裡得到為數寥寥的厚棉衣和棉帽。

  1950年的冬天,是北韓50年間氣溫最低的冬天,北韓北部地區白天氣溫最高也隻有-20°C,而長津湖戰場位于北韓北部的高寒山區,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間,夜間溫度甚至會在-40°C以下。

  參加長津湖之戰的志願軍第9兵團部隊,由于緊急入朝,沒有配齊冬季禦寒服裝,隻配發了南方部隊的薄棉襖,根本抵禦不了北韓的嚴寒;當時戰士還沒有普遍配發大衣,有的是一個班有一件大衣,誰站崗誰穿;棉被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每個班十幾人共用一兩床棉被,在這樣極度寒冷的夜晚,戰士們不得不将棉被攤在雪地上,大家睡在一起,互相摟抱着抵禦嚴寒。

  由于沒有足夠的冬服,部隊非戰鬥傷亡極大,戰鬥力銳減。志願軍第9兵團27軍在第一天行軍過程中,就凍傷了700餘人。1950年12月8日,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向上級彙報時說:“第9兵團經近半月激戰,部隊已經極度疲勞,特别是凍傷減員十分嚴重。以79師為例,3日至7日戰鬥傷亡2297人,凍傷減員2157人,全師縮編為5個步兵連、2個機炮連。80師239團3營6連在攻擊新興裡之敵時,受敵火力壓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除一個掉隊戰士與一個通信員外,其餘200多名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察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迹……”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志願軍在冰天雪地中堅守陣地

  在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第9兵團共殲敵13916人,第9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直接凍死近1000人,凍傷後救治無效身亡者又有3000餘人,凍傷減員大大超過了戰鬥減員。而裝備一流的美軍,穿着厚厚的棉衣,甚至有鴨絨被,但也有7000餘人被凍傷,數百人被凍死。電影《長津湖》中所呈現的畫面,展現的隻是長津湖戰役的冰山一角。

“冰雕連”絕非虛構!

  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所說的80師239團3營6連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就是令美軍敬畏的“冰雕連”!在長津湖戰役中,這樣的“冰雕連”并不隻一個,還有三個,分别是:第20軍59師177團6連,第20軍60師180團2連,第27軍80師242團5連,連隊整建制被凍成“永遠的豐碑”,他們至死保持着戰鬥狀态!

  戰後,人們在冰雕連一名戰士的口袋裡,找到了一張薄薄的紙條。這名戰士叫宋阿毛,來自上海。他在紙條上寫道:“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宋阿毛的誓言

志願軍冬服牽動全國人民的心

志願軍冬服問題,引起志願軍總部、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為此,中央人民政府緊急成立東北軍服廠,并下令上海盡快組織研制工業用縫紉機,以解志願軍棉衣供應的燃眉之急。周恩來總理十分焦急,每天兩次電話,催問冬服的生産和調運情況。并親自訓示:給志願軍的軍服一定要用新棉花、優質棉花!為什麼一定要用新棉花?原來這新棉花不但蓬松、保暖,更重要的是幹淨,戰場上一旦戰士負傷,可以掏出棉衣裡的棉花止血。

  抗美援朝戰争的偉大勝利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是分不開的。特别是東北地區作為支援抗美援朝戰争的重要基地,為志願軍提供了大量軍服、軍鞋、食品、炮彈、火箭彈、炸藥等軍需物資。僅東北地區的四大城市沈陽、旅大、哈爾濱、長春,在志願軍入朝後短短幾個月内就生産了上百萬套軍服,保證了前線将士的需求。

  全國其他大中城市,也廣泛動員群衆為志願軍縫制棉衣、大衣、棉被和軍鞋。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安東市(今丹東市)動員婦女為志願軍縫制棉衣棉被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人民手中線,戰士身上衣。圖為武漢一女中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為志願軍縫制棉衣

  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1951年10月,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二個冬天來臨之前,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已備齊了當年的全部冬服。冬服标準也有調整,按每人棉衣一套、栽絨帽一頂、棉大衣一件(另有部分皮大衣,作外勤及夜間值班放哨人員用)、布夾鞋兩雙、棉手套一副。

  而經過不斷改進,志願軍冬服基本上做到了結實、耐用、保暖、防寒,較好地适應了北韓戰場作戰的要求。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改進後的志願軍棉衣的棉花紮在裡子上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改進後的志願軍棉衣加厚,棉帽上有聽孔。

“為保證不損失一件冬裝而鬥争”

  在抗美援朝戰争中,美軍依仗空中優勢,一直把破壞志願軍後方供應作為削弱志願軍戰鬥力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從1951年7月起,美軍對志願軍後方實施“絞殺戰”,企圖切斷志願軍後方運輸線。

  1951年夏裝前運,因中間環節多,物資到站過于集中又未能立即疏散,遭緻敵機轟炸,造成重大損失。東線有的部隊不能按時換裝,到了炎熱的夏天還穿不上單衣,隻好将棉衣改成夾衣穿用。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美軍對志願軍後方實施“絞殺戰”

  1951年志願軍冬裝前運,吸取了夏裝前運的教訓,從積極防空入手,盡量縮短物資在中途停留時間,改由各軍回國領運和突擊直達運輸。火車采取“片面續行法”運到北韓,再由二線部隊組織力量到鐵路運輸終點接運,然後人背馬馱,把冬裝從卸車點運回部隊。由于組織嚴密,不但運送快,而且損失小,隻占全部冬裝143萬套的0.52%。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為什麼沒有厚棉襖?

志願軍後勤部隊的女戰士在分發棉褥

  1951年秋末,志願軍部隊早于敵人一個月穿上了棉衣。當身着嶄新棉軍裝的志願軍戰士出現在談判地點闆門店時,敵方的停戰談判代表都驚呆了。他們說:“沒想到轟炸得這麼厲害,你們還能穿上棉衣,比我們還早。”

  1952年以後,被裝前運大體上都是采用1951年冬裝前運的辦法,運輸途中幾乎沒有受到損失,保證了部隊按時換裝。

緻敬!

你們是最可愛的人!

來源:解放軍報 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