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使命與信仰,唐朝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唐朝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火了,這部短片在爆燃的十六分鐘叙述了一個流民由貪财到最後舍生望死運軍費的故事,關于影片本身故事并不難了解,無非是流民在一系列的心理鬥争後,選擇堅守自己内心的正道,把自己私藏的那一文錢給交了出來,這也充分展現了雲支付"分文不差"這個主題。

使命與信仰,唐朝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這部影片竭力向我們表現了一種"孤勇",這種"孤勇"就是中華民族在這五千年來一直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在中國的有關唐朝的曆史影片中,有很多都是歌頌大唐如何經濟繁盛,如何軍事第一,或者萬國如何來朝等,卻鮮有人拍攝為大唐而戰死異鄉的西域戰士,而這部影片開了一個好頭。

影片中的老人兵們在曆史上确實有原型,那就是孤守西域幾十年的唐軍将士,他們從一頭青絲變成了白發。

使命與信仰,唐朝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抽調西北精兵平亂,隻留下3萬兵力駐守西域,吐蕃趁機向河西地區大舉進攻,先是攻占河西九曲地,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又攻占蘭、河、都、洮等州,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攻占河西重鎮甘州及肅州。

河西、隴右的失陷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陷入風雨飄搖之中。西域兵力空虛,吐蕃早已觊觎這塊寶地,于乘着大唐虛弱之時,出兵搶占。留下來的西域将士們就是在這種内缺補給,外無援兵、消息的情況下困守孤城。

此片發生的背景已是安史之亂爆發後的35年後,即790年,此時的中原王朝已進入了唐德宗時期,此時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已與内地隔絕聯系了25年之久,曾經遍地唐軍的西域隻剩下了龜茲和西州倆城。運送的軍費就發生在這兩城之間,而僅一年後,西州淪陷。"最後一次轉賬"的寓意就是如此。

使命與信仰,唐朝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西域安西都護府留守的兩萬兩千大唐軍人,從公元763年吐蕃攻陷甘肅被隔絕于唐朝本土之外開始,一直到公元808年吐蕃軍隊大舉進攻安西都護府重鎮龜茲,最終戰死最後一人。他們隔絕于大唐之外,外無援兵,内無糧草,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是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最悲壯史詩。而到了片中的790年,北庭陷落,也有27年了。

不過就算是西域都護府全部陷落,仍有不少唐朝遺民憑着一股信念堅守着腳下的土地,因為他們的腳下就是大唐。比較著民的有張議潮的的歸義軍,這個政權巅峰時期統治着河西十一州,後來在強敵的打壓下,主要以沙洲、瓜州為主要據點。

使命與信仰,唐朝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在他們統治期間均實行唐制,用唐德年号,甚至鑄着唐的币。開成時,唐使者與西域取得聯系,史書上記載:"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

一句"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道盡了困守這塊飛地的唐軍将士後代們的心酸,他們不是因自己困守此處而心酸,而是一種"幾時真有六軍來"的無可奈何。

而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西域守軍将士不負大唐軍人的榮光,仍取得數次勝利。根據記錄回鹘史事的 《九姓回鹘可汗碑》 記載,唐軍曾在回鹘軍隊的配合下重創吐蕃軍隊。安西、北庭孤軍堅守幾十年,這樣的勝利想必不止一次。

使命與信仰,唐朝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然而,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軍隊聯合葛羅祿、白服突厥等部再次來襲,北庭終于陷落。北庭陷落後,唐西域繞道回鹘到達長安的唯一通道——回鹘道被徹底切斷,唐西域守軍被分割包圍在安西、西州兩座孤城中,互相不得救援。

後來的曆史也證明了歸義軍也沒有等到唐師前來整編,他們從殘唐建立直到宋朝初年被沙州回鹘所滅,這其中總共堅持了185年,曆經了整個五代時十國,這一段曆史在史書上很可能不過時寥寥幾語,但也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光是歸義軍是如何再強敵環繞的境地中創立的就值得拍一部電視連續劇了。

使命與信仰,唐朝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中國的曆史上從來不缺乏各種愛國之士,盡管他們人小位卑,史書也不屑于記載他們的名字,但他們仍以自己的忠貞赤誠之心對待自己的祖國,片中的主人公盧十四就是這樣一位小人物。再他的據點被攻破後為了活命當了流民,最後在老兵的精神感染下,重新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一個兵的責任。于是他不辭幸苦,把軍費運達,而且分文不差。

"将軍,您說是長安離這遠,還是太陽遠?"

"當然是太陽,隻聽說有人從長安來,從沒聽過有人從太陽來。"

"那為什麼,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你我就是長安。"

他們就是長安,他們讓我們長治久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