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寫|看到這張照片,港版火神山醫院的勞工們流淚了

澎湃新聞香港報道組 吳怡 彭玉潔

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的牆上,有這樣一張照片:遠看是一幅畫,勞工、醫護人員和消防員目光望向香港臨時醫院(後定名為“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近看,在這幅畫像上,有5000多張小小的人物照片,他們正是香港臨時醫院的建造者。

為紀念這次項目的勝利完成,中國建築國際把5000多名參與者的照片合在一起,制作成一張巨幅海報,參與該項目的絕大多數人都能從海報中找到自己。

特寫|看到這張照片,港版火神山醫院的勞工們流淚了

香港臨時醫院五千多名建造者的照片,被制作成巨幅海報 。本文圖檔均為 中國建築國際 供圖

香港臨時醫院又被稱為“港版火神山醫院”,是中央支援香港抗擊新冠疫情的超級工程,本須用4年才能建成的項目,僅用時四個月就完成,創造了建築史上的奇迹。

而大國建造,正是這些普通平凡的人一磚一瓦建設出來的。

“我很想走近摸這張照片,因為每張小小的照片上是每一位辛苦付出的勞工,他們忍受着風吹雨打,才讓這個惠民工程誕生。”香港特區政府建築署署長何永賢說道。

有一天,何永賢來到項目工地附近開會,當她看到這張巨幅畫像時,她感到非常震撼,“每一位參與者的功勞被記錄了下來,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被珍重。他們做出的貢獻對香港、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意義都很大。”

中建國際醫療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毅看到,在香港臨時醫院建設期間,很多勞工收工後,來到海報面前駐足觀看,他們流淚了。

有位香港的清潔女工在海報上找到了自己。她也激動得哭了,那一刻,她覺得自己為香港為社會做出了努力。

照片的背後,是一段段關于生命至上的故事。

特寫|看到這張照片,港版火神山醫院的勞工們流淚了

勞工們為香港臨時醫院搭建病房單元。

香港臨時醫院是全球首家運用組裝合成建造(MiC)技術建造的負壓隔離病房醫院,病房單元全部由中國建築國際設在珠海的海龍工廠生産,再運到香港現場組裝。

一位項目内派工程師回憶,“這單項目是祖國支援香港抗疫的重大項目,當時正值MiC生産的高峰期,一個MiC就是一間守護生命的負壓病房。”

不巧的是,當時他的母親意外受傷骨折,母親知道他項目生産正忙,沒有第一時間告訴他。後來,舅舅無意中說漏嘴,他才知道這件事。

當時他心裡非常擔心着急,但考慮到如果臨時請假回家,自己所負責的部分工作有可能會因為失去有效管理而出現進度、品質問題,進而影響到這個項目大局。

跟家人商量後,受傷的母親由父親來照顧,他決定承擔起責任,把自己負責的工作完美完成後再回家探望。

特寫|看到這張照片,港版火神山醫院的勞工們流淚了

勞工為香港臨時醫院焊接支架

香港臨時醫院及社群治療設施項目在香港赤鱲角,因而被勞工們稱為“赤鱲角之戰”。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因場地限制,香港亞博館内部無法使用大型機械作業,隻能使用叉車卸貨,工廠用卡闆獨立包裝每件單元件,每個單元件重量不超過90kg,由人工搬擡組裝。

那時候完成一天工作的勞工們,在吃飯的時候,手中的筷子都在不斷抖動,艱難地将眼前的菜一點點送入口中。

張毅依然記得,當時,香港臨時醫院的病房單元需要從内地運過來,再由人工搬運到工地上組裝。香港的貨車司機很熱情幫忙,每次搬運完,手都酸到舉不起來,中午隻能趴着吃飯,他說,“平時沒有機會幫國家做貢獻,現在國家有需要,義不容辭”。

就是這樣一群“吃飯都困難”的人,靠手工搭建了香港防疫的一道長城,将香港來勢洶洶的第三、第四波疫情阻擋在外,守護起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特寫|看到這張照片,港版火神山醫院的勞工們流淚了

勞工們在香港臨時醫院工地上忙碌施工

責任編輯:蔣晨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