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畫的執筆、用筆(初學者收藏)

作者:二三裡資訊

中國畫的傳統執筆法,主要是撥镫法。用五指執筆,、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對應,捏住筆杆。

拇指在筆杆左側,由内向外用力;食指在筆杆外側,往内用力;中指由外向内用力,加強食指力量:無名指和小指抵在筆杆下方,從右下方向左上用力,起到穩定筆杆的作用。

拇指與中指、食指相對用力,無名指、小指與食指、中指相對用力,這就是傳統的“擫(ye)、押、鈎、格、抵”五字執筆法。

中國畫的執筆、用筆(初學者收藏)

通過五指的協調運動,筆有壓、捺、鈎、揭、抵、拖、導、送八種運動方式可以表現出不同形态的線來。一般用大拇指筆,食指押筆,中指鈎筆,無名指格筆,小指抵筆。為了五指能活動自如,執筆要“指實掌虛”。

執筆常執在筆杆的近中間處,執大筆偏上,因為用大筆畫大畫,執筆偏上,可增加筆的活動範圍。執小筆則偏下。也可據個人的習慣,以友善運筆為原則。請注意,可以用大筆寫小字,但不可以用小筆寫大字,不過畫畫用筆就靈活得多了。

畫細微處常用指運筆,畫小處用手腕用筆,畫大處則參以臂力。

用指用筆都必須用腕,借助腕發力、運轉,是以用腕是用筆的關鍵所在,起着軸心作用。

要使畫出來的線條有力度,有運動感,執筆必須實,就是古人所說的要“指實掌虛”。

用筆要将力量通過肩、肘、臂、腕、指的綜合運動送到筆端,要用筆毫畫出力透紙背的線來。

但執筆又要實而不死。中國畫的線應該有輕重、粗細、虛實、疾徐、起伏等變化。當手指和腕的運動迅疾有力時,畫出來的線的力度就明顯;手指和腕的運動較徐緩時,線的力度就含蓄。執筆還要行而不滞,因為中國畫的線與線之間應該是連貫生發的,氣息相通的。是以,用筆應如寫書法,講究起落、點畫、頓挫、折疊、轉折、收勢,有時頓挫跌宕有時行雲流水,是一個運筆的過程。

為了運筆流暢,執筆要盡量懸腕,除非畫極微小極工緻的東西。和書法不同,畫畫執筆要八面出鋒,或順或逆,或側或正,或卧或拖,也就是說手腕回旋運動的範圍愈大愈好。

中國畫用線勾畫形象,形象有了線勾的結構,就好像是動物有了骨架,造屋立了梁柱,可以站立住了,中國畫是以勾線為骨的。

要有骨還要有力,這種骨力要用筆法表現出來,這就是骨法用筆。

用筆要有力度、要重而強,力透紙背,也可以說是“力能扛鼎”。不能纖弱、要沉着入紙;不能輕浮,要凝重而酣暢;不能呆闆阻滞,要靈活而貫氣。

然而這個骨力絕不是下蠻力來表現的、而是如打太極拳似的,用意不用力、不是沒有カ、面是不能用拙力。

中國畫的執筆、用筆(初學者收藏)
中國畫的執筆、用筆(初學者收藏)
中國畫的執筆、用筆(初學者收藏)

會用筆者,可以如宋代米蒂所說八面出鋒”。

其實也可以八面入鋒,毛筆的提按、擺動、快慢和不同方向

的變化都會導緻有不同筆力、情調、質感的線條出現。

古人說:“凡下筆當以氣為重,氣到便是力到、下筆若筆中有物、所謂下筆有神者此也。”筆與筆間的氣相引、相通,結成一體,用筆就酣暢有神、故必須糾正用筆笨、獨、散、亂、滞的現象。

古人認為:“用筆之法、在乎心使腕運、要剛中帶柔,能收能放、不為筆使。”“心使運”,心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在筆先”,即用自己的情志去運用手中的毛筆。

中國畫強調筆為主導、墨從筆出。黃賓虹指出:“水墨神化、仍在筆力、筆力有虧,墨無光彩。”可見骨法用筆的關鍵在于是否有筆力。隻有以骨法用筆,畫出來的畫才豐満、才風韻動人。

來源:小慧帶你進收藏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