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王曉慧 西安報道
連日來,在第十一屆全國殘運會暨第八屆特奧會乒乓球比賽中,實力強勁的北京代表團大放異彩。
10月25日,北京代表團獲得2金3銀的好成績。10月26日再接再厲,又拿下3金1銅。其中,北京女隊薛娟和楊中慧的組合獲得女子TT2-TT3級團體冠軍,就在當天的比賽中,薛娟又赢下一枚女子TT3級單打金牌。
賽後,回想團體比賽奪金的過程,薛娟仍有些激動。
“算是險勝吧,3比2赢下對手一局。”薛娟說,今年9月5日結束東京殘奧會的征程後,回國先進行了隔離,10月初開始練習了大概半個月,然後就到西安參加殘運會比賽了。
在她看來,自己還沒有完全恢複到東京殘奧會時的狀态,此次比賽隻發揮出了60%-70%的水準。如今,能赢下比賽還是很高興。據記者了解,薛娟先後在全國錦标賽、國際公開賽、亞錦賽、世錦賽、亞殘運會和殘奧會等大賽的輪椅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個人和團體冠軍,如今彌補了此前在全國殘運會上沒拿過團體冠軍的遺憾,這回算是實作了個人的“大滿貫”。
從“零基礎”到佼佼者
1989年,薛娟出生在江蘇徐州。不到1歲時,因罹患小兒麻痹症,落下終身殘疾。
2006年,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教練到當地殘聯挑選運動員,正巧被去辦理殘疾證的薛娟看到。機緣巧合下,她留了教練的電話,并在此後一年裡經常主動給教練打電話,詢問何時才能開始訓練。薛娟的執着打動了教練,終于來到北京,練起了乒乓球。
不過,薛娟18歲才開始打球,起步較晚,她心裡清楚,隻有刻苦努力,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才能彌補差距。
據記者了解,當時隊裡條件不好,隻有兩張球台,薛娟作為新人,隻能等到晚上甚至夜裡才能訓練,練到後半夜是常事,有時甚至睡在球館裡。後來,教練也被她的刻苦努力感動,便每天清晨5點陪她練一小時球。午飯後,薛娟再找業餘愛好者對練,晚上就自己加練發球。回憶那段時間,薛娟最大的感受是“睡眠不足”。但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積累,讓她從“零基礎”逐漸成為了隊中的佼佼者。
參加乒乓球運動以來,薛娟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是自信心增強了。
“打球以前是個很自卑的人,平時很少出門,也不願意和陌生人講話。自從參加乒乓球運動以後,接觸的人多了,又到處參加比賽,自信心明顯提升了。”如今,薛娟已經從一個不敢和陌生人講話的害羞女孩,變成了一個敢在賽場上呐喊的強者,薛娟的自信洋溢在賽場内外。
看過薛娟打球的人會注意到,在比賽中每打赢一個球,她都會大喊一聲“噻”!因為比賽中特别緊張,喊出來也是為了釋放壓力,讓自己鎮定下來,提升自信心。是以,了解薛娟這個習慣的隊友們,即使沒有在旁邊觀看比賽,隻要聽到她的大喊,也知道她肯定赢球了。
向世界展現中國實力
就在東京殘奧會上,薛娟展現了中國實力。
8月29日,東京殘奧會乒乓球女子單打3級決賽中,薛娟代表中國隊戰勝斯洛伐克選手卡諾娃,奪得金牌。9月2日,乒乓球女團1-3級決賽中,中國隊薛娟、李倩出戰,最終以大比分2-0力克南韓組合奪得冠軍,那是中國代表團本屆殘奧會收獲的第73枚金牌。
不過,薛娟明白,能夠取得今天這樣優異的成績,離不開教練員白剛多年的指導和幫助。
白剛介紹,殘障人士乒乓球分為10個級别,TT1到TT5是輪椅級别,TT6到TT10是站立級别。TT1是輪椅級别殘疾最重的,TT6是站立級别殘疾最重的,坐在輪椅上打乒乓球,不像健全人那樣靈活。雖然都說輪椅是運動員的雙腿,但畢竟有很大局限性。比如,在運動中,右手打球,左手要轉動輪椅,多年堅持下來,很多運動員左手的老繭比右手還要厚。
白剛曾經是一名輪椅乒乓球運動員,并代表陝西隊參加過比賽,從全國最後一名,一直打到世界冠軍。
這些年,從運動員到教練員,白剛常年在外,隻有春節時才有幾天假期可以回家探望,“虧欠”了家人很多,但看着薛娟和其他隊員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冠軍,不僅赢得了榮譽,也為推廣殘障人士體育運動做出了貢獻,每當想到這些,他又覺得這些付出是值得的。
“通過殘運會這樣的大賽展示運動員的風采,可以吸引更多殘障人士參與體育運動,幫助他們擺脫自卑,走入社會。同時,也讓社會各界更加關注殘障人士這一群體,這是我多年來參與推廣殘障人士乒乓球運動的初衷。”白剛說道。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在殘障人士運動中普及度很高。國家殘障人士乒乓球隊多年來拿了無數金牌,長盛不衰,運動員和教練員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級别最高的綜合性殘障人士運動會,全國第十一屆殘障人士運動會暨第八屆特奧會将從10月22日持續至29日,殘運健兒将在這個大舞台上,向全國人民展示殘障人士競技體育的豐碩成果和最高成就。
見習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