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曉英與她的書法故事

——專訪國家一級美術書法師、大别山書畫院院長、湖北蕲春縣書法家張曉英

中國《市縣上司決策》刊、網 記者 詹鈞名

{人物簡介} 張曉英,女,1959年12月出生,湖北蕲春人,大學大學學曆,原縣政協委員、蕲春縣警察局副科級偵察員。

張曉英與她的書法故事

熱愛文學寫作和書法,采寫的報告文學及偵破通訊先後被《中國報告文學》《人民公安報》《法制日報》《知音》雜志等刊登。臨帖習字13年多,先後10餘次組織書畫家聯誼活動。為中國大别山書畫院院長、中國書畫經紀人協會湖北委員會副秘書長、知名書畫經紀人。

張曉英與她的書法故事

在剛剛結束的獻禮建黨100周年功勳藝術人物榜推選活動中,國家一級美術書法師、湖北省蕲春縣書法大師張曉英榮獲“中國好品牌影響力藝術名家、獻禮建黨100周年藝術名家”金獎。

張曉英與她的書法故事

讓記者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張曉英,走進張曉英的内心世界-----傾聽她在歌唱,分享她的快樂,感受她的陽光人生故事!

(一)

2016年5月4日,經國家美術師職稱審定委員會嚴格審查,張曉英獲得國家一級美術師(書法)職稱;在全國2016屆中國好品牌藝術人物評選網絡投票中,排名前十位,占位第8位,當選。

張曉英是一個十分酷愛讀書與寫作的小女人,畢生把讀書和寫作當作工作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來做。因為愛讀書,愛寫作,17歲那年,她作為優秀回鄉知識青年代表,當上了蕲春縣人民廣播站的“赤腳編輯”,一年内向省、市、縣各級報刊寫作各類稿件80多篇,采用30餘篇,榮獲《湖北日報》“模範通訊員”,社長丁永淮親自為她頒獎,獎品是一本精裝的《優秀新聞作品讀本》和一支燙金的“紅太陽光輝照千秋”的依金筆。

張曉英與她的書法故事

正是這本書、這支筆,開啟了張曉英的人生第一站,掀開了她讀書寫作、快樂生活的第一頁! 因為愛讀書,心中有渴望——18歲那年,她放棄縣委組織部培養當幹部的機會,毅然參加全國聯考,考入黃岡地區工業學校,學習機械設計制造專業。恢複聯考,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從此,她由一個吃谷的農村姑娘,變成了一個吃米的初級知識分子。3年後,她如願以償進工廠當了一名技術員,立志要做一個設計制造“母機”的“母機”,當一名優秀的工程師,為祖國的“四化”建設貢獻青春和才華!

因為愛讀書,心中有夢想。參加工作後,她堅持讀書自學不間斷,考取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成為首屆電大不脫産的一名學員。非常感激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圓了她的“文科夢”。記得有一天中午,打開收錄機聽課,聽到的是哀樂,一顆火熱的心頓時結了冰。原來是為我們講授<<中國通史>>的北大老教授剪伯贊仙逝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以課堂為靈堂,為他舉行追悼會。她的心随着哀樂如泣如訴,眼淚象斷了線的珠子往下流淌.雖然從沒見過剪老面,可他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淵博學識,令人歎為觀止;他德高望重為人師表的崇高品質,早已根植于心田。至今,老教授“以史為鏡知興衰,以銅為鏡正衣冠”的教誨,依然回蕩在她的腦海裡,銘刻在她的心坎上,不斷引領和校正她的人生坐标。

(二)

難忘讀“電大”的那些日子,真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女兒讀書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一日三餐,常常是兩個饅頭,一碟鹹菜,一杯白開水,邊吃邊喝邊聽講座;生活雖然十厘清苦,心裡卻像喝了蜂蜜一樣甘甜。一顆渴求知識的心,象久旱的禾苗遇上了及時雨。臨近畢業考試時,她懷孕8個月了,老公怕她挺着大肚子去考試很危險,更擔心她把孩子生在考場裡,一再勸阻她,别考了,别考了,等把孩子生下來,來年再補考吧?!她橫下一條心,死活不答應,堅定地說:就是把孩子生在考場上,她也要堅持考好最後一輪考試,圓滿完成學業任務。

張曉英與她的書法故事

她的意志感動了上帝,也安撫了寶貝。考試順利過關,時隔半個月,她的兒子就象天仙一般下凡了!畢業論文,是坐月子寫的,一萬餘字的畢業論文,三易其稿,正楷書寫,一絲不苟,得到了指導老師的高度贊揚,被評為優秀論文,并編入了全國首屆電大畢業生優秀論文集。功夫不負苦心人。那一年,她拿了電大畢業證書,生了兒子,還奪得了全市科技幹部考試第一名。廠裡鼓勵自學成才,破例獎勵她現金200塊。那日子,那滋味,直叫人心花怒放! 因為愛讀書,寫作顯身手。

張曉英與她的書法故事

愛讀書,自然而然就愛上了寫作,就想把讀書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表達出來,把心靈裡最美的歌聲唱出來!在黨史辦工作期間,她執筆撰寫了民族先烈《董疏華》,此傳,長達5萬餘字,四易其稿,過五關,斬六将,曆盡千辛萬苦,最終發表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42卷上。這是她為家鄉,為革命先烈所做的一件像樣的事,也是她人生中最美的一個亮點。

在婦女工作崗位上,結合婦女工作的實踐和體會,寫作的報告文學《女人不是月亮》、人物通訊《馮圍村的“焦裕祿”》、調查報告《小庭院,大舞台》、人物專訪《鐵窗内外,胡風夫婦那片血淚真情》分别獲得《湖北日報》、《黨員生活》雜志征文一等獎、《黃岡日報》、黃岡地委組織部聯合征文特等獎、湖北省婦女幹部寫作“百花獎”一等獎;《知音》雜志社征文寫作一等獎。

(三)

從警後,張曉英堅持把讀書寫作當作第二戰場,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先後采寫偵破通訊、大案紀實、調研文章、典型材料等文章1000餘篇,被上級公安機關采用200餘篇,被《人民公安報》等新聞媒體采用500餘篇。當年春季,她采寫的報告文學《用愛心捂熱石頭》發表在《中國報告文學》上,向全國推介了十佳愛民警察韓江玲的模範事迹,榮獲優秀文學作品獎,光榮出席了第三屆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研讨會。 詩書非藥能醫俗,道德無根可樹人。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人類智慧和精神的長明燈。五十春秋如一日,她以書為伴,走到哪裡,讀到哪裡,夏讀三伏,冬讀三九,持之以恒,讀書不止,那份從容,那份淡定,那份愉悅,那份幸福,那份收獲,那份執着,是張曉英永久的精神财富!

張曉英與她的書法故事

張曉英常想,這輩子她就是為讀書而生的,為寫作而活的,哪天沒讀書,就是“白吃”;哪天沒寫作,就是“白活”! 她從靈魂深處感悟到:讀書是一種聖潔的精神洗禮,是一種崇高的生命追求,是一種艱苦的思想修煉,是一種虔誠的靈魂檢討,是一種莊嚴的自我超越。

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作為一個女人,張曉英深深懂得:臉上的化妝,是三流的化妝;精神的化妝,是二流的化妝,隻有生命的化妝,才是一流的化妝!

張曉英與她的書法故事

工作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彩的,讀書是快樂的,寫作是幸福的。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張曉英願做蜜蜂多釀蜜,願作春蠶多吐絲,願作小鳥常歌唱。張曉英向記者透露,她巳承租年租金20萬元的一棟舊辦公樓,辦起大别山書畫院,用于她發展書法、美術等場所。她決心将自己的愛好和餘熱奉獻給家鄉父老,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美術書法知識用在澆灌蕲春縣青少年的身上,為蕲春培養更多的藝術書法家人才作貢獻。

心會和愛一起走,讀書、寫作、書法讓她更美麗,更快樂!

責任編輯:江茉

繼續閱讀